论桃李意象的形成与文学含义
2012-04-02谈春蓉
谈春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句话道出了大自然物象对人情感的触动,大自然物象甚多,花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 “桃李”也属于花卉,其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耳熟能详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满天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而我们知道,“桃李”由“桃”和“李”组成,那么最初这两类植物是因什么而结缘从而被紧紧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组合意象呢?经过笔者考证,“桃”“李”最初的“结合”源于其生物属性,而“结合”之后,“桃李”意象得以形成并发生改变。
一、“桃李”意象的形成
(一)从生物属性来看
桃,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李属。这种亲密的因缘使得它们常常并称,这样便产生了“桃李”意象。据中外植物学家研究,李属植物大部分在我国的西北和西部,生长环境很相似,这一点,《山海经》上曾经记载过。《山海经》为上古山川地理之书,对植物分布等情况的记载较为详细,据笔者统计,《山海经》中论述“桃”16次,“李”6次,而在对“桃”的16处记载中,有6处写到了桃的分布,而其中的5处恰好是与“李”一起出现的,如: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纍。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
灵山位于凤翔县城西30里;卑山位于河南沁阳;边春之山即昆仑山,位于甘肃、新疆、青海之间;岐山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在扶风、凤翔之间。由此可见,桃树和李树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西部、西北部,且栽培历史悠久。共同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共同的生存环境,因而桃树李树往往栽种在同一区域,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桃李并称了。
(二)从物候表征以及桃李花特点来看
桃花和李花的盛开均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吕氏春秋·仲春纪》言:“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雨水多时,桃李始开,桃红李白,草长莺飞,春季来临。
桃李花的特点是桃花极红,而李花极白。唐朝诗人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极显桃花与李花之本色美,正如清代李渔所言:“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尽足二物之能事。”生长于春天的绚丽浪漫的桃花李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于是人们在小园内遍种桃李,如王周《小园桃花始花,偶以成咏》即曰:“桃李裁成艳格新,数枝留得小园春。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当人们于春季在园林遍种桃花李花时,桃李的关系也日趋紧密。
(三)从早期的文学作品来看
先秦文献常常将桃李并提。《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后世诗歌的意象基本取材于《诗经》,而《诗经》常常桃李并提,比如《召南》“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卫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大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诗乐舞三位一体,诗句朗朗上口,因此“桃李”意象便传唱开来了。除《诗经》之外,不少其他先秦典籍也将桃李并提,比如《管子·地员》篇 “五沃之土……其左其右宜彼群木……其梅、其杏、其桃、其李”,《吕氏春秋》“桃李荫于行者莫之援也”,《墨子》卷五“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山海经》“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多处表达的积累下,桃李并称便成为一种习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桃李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组合意象。
二、“桃李”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
桃李意象形成后,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衍生出不少意义。
用来形容女子之美。这一意义要追溯到《诗经》时期,《诗经·召南》有云:“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言何乎彼戎戎者,其华之色如桃李华也,以兴王姬颜色之盛与齐侯之子。……直言华如桃李,则唐棣之华如桃李之华也。以王姬颜色如齐侯之子颜色,故举二木也。” “齐侯之子”指《卫风·硕人》中有名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女庄姜,而此篇用“齐侯之子”形容王姬,说明王姬亦有庄姜的美貌,“华如桃李……颜色俱盛”说明二女面色红润,用桃之红、李之白形容她们的面色,最为合适了,因而“桃李”常常被用来形容女子之美。类似的还有唐朝崔颢《卢姬篇》:“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宋朝晁补之《点绛唇》“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可相抛弃”等。
用来表现时光易逝、人生失意的感伤。桃花李花开时明艳,而花期极为短暂,前后不过十五天便又匆匆凋谢,来时绚烂,去时如泪雨般纷纷落下,带给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不少诗人借着桃李花之凋谢,来抒发自己的失意。较早时期的作品有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时俗薄红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表达了对佳人荣华短暂的悲伤之情。后来的诗人纷纷效仿,如唐朝诗人李白《杂曲歌辞·前有一尊酒行二首》中“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唐朝诗人宋之问《有所思》中“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了容颜易老的惆怅心情。
妖艳、低俗的象征。此种含义在宋朝体现得最为明显,宋代程棨《三柳轩杂识》将花分为“五十客”,即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桃为妖客,杏为艳客……李花为俗客,并评曰:“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娼,李如东郭贫女。”桃李的地位在宋代花卉人格化的背景下,地位大大下降。这点也表现到了文学作品上,宋诗如邵雍《人心》“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韦镶《紫荆花》“不随桃李色,俗眼莫相轻”,吴芾《和陈天予岩桂》“天然风韵月中来,颇鄙人间桃李俗”,宋词如洪皓《访寒梅》“可怕长洲桃李妒,度香远。惊愁眼,欲媚谁”, 朱淑真《菩萨蛮·木樨》“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醉落魄》“桃李虽繁,其奈太粗俗”,韩淲《好事近》“纷纷桃李太妖娆,相对夜阑烛”,李曾伯《沁园春》“纷纷辈,笑渠侬桃李,徒竞春华”,《宣州竹 墨梅》“耻同桃李困春容”,李遵勖《望汉月》“此花(菊花)开后更无花。愿爱惜、莫同桃李”……我们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在与其他花卉进行对比时,桃李往往败下阵来,成为妖艳、低俗的象征。
表达思乡之情。桃李的种植面积广泛,古代不少家庭都在自家庭院亲手种植桃李,当他们去异地谋生时,见到当地的桃李时,便会涌起他们浓浓的故园情,因而,桃李也成为表达故园情思的常见意象。如秦观《沁园春》“忆那处园林,旧家桃李。知他别后,几度花开”,在他乡依然想着老家的桃李;无名氏《鱼游春水》“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念归期,梅妆淡洗”,看到桃李,便想到了回家的日子;黄公度《好事近》“湖上送残春,已赴别时归约。好在故园桃李,为谁开谁落”;无名氏《风流子》“回望故园桃李,应待人归”,都借故园之桃李抒发浓浓的乡愁。
美好品德的象征。《史记》卷一百零九云:“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衰,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论大也。”唐司马贞索隐曰:“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比喻广虽不能道辞,能有所感,而忠心信物故也。”颜师古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曰:“蹊,谓径,道也。言桃李以其华、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趣,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比喻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忠心信物”“怀诚信之心”均是美好品德的表现,“桃李”的这种意义在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余靖《寄邓秀才求桃枝接头》云“自惭闲所居,岂贪颜色盛。爱渠真不言,可以通三径”,洪朋《春风》“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黄庭坚《谒金门》“君似成蹊桃李,如我草堂松贵”,均表现了桃李是美好品德的象征。
喻指优秀的学生。这个含义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如“桃李满天下”。这个意思最早见于《韩诗外传》: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简主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北宋宰相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堂上葭莩推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总之,桃李意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桃李的生物属性相似,二是桃李花的物候表征以及特点相似,三是频频并同时出现在早期文学作品中。由此,桃李便以稳定的意象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大量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义证 [M]. 詹锳,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 佚名.山海经 [M]. 李润英,陈焕良,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3] 司马迁.史记[M]. 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唐圭璋.全宋词[M]. 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
[6] 房玄龄注.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 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 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墨子[M]. 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 孙诒让.韩诗外传集释[M]. 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