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科学人才观刍议

2012-04-02吴义周张金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党管成才人才

吴义周,张金标

(安徽财经大学 思政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21世纪,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必备的重要资源,人才战略已经成为关系到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党的人才工作,继承和创新了党的人才思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在多次讲话中,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对科学人才观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一、第一要义:拓宽人才内涵,创新衡量标准

(一)拓宽了人才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才的界定都是按照1982年人事部规定的标准——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初级以上职称来进行的。建国初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的人数量很少,这种界定十分直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以学历加职称来界定人才的不足就日益显现出来了。在很多岗位上辛勤劳动的有识之士,由于不符合这一人才认定标准,被摒弃在“人才”大军之外,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积极性难以发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这一认定标准越来越不合时宜。为此,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也就是说,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而赋予了人才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创新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怎样科学合理地评判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人才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标准[1]351;邓小平在“又红又专”的基础上补充了“人民公认,坚持改革开放,有政绩”[2]380-381;江泽民又加上了工作作风和遵纪守法两个方面,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工作业绩,遵纪守法”[3];胡锦涛全面继承了党的人才衡量标准,明确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并特别强调了“四个不唯”,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4]。至此,衡量人才的标准清晰呈现:排除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的不当干扰,注重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品德是统率,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业绩是根本。

二、核心:完善用人标准、活化用人机制

界定、发现和培养人才,最终还是要使用人才,以用为本。做好人才工作,核心是完善用人标准,活化用人机制。

(一)完善用人标准

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中国共产党选任人才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坚持五湖四海,就是在使用干部时要拓宽选才视野,不能画“圈圈”,不能分“远近”,不能“任人唯亲”。只有坚持五湖四海,才会群英荟萃,事业兴旺。搞“小圈子”,必然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衰落现象。邓小平曾经严厉警告说:“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2]301

坚持任人唯贤,就是一个标准分高下,一把尺子量长短,大浪淘沙,唯贤是举。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并强调“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5]527。在选才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年龄、身份、学历、资历、地域和性别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在年轻干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上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并身体力行。实践证明,这条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科学的、正确的,但德和才的内涵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德才兼备的标准是什么呢?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6]。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讲两点论。“德”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本领、水平。衡量和评价人才既要讲德,也要讲才。德是基础,是核心,是本质,“才”是条件,是关键,“才”是属性。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更要讲重点论。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处理德与才的关系,要坚持“五德”导向,即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是否有“德”,一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二看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事业观;三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四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考察德的主要途径,一是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二是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三是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四是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考察。

(二)活化用人机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了“十六字”用人机制:“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

1.广纳群贤。广纳群贤,要处理好“广”、“纳”、“群”和“贤”的关系。“群”是数量,“贤”是质量,“纳”是目的,“广”是要求。所谓“群”,是对“纳”在数量上的要求,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所谓“贤”,是对“纳”在质量上的要求,就是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所谓“纳”,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无“贤”可纳是可怜的,有“贤”不纳是可悲的。相比而言,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好“纳”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广”是对“纳”的要求,其意有三:第一,纳贤视野要“广”,要坚持人才选拔上的“五湖四海”原则;第二,纳贤范围要“广”,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无论亲疏,唯德唯才;第三,纳贤渠道要“广”,广开纳贤渠道,要建立健全“相马”机制和“赛马”机制。“相马”机制可以分为伯乐“相马”和群众“相马”。伯乐“相马”是少数人“相马”,关键在于不断提升伯乐的素质,精心打造“识人的慧眼”,提升“相马”能力。“相马”时,要多观察,听其言,观其行,发现真正的人才。群众“相马”是多数人“相马”,是不是“马”,是什么样的“马”,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使群众在“相马”上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尽可能减少“相马”上的失察。“赛马”是纳贤的重要途径。通过“赛马”,使考察对象的思想品质、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在阳光下充分展现,增强“纳贤”上的透明度和说服力。

2.人尽其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如何最大化挖掘人之“才”,至关重要。欲使人尽其才达到春蚕吐丝般的效果,必须构建“容、帮、促、保”机制。一是“容”。就是要有容才之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人才,要心胸宽广,不可求全责备,要给人机会,容人改正。另一方面,“容”不仅是容人之过,还要容人之才。对于那些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作为其上级、同事或竞争者,切忌嫉贤妒能,要容许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二是“扶”。现代社会,相对于通才而言,更多的是专才,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掌握得不多,而这些知识与技能有时又是发挥专业优势的必备条件。给予他们一定的扶持,为其一展身手提供必备的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人尽其才。三是“促”。“才”是一种藏附于“人”的特殊资源。挖掘这种特殊资源,需要对主体“人”形成一种“促”的机制,包括“内促”与“外促”机制。“内促”即通过开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育,使其乐于奉献,造福国家与社会。“外促”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外在激励制度,如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等,促使人尽其才。“促”不是挥鞭子、使绊子,而是将管理智慧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的一种人才激发机制。四是“保”。只有保护好人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伊朗核物理学家接连被暗杀,出师未捷身先死,无疑对其核技术研究进程影响甚巨,谈何人尽其才?为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保障。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

3.能上能下。“上”和“下”是人才系统的一种纵向运动。“上”与“下”是辩证统一的。“上”是目的,“下”是条件。只有做到“上”“下”有序,才能实现人才系统的良性运动。“广纳群贤”已经初步解决人才“上”的问题,“能上能下”则着重解决“下”的问题。这种 “下”,一是对不称职者要坚决调下,二是相形见绌者合理调下,三是对放错位置者要及时调出。

4.充满活力。“充满活力”重在“活”。一是“广纳群贤”要“活”,即五湖四海纳贤、不拘一格纳贤、千方百计纳贤。“广纳群贤”做到充满活力,则人才队伍百花齐放。二是“人尽其才”要“活”。“纳贤”是为了用其才。因此,要做到“容其尽才、扶其尽才、促其尽才、保其尽才”,竭尽所能实现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做到充满活力,则人才队伍百家争鸣。三是“能上能下”要“活”。只有做到 “能上能下”,才能保持人才队伍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上能下”做到充满活力,各路群贤必百川归海。

三、基本要求:突出人才作用,提升人才地位

毛泽东将人才工作同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成联系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现在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现并正在继续涌现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7]526“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8]309

邓小平将人才工作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国家强盛联系起来。邓小平强调:“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要人干,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9]220“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120-121

江泽民将人才工作同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联系起来。江泽民在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完成。”这里的“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指的是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只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他强调,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江泽民把人才问题提到了我们加强党自身建设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的基础上,把人才工作同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他明确表示,人才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从国家资源的角度看待人才,将人才地位与作用提高到有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四、根本方法: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1.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的观念。江泽民等多次强调,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在继承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将人才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将人才的重要性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还是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2.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将人才的内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人人皆可成才,第一个关键词是“人人”,“人人”是选才范围。只有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才能大量发现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千百万计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没有人才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受主观认识的束缚,发现不了人才,选拔不出人才,造就大量怀才不遇、万马齐喑的现象。选拔人才,最忌眼光狭隘,坐井观天,要主动扩大选才视野,善于从不同类型的人群中发现人才,才能出现万马奔腾的人才局面。

人人皆可成才,第二个关键词是“成才”,“成才”是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耐心培养人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才华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切不可有所谓“七岁看老”的陈旧观念,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人才。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既不否认人才还存在缺点与不足,更不会因为缺点和不足而否定人才,而是通过耐心的工作、宽容的环境和科学的机制,使“人人”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才华,早日“成才”。

人人皆可成才,第三个关键词是“皆可”,“皆可”是精神激励。只有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才能激励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人才”不再是那些具备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人的专利,“成才”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犹如树立起一座希望的灯塔,引领和激励人人争相成才,人尽其才。

(二)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是对党管干部的延伸和发展。在人才内涵狭窄、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党管干部事实上也就实现了党管人才。当人才内涵得以拓展,人才数量迅速增多,干部只是人才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党管干部”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党的人才工作要求。在2002年年底胡锦涛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首次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2003年12月,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

党必须管人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数以亿计的在各自领域有专长的人才和大量拔尖型人才。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党只有做好人才工作,才能不辱使命,开拓创新。

党能够管人才。党能够管人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知识分子始终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队伍本身就是由大量先进人才所组成,为党管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必然能够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受到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才的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做好人才工作的独特优势。党能够管人才,还在于党管人才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引凤还巢”的成功经验,也有“牛棚教授”的可悲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党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既要管政治、思想,又要管业务和技能;既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政策引导和约束相结合,又要注重协调关系、整合力量、创造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打好基础。

当然,胡锦涛同志的科学人才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准确理解、全面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还需要学界进一步去挖掘、总结并在实践中运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潘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人才思想述要[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

[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1/4494628.html.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胡锦涛.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4-28(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党管成才人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人才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管人才”战略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声音
“抢人大战”要抓住党管人才的“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 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