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里克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探析

2012-04-02朱彦振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德里克后殖民

朱彦振

(南京政治学院 一系,江苏 南京 210003)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1940—)是美国著名的“左”派历史学家,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主要有《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1919—1937)》(1978)、《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1997)、《后革命氛围》(1999)、《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2004)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是德里克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后殖民主义的本质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后殖民主义概念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各洲殖民地通过斗争相继获得了政治独立,但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遭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中居于支配地位,主导着弱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甚至出现前殖民地国家再度殖民化的现象。在此情形下,怎样理解当今世界上出现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产生广泛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根据其理论倾向的不同,后殖民主义可分为三个流派:一是以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芭芭为主要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二是以莫汉蒂为主要代表的女性主义流派;三是以阿赫默德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流派。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呢?对此,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今天通常所说的后殖民主义实际上包括了这样两个概念:后殖民理论思潮和后殖民地文学。有的学者则认为,后殖民有两种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完结,从前的殖民控制已经结束;另一个含义是意义的取代,即殖民主义已经被取代,不复存在。有的学者则指出,所谓后殖民,可以在三重意义上把握: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后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1]51这正如德里克所说的:“现在我们所谈论的后殖民所涉及的领域如此之广,而且又显得那样的内在不一致,因而连那些赋予它以理论地位的学者们也无法解释清楚这种理论究竟是何种模样,于是他们对这个术语阐述完毕后就随即对它敬而远之。”[2]19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德里克通过系统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德里克认为,“后殖民”这一术语在不同用法中带有多种含义,为了分析起见,需要对它们加以区分。德里克说:“在我看来,这个词的三种用法格外显著(和重要):(a)从字面意义上描述曾是殖民地的社会的状况,这种用法中它具体有所指,比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殖民地既包括以前归属于第三世界的那些地方,也包括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个通常与第一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移居者的殖民地。(b)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的全球状况,这种用法中它的所指多少有些抽象而不那么具体,就其模糊性而言也与早期的一个术语,第三世界,不相上下,实际上它本来就是想要替代那个术语的。(c)描述论及上述状况的一种话语,这种话语是通过由这些状况产生的认识论和精神的方向来传达的。”[3]114从德里克的论述可知,人们对后殖民主义的用法主要有三种内涵:一是对前殖民地社会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三是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描述的话语,而且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德里克在对这些用法进行详尽的讨论后指出:“后殖民,与其说是对一种事物的描述,倒不如说是一种话语,这种话语试图用那些将自己看成是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或者渐渐将自己这样看待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来建构世界;重申我最初的说法,他们是走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后殖民性的关注看上去好似是表达了对自己身份感到的痛苦,实际上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新找到的力量。”[3]124由此可知,在德里克看来,所谓后殖民主义,就是指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后果,以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来建构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

二、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

德里克认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主题就是:质疑殖民主义及其遗产,摧毁欧洲中心主义,取代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阐明统治话语,迫使人们彻底地重新思考并重新塑造由殖民主义和西方统治创造并认可的知识形式和社会特性。在德里克看来,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否定一切主导叙述,特别是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后殖民主义认为,霸权的欧洲中心主义假设已深入这些主导叙述中,而这些主导叙述在从前一起被用来表述第三世界的历史,为了清除那些假设,摒弃主导叙述就是必要的。对此,德里克总结说:“后殖民批评摒弃了所有的主导叙述,鉴于当今最强大的主导叙述是启蒙时代之后欧洲建构历史的产物,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批评便将对欧洲中心的批判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3]116

第二,否定一切现代化叙事。德里克指出:“在这些要加以摒弃的主导叙述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现代化叙事,无论是资产阶级的表现形式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都要摒弃。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发展主义’)代表的是‘殖民现代性……以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的革新和重新部署。马克思主义尽管拒绝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但却用生产方式的叙述构架探索过程,在这种叙述中后殖民历史似乎是在资本主义之前的一个过渡(或者说是一个夭折了的过渡期),这样马克思主义就永久保留了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目的论假设。”[3]116德里克进一步补充说,后殖民主义摒弃生产方式的叙述并不意味着摒弃马克思主义,因为后殖民批评承认马克思主义给了它很大的启发。

第三,否定东方主义和民族主义。德里克说:“东方主义把殖民地建构为欧洲的他者,而这个他者被贬抑成没有历史的本质,因此不必赘言,东方主义也是必须摒弃的。可是这样一来也必须摒弃民族主义,因为它在挑战东方主义的同时,(通过肯定历史中的民族本质)保留了东方主义的本质主义及其表现步骤。”[3]116

第四,否定一切“奠基性的”历史写作,并进而否定资本主义。根据普拉卡什的说法,奠基性的观点认为:“历史终究是奠基于某种同一性并通过这种同一性得以表现——个体,阶级,或是结构——这种同一性是不能被深入分解成多样成分的。”[3]117德里克认为,由于后殖民主义要拒斥一切空间上的同一化和时间上的目的论,这就要求摒弃一切“奠基性的”历史写作。同时,由对“奠基性的”史学的摒弃所引出的结论就是:“既然‘我们没办法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定位印度历史,同时又去抗争资本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同一化’,那么就得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奠基性的范畴’加以摒弃。”[3]117

第五,倡导“后奠基性的历史”,否定本质和结构,同时又肯定多样性,摒弃对“第三世界主体”的任何固定,摒弃任何将第三世界看作一个范畴的做法,并进而否定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对此观点,德里克补充说:“作为‘奠基性范畴’的资本主义和结构被摒弃了,但上面的陈述中却并未提到资本主义建构世界,不管世界内部的种种历史如何多种多样,如何参差不齐,资本主义建构的世界都是历史的一个构成契机。”[3]117

第六,后殖民批评把注意力从“民族根源”转移到了“主体位置”。德里克认为这一点很能代表当今全球关系中的后殖民立场,并具体产生了以下五方面的后果:“定位政治”要比通过固定范畴所表述的政治更为重要(在这里,固定范畴指的是民族,但显然也是指像第三世界、阶级,还有其他这样的范畴);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位置也许不是可以互换的,但不管怎样却具有流动性,这就隐含了一种必然性,在表述它们的关系时,即便不放弃二元对立,也要有所修正;在这些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地方交流起的作用要比全球结构更重要,这就意味着最好历史地去理解这些关系,而不是结构地去理解“固定”的它们;后殖民主体具有“混杂性”或“中间性”的特点,而固定的范畴或二元对立概念是无法将这些特性完全包罗的;后殖民批评的焦点在于“后殖民”主体,甚至将主体之外的世界统统排除,因此,后殖民性所意味的全球状况至多属于“后殖民”主观性和认识论的那个世界的外化。[3]118

针对后殖民主义纷繁复杂的理论观点,德里克从六个方面清晰地概括了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社会思潮,并把握其精神实质。

三、后殖民主义的本质

针对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德里克深刻指出:“不论就其对过去所摒弃的东西而言,还是就其对现在所赞同的东西而言,那些‘后殖民批评’声称所拥有的主题都回应着某些关切和取向,这些关切和取向来源于一种新的世界形势,而这种形势在过去十年中也成为全球意识的一部分。这里我指的是新近形成的世界形势,造成这种形势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内部的转化,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出现,全球资本主义有不同的描述方式,如灵活生产,后期资本主义等等,它‘打乱’了早先全球关系的种种概念,尤其是那些被诸如殖民者/被殖民者,第一世界/第三世界,或‘西方和其他地区’之类的二元论涵盖的关系,而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全球政治组织的单位理所当然地是民族国家。”[3]112在德里克看来,“后殖民批评家们”之所以受到尊崇,就是因为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批评方向顺应了全球资本主义这一新的世界形势提出的概念需求。不过,他们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论及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它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的关系,后殖民批评家们除了蜻蜓点水地偶尔一谈,大部分都缄口不语,甚至否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中的‘奠基性’作用,借此掩盖这种可能存在的关系加以考虑的必要性”[3]113。德里克认为,只有认真考虑后殖民主义观念与当代资本主义语境的具体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其理论实质。对于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德里克主要指出了以下两点:

第一,后殖民性观念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意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德里克说:“我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后殖民性观念的文化批评渐渐热门,而与之并驾齐驱的是渐渐兴起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3]113德里克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强调一下,指出后殖民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之间存在联系并不意味着全球资本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原因’,或者后殖民主义仅仅是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述。恰恰相反,可以说,后殖民主义本身是正在形成中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组成要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后殖民主义何以产生,而且可以解释它何以迅速风靡思想界。”[3]95在此基础上,德里克说:“作为思想和文化现象的后殖民主义,若脱离了它产生时的物质环境,则不可理喻。毕竟,后殖民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标示着一些知识分子态度上的变化,他们自觉改变了前辈知识分子认识世界的方式。”[3]95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501德里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剖析了后殖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实践根源,使人们认清其理论实质。

第二,后殖民性观念满足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概念需求。德里克说:“‘后殖民批评’中的批评主题的感染力跟它们对概念需求的应和大大有关,这些概念需求是由全球关系的转化提出的,而全球关系的转化又是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内部的变化引起的。”[3]113在此基础上,德里克深刻指出:“描述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的后殖民与描述这种世界形势的后殖民是有所不同的,有必要对它们加以区分。在后一种用法中,这个术语在政治意义上和方法论意义上都把某种形势神秘化了,而这种形势表现的不是对先前统治方式的消灭,而是对它们的更换重构。”[3]113德里克主要关注是后一种用法,即描述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形势的“后殖民主义”。对此德里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代殖民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正是它与扩张中的资本主义秩序的关系,这一秩序滋养了殖民主义,并使它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由于同样的原因,资本主义辩证法不可分割地纠缠于全球关系辩证法中(从民族间到民族到地方)以及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中。”[3]94-95而后殖民论将后殖民性延伸到过去,将自身产生的条件与造成过去对殖民主义不同反应的条件混淆了。而实际上,这一殖民的过去与“后殖民的现在”仍通过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德里克说:“问题在于澄清资本主义内部的变动,它如何使殖民主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变为障碍,因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从前作为欧美资本主义的对象的殖民地居民整合为独立主体。后殖民论拒绝回答这一问题(理由是这一问题使资本主义成为‘基础’范畴),反而将后殖民性延伸至过去,仿佛现在与过去无甚区别,从而为资本目的论提供了文化与意识形态借口。”[3]95正是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殖民观念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是一种共谋关系。在德里克看来,“后殖民”在全球化资本主义霸权中的共谋作用在于,后殖民主义把注意力从当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统治问题上转移开,淡化了自己与本身产生条件即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关系,虽然它表面看去支离破碎,但却是全球关系的构成原理。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说,后殖民主义表面上很具有批判性,本质上却是全球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谋。德里克总结性地说:“‘后殖民性’也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伪饰了一些权力关系,这些关系给这个看上去没头没绪的世界点出了头绪,它还设计出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既能巩固霸权,也能颠覆一切可能发生的反抗。‘后殖民批评家’尽心尽力地对意识形态霸权的旧形式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判,但对其在当代的形式至今却没说什么。实际上,他们一边否定了结构,一边又肯定了压迫和解放问题中的地方要素,这样一来,在表面的分解和流动中整体化结构继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就被神秘化了。”[3]144在德里克看来,后殖民批评家是披着狼皮的羊,不管其对过去的批判如何激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缄默不语,客观上成为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 孙晶瑶.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文学批评[J].文教资料,2007(32).

[2] 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后殖民批评[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 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德里克后殖民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Heroes and Villains (II)
德里克·怀特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德里克·罗斯招牌动作之偷天换日
糟糕的作品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