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生命观之“陰陽”概念诠释

2012-04-02朱敏卓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声旁形旁古人

朱敏卓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陰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古人用于解释宇宙的哲学思想。《素问·陰陽应象大论》说:“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31陰陽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陰陽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生长灭亡的根源。陰陽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中国传统生命观概括生命现象的重要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很多,为何选用“陰陽”而不是其他哲学概念来概括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来解释生命现象呢?结合记录“陰陽”概念的“陰陽”二字,以及相关汉字形音义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些内涵和生命现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释“陰”

古人把凡背日或向月所具有的特征、现象以及有关事物等归于“陰”。《素问·陰陽离合论》言“地为陰”,“月为陰”;《素问·陰陽应象大论》又言“水为陰”,“陰为味”等等。“陰”具有什么样的外在状态和内在性质?汉字“陰”本身就蕴涵不少信息。

(一)“陰”具有“隐蔽、收敛、晦暗”的外在状态

《说文》阜部云:“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实际上,“陰”字是加阜旁而孳乳的后起字,其本字原为“霒”。《说文通训定声》云:此陰雨陰暗陰陽陰之本字。《说文》曰:“霒,云覆日也,从云今声。侌,古文或省。”“云覆日”之义是“陰”的本义,“侌”为“霒”的古文省写,也就是“陰”的古字。“霒”在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异体字,如“霠”字。《楚辞·九辩》:“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王逸注:“邪伪推排而隐蔽也。”洪兴祖补注:“霠,音陰,雲覆日也。”[2]183“陰”是后起字,《说文解字注》云:陰,自汉以后通用此为霒字。后来,“陰”字简化为“阴”,繁体仍作“陰”。

据上文,“陰”本字为“霒”,古文为“侌”,“霒”有异体“霠”字。综合其字形看,陰、霒、霠、侌,其构形部分有“雨”有“云”,都与天气现象有关,其意义都与“云覆日”之义相关。而“陰”概念最初就始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看到云遮盖太阳,就创造了“霒”字,即“陰”的本字。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考证,“陰”字在古籍《诗经》《书经》《仪礼》《易经》卦爻辞之中,或用“云覆日”义,或引申为阴暗之义。[2]346-347“云覆日”之义也是这些字形所蕴含的字义,这一意义呈现出的外在状态就是“隐蔽的、收敛的、晦暗的”,此状态也就是“陰”所具有的外在状态。

《汉语大词典》收“阥”字,解释同“陰”,即“阥”是“陰”的俗体字。《字汇补》除了“陰”字,还收了“阴”字,它既是宋元以来“陰”的俗体字,又是其现在通行的简化字。

“阥”和“阴”这两个“陰”字的俗体字形中,其构形部分涉及“水”“月”等事物,以它们作为“陰”概念的表现,这些事物必然承载“陰”概念所表示的一些状态。“水”与“火”相对应,水具有收敛、下降、晦暗等状态;“月”与“日”相对应,月具有隐蔽、寒冷、阴暗等状态。“水”“月”正因为有了这些状态,与古人对“陰”概念表示状态的理解相一致,才被选择为构字成分,来构成“陰”的一系列俗体字。这些俗体字的存在,更进一步证实“陰”概念具有“隐蔽的、收敛的、晦暗的”外在状态。汉刘熙《释名·释天》云:“陰,荫也。气在内奥,荫也。”《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陰兮壹陽。”王逸注:“陰,晦也。”也都把“陰”理解为上述外在状态的概念。

从“侌”“霒”“霠”“陰”,再到之后的俗体“阥”和“阴”,这些字形及字义中,可以看到对“陰”所具有的外在状态的理解,最初来自古人对云、雨、山、水、月等现象和事物的观察。而商周以后,“陰”的概念才渐渐进入哲学范畴,其内容变得丰富、深刻。但不管其内容如何衍生,其表示的状态始终不离“隐蔽的、收敛的、晦暗的”之类,且其在此类外在状态下所蕴涵的内在性质也越显明了。

(二)“陰”具有“抑制、退守、柔弱”的内在性质

汉字是形声义的结合体,黄侃在分析汉字形、声、义三者关系时认为“形以义明,义由声出”,并指出“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3]93要深入发掘“陰”的内在性质,“陰”字的声音也是一条重要线索。

按《说文》所说,“陰”是一个形声字,“从阜,侌声”。声旁“侌”为“霒”的古文省写,从雲今声,“陰”字以“侌”为声符,“侌”字又以“今”为声符。看来,探索“陰”概念的内在性质,“今”声之寓义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来看下面一组字:

含,《说文》:“嗛也,从口今声。”

吟,《说文》:“呻也,从口今声。”

欦,《说文》:“含笑也。从欠今声。”

念,《说文》:“常思也。从心今声。”

声旁“今”加“口”构成“含”,是“衔在嘴里”之义,构成“吟”是“低沉微小的声音”,加“欠”构成“欦”是“含笑”之义,加“心”构成“念”是“心里惦念”。这些行为动作和心理情绪皆非肆意张扬,而是比较保守、内敛的,都有“抑制、退守、柔弱”的性质,这应该是“今”声所寓之意,而从“今”得声的“陰”字所表示的概念也可能有此内在性质。

再看与“陰”同声的“音”字,此二字在古文献中就有通假的用例,《山海经·海内经》:“大比赤陰。”郭注:“陰或作音。”以“音”做声旁的字也可以选择部分来分析一下:

闇,《说文》:“闭门也。”

窨,《说文》:“地室也。”

瘖,《说文》:“不能言也。”

罯,《说文》:“覆也。”

以上四个从“音”得声的字,以“音”作为声旁,加上形旁“门”表示“关门”,加上形旁“穴”,表示“地下室”,加上“疒”,表示“说不出话的毛病”,加上“网”,就有“覆盖”的意思。综合这四个字的意义,发现它们也都蕴涵有“抑制、退守、柔弱”的内在性质,“音”声所蕴涵的意义大致也与此相关。

结合对“今”声及“音”声字所蕴涵之义的分析来看,从“侌”得声,与“音”同声的“陰”字所寓之意也当与“抑制、退守、柔弱”之义相关。再联系上文对“陰”字相关字形及字义的分析,这些意义与“云覆日”之义所体现的内在性质也相符,“抑制、退守、柔弱”也就是汉字“陰”记录下来的“陰”概念所具有的内在性质。

汉字“陰”作为记录“陰”概念的符号,其形音义就蕴藏足够信息,使得它足以用来表达“陰”概念的外在状态和内在性质。

二、释“陽”

古人把向日所具有的特征、现象以及有关事物都归之“陽”。《素问·陰陽离合论》言“天为陽”,“日为陽”;《素问·陰陽应象大论》又言“火为陽”,“阳为陽”等等。“陽”所表示的概念有何外在状态和内在性质?从汉字“陽”身上,依然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陽”具有“升腾、显露、光明”的外在状态

《说文》阜部云:“陽,高明也,从阜昜声。”其古字为“昜”。《说文》:“昜,開也。”段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废矣。“昜”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一勿,《说文》训释为“開也”,云开日出之义,本义就是指“日出”。后来由于“昜”渐渐只做偏旁,便另加义符“日”写作“暘”,今简化作“旸”,用来表示“日出”“太阳”“晴天”等义。《说文·日部》:“暘,日出也。”“昜”是“太阳”的本字。而“陽”字有“阜”旁,与地形地势相关,表示山水面对日光的地方,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并进一步引申指“陰陽”之“陽”,后“太阳”之义也俗用“陰陽”之“陽”来表示,并一直沿用至今。

“陽”的古字是“昜”,是一个会意字,云开日出之义。“昜”做偏旁后,另加义符“日”写作“暘”,代替本字“昜”。“陽”的概念也是古人从自然现象中观察到的。人们看到云层散开,太阳出来,于是就创造了汉字“昜”来表示这种现象,而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就是“升腾的、显露的、光明的”,此状态也就是汉字“陽”所承载的信息。梁启超考证,“陽”在《诗经》《书经》等中,所指也是十分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或指旗在日下飞扬,或指日在地上,或指和暖之气,或指某山某水向阳的地方。[2]347而这些事物或现象所表示外在状态和上文分析所得的“陽”所具有的“升腾的、显露的、光明的”外在状态也是一致的。

“陽”字产生以后,同样也出现了不少俗用字体,《汉语大词典》收“陽”的俗体字“阦”字,《字汇补》除了“阦”字,还收“氜”“阳”等俗体字,其中“阳”是宋元以来的俗字,后又成了“陽”的简化字。

阦、氜、阳均为“陽”的俗用字体,其构字成分中有“火”“气”“日”,选择这些事物来表示“陽”的概念,并非毫无根据,这些事物本身的性状和“陽”概念有一致之处。“火”与“水”相对应,火具有升腾、光明等状态;“气”分陰陽,陽气具有上升、散发等状态;“日”与“月”相对应,太阳具有显露、温暖、光明等状态,这些事物的状态也正是“陽”所具有的外在状态。《说文》将“陽”字解释为“高明也”,《释名·释天》解释为“扬也,气在外发扬也”。这些意义都蕴涵“陽”的这些状态在内。

(二)“陽”具有“伸张、进取、刚强”的内在性质

“陽”字从“昜”得声,要分析“陽”具有何义,“昜”声所寓之意会给我们不少线索。如黄侃所言,“以声音贯穿训诂,而不拘于形体”[3]93,由音及义,从字所记之音入手来疏通其义。来看一些从“昜”得声的字:

颺,《说文》:“风所飞扬也。从风昜声。”

湯,《说文》:“热水也,从水昜声。”

揚,《说文》:“飞举也,从手昜声。”

楊,《说文》:“木也,从木昜声。”

瘍,《说文》:“头创也,从疒昜声。”

煬,《说文》:“炙燥也,从火昜声。”

从上述几个字的字义来看,“昜”作为声旁,加上形旁“风”,是“风上升”,加上形旁“水”,表示“热的水”,加上形旁“手”,是“上举”之义,加上“木”,是“一种挺直向上的植物”,加上“疒”,是“人体最上部头部的毛病”,加上“火”,是“烘干”之义。这些事物或动作都有“伸张、进取、刚强”的内在性质。“陽”字从“昜”得声,其所表示的概念也与此内在性质相关。

《古字通假会典》记载“陽与唐”相通,《左传·昭公十二年经》:“纳北燕伯欵于唐。”《公羊传》《谷梁传》唐作陽。[4]267“陽”字从“昜”得声,而从“昜”得声的其他字也有与“唐”字相通的。《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颜师古注:唐字本作碭。《说文·口部》:“啺,古文唐。”《集韵·唐韵》:“唐,古作啺。”“唐”与“昜”声音相类,那么从“昜”得声的“陽”字和“唐”之间也是音近义通的,“唐”声字蕴涵着什么样的涵义,也可以说明“陽”字的涵义。

《说文·口部》:“唐,大言也。”《说文注》:“引申为大也。”“唐”表示一种“大、多、伸张”的状态,以“唐”为声旁,加上形旁“土”构成“塘”,指水池,是对一定多的蓄水的称呼;加上形旁“扌”构成“搪”,有抵挡之义;加上形旁“火”构成“煻”,指煻煨,是热灰之义。从以上以“唐”为声旁的字义来看,也都与“伸张、进取、刚强”的性质相关,“水池”是水面有一定的伸张,“抵挡”是动作的伸张,且表示出进取和刚强的性质,而“热灰”也呈现出性质上的积极、进取。

以上分析所得的“伸张、进取、刚强”的性质就是“唐”声所蕴涵的意义,而与“唐”声相类的“陽”声所寓之意,也与这些意义相关,“伸张、进取、刚强”正是“陽”的内在性质。

三、释“陰陽”

“陰陽”两字原作“侌昜”,“侌”是“云覆日”之义,“昜”是“云开日出”之义,都与“日”有密切关系。虽然随着文字的变迁,古文“侌昜”渐渐废止,代之以“陰陽”两字。但“陰陽”字义仍然是由原始义引申而来的。近人徐复观指出:“陰陽两字,是由侌昜两字孳化出来的。虽然陰陽两字行而侌昜两字废,但以后一切有关陰陽观念的演变,都是由与日光有密切关系的侌昜两字之原义引申演变而出,大概是没有问题的。”[5]11

“陰陽”连用,始见于《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陰陽,观其流泉”。这里的陰陽指日光所照的背向,只是直观意识的使用。如梁启超所言:“商周以前所谓陰陽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有何等深邃之意义。”[2]347随着时代的发展,“陰陽”涵义渐渐开始抽象,“陰陽两字意义之剧变盖自《老子》始”。[2]347《老子》曰“万物负陰而抱阳”,梁启超认为是“异于古所云”,却没有断言究竟怎样。近人陈槃《写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后》断言:“我认为《老子》有为无为的哲学全是用这种陰陽消息来说明的。”[2]652

陰陽抽象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中国人极为普遍的一种思维观念,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生命观概括生命现象、溯寻生命缘起的重要概念。

(一)“陰陽”具有抽象与具体的同一性

陰陽的最初涵义很朴素,始于古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古人于是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的两个方面,用“陰”或“陽”来加以概括。“陰”和“陽”这两个概念所用的记录符号并不是单一的,“陰”有本字霒,有俗体字阥、阴,“陽”有俗体字阦、氜、阳,其中涉及的意义符号阜、雲、气、月、水、日、火,都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古人观物取象,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些事物都有相似的性质,就用它们作为记录符号,来记录同一个概念“陰”或“陽”。可以说,此时陰陽观念是实的。随着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人们的认识又产生一个飞跃,建立起抽象的陰陽概念,并进一步引申,与明暗、寒热、动静、上下等概念相关联,凡具有上升、向外、明亮、温热、兴奋、运动、剧烈、化生等特性的事物属阳,凡具有下降、向内、晦暗、寒冷、抑制、静止、养育特性的事物属阴。[6]179万事万物都分“陰陽”,“陰陽”就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一对重要的抽象范畴,成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这种抽象的陰陽观念形成后,古人又用它来关照具体的科学领域。春秋战国时期,陰陽学说日趋成熟,它的运用十分广泛,各门学科的学者均以陰陽学说阐述本学科的规律。

古人将获得的局部的、个别的经验作无限的、普遍的推广,又以由此获得的抽象观念通观局部的个别现象,从而获得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直接统一的观念和方法。“陰陽”概念就是在古人这种思维方式中产生的,最初是具体认识,然后上升为抽象概念,再以这种抽象概念去阐述具体科学,可以说“陰陽”就是一个具体和抽象的统一体。《灵枢·陰陽系日月》“且夫陰陽者,有名而无形”,把陰陽理解为抽象的概念;《素问·陰陽离合论》“天为陽,地为陰,日为陽,月为陰”,把陰陽理解为具体的事物。而正是这种统一性,使“陰陽”和生命之间有了不解之缘。

生命现象的存在同样也体现抽象与具体的同一。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凡具有生命体特征者,如人类、动物、植物。如此抽象的概念同时又可以有具体的理解,如把生命理解为一个人、一只动物、一棵树等等,生命也就是一个无形抽象概念和有形具体事物的同一体。“抽象和具体的同一性”使得“陰陽”和“生命”之间有了一致之处,这也是“陰陽”概念得以用来解释生命缘起的原因之一。

再者,“陰陽”作为抽象与具体同一性的概念,远非其他任何一组概念可比,如上文字形的组构分析,以阜、雲、气、月、水、日、火为部件,就已示例式地彰显其外延的无限包容性,其所包容者又都是最为根本的,是古人眼中赖以合成宇宙的根本事物。仅字形的如此组构,用它来解释生命缘起最为合理。

(二)“陰陽”具有蕴形与蕴性的二元性

“陰陽”概念最初落实于具体事物的认识,内容相当具体,概括具体事物之性状。从字形来看,“陰”或涉及山势地形,或与云、月、水等自然事物相关;“陽”同样也与地形山势、日、火等相关。“陰陽”蕴涵着对这些事物之形的表现,“陰”概念具有“隐蔽、收敛、晦暗”的外在状态,“陽”则具有“升腾、显露、光明”的外在状态。“陰陽”概念逐渐抽象以后,进一步引申,“陰”涵盖“抑制、退守、柔弱”等性质,“陽”涵盖“伸张、进取、刚强”等性质。综合来看,“阴阳”概念既涉及外在形态,又涵盖内在性质,具有蕴形与蕴性的二元性。

生命也是如此。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其具体的外在状态,又有其各自的性质。比如地面上的动物,如蚯蚓、蛇、穿山甲、牛、马、虎、豹等等,各有其外形,同时也各有其性质,在地上筑窝的为阳性,地下掏洞的为阴性。因此,蚯蚓、蛇、穿山甲等都属于阴性动物,而牛、马、虎、豹等都属于阳性动物。同样在地上跑的动物,牛、马、虎、豹等各有其形,在性质上也各有所属,牛马是食草动物,虎豹是食肉动物。再者,同为人,有男女之分,同为动物,有雌雄之别,这中间不仅有外形的不同,也存在内性的差异,一样具有形与性两个方面。生命与“陰陽”一样,同样具有蕴形与蕴性的二元性。

正因为“陰陽”具有抽象与具体的同一性,以及蕴形和蕴性的二元性,才可以概括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表现生命的多样与一致,呈现出生命的状态和特性,成为表达生命之缘起的概念。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 3.

[3]顾颉刚.古史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 7.

[4]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 0.

[5]高亨.古字通假会典[G].济南:齐鲁书社,1997.

[6]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7]何少初.中医药文化通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声旁形旁古人
你知道形声字吗
形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优势作用*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浅谈汉字简化
古人到底姓什么?
“一丝不苟”的糗事
略论古文字义近形旁的通转
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
形声字声旁含义研究之“龠”“龙”“尨”“卯”“完”“亘”“世”“癸”“於”“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