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破:谈大学精神的功利主义色彩

2012-04-02吴延芝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7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教授学术

● 吴延芝

据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功利主义”是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一、大学精神中功利主义的表现

(一)部分院校办学理念趋于急功近利

如今不少大学的办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市场行为所制约,许多学术考评都与经济指标挂钩,更有甚者借用企业的盈利管理标准核算教师的绩效,一时之间,教师忙于做科研争项目,轻备课疏教学,学生则忙于各种兼职打工,原属本分的教与学受到很大冲击。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喧嚣和浮躁之中。人大原校长纪宝成认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有一些大学陷入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之中,过分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过分强调大学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培养出大师。

(二)基础课程地位略显尴尬

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许多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科学与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或装饰。以大学思政课为例,新课改后课时量大幅缩水,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生只把后两门作为必修课。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

(三)有些教授治学目的异化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教授均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奉献教育为无上职责,大学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有了博学的教授,不但是学校的佳誉,而且是国家的光荣。大致说来,教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深的学问,能够推动学科进步;优秀的传授学问的技能;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社会服务意识。如今,有些教授已经不再是学问高深、率先垂范的儒雅学者,而是异化为市场的文人,一旦评上教授就开始向官场迈进,漠视神圣的学术研究,或进入不搞研究只出成果的圣人阶段。官场化的教授也是中国学术的怪现象,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认为中国现在的许多高校唯利是图,把金钱、经费看得很重,一些博导甚至不给本科生上课,大学生的水平比以前差了很多,而哈佛大学规定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授课,否则没有资格任教授。这种反差和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四)学生“就业至上”价值导向堪忧

大部分考生在选择大学时考虑最多的就是专业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高低,“为未来谋”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一味以这种价值取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就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专业生源分布不均。因为许多基础研究和人文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期内无法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大多数优秀考生把选择专业的视野全部集中在功利性和经济性的维度之上,会导致基础理论研究与实用性研究严重脱节,不但会背离大学精神的根本宗旨,而且会影响人才结构的培养规律,从长远的角度看还会制约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突破功利主义困境,重构大学精神的现实途径

(一)力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对高校进行分层次多元化评价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型重点大学的评价体系应侧重重大课题和前沿性的基础研究,科研成果以及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职业学院以及侧重应用操作性的专业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胜任岗位要求的业务人才和工作人员,相对精英教育而言,可以称为大众教育,这类院校的评价标准应侧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尤其要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作为中心,评价体系以基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为重点,适当兼顾科研状况。不分情况和类别,单纯以论文数量或就业率来衡量培养指标有失偏颇。

(二)理性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切实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许多大学迫于资金紧张和校园建设的压力,采取大学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过于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无疑会影响甚至冲击着大学精神的固有范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20年的德里克·伯克认为,大学商业化会导致“大学利用其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校园活动进行营利现象”。事实证明,完全借用市场化的手段对高校进行改革存在诸多问题。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一直是大学的灵魂,商业化带来经济方面的显性后果往往让人们遗忘了大学精神缺失带来的隐性后果。商业化过程中过多的短视效应使大学“整个事情都是做买卖,而不是教育”。

(三)重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办学

理念,优化教育范式

功利主义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物化属性,弱化培养人的精神价值。其实任何学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技术的创造过程、科学的价值、科学所要求的严谨态度、团队精神等都充满着人文精神。也许某一学科或知识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素养却应该是每个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之所以有所建树,不仅在于他们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还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于提高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格起着显著作用,它有助于开阔视野,培育辩证思维意识;有助于养成批判意识,超越传统规范;有助于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综合思维;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

(四)大力优化高校管理机制,重塑中国大学精神之魂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学术与公共资源的话语权掌握在行政干部手里,为获得学术资源只得人人争当行政干部,有些教授从政后忙于应酬,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也有些教授为了争取课题和经费采取了不合规则的手段,这种现象严重污染了大学精神。因此,必须优化高校管理机制,寻求适合大学内在发展规律的治校路子,突出学术至上的原则,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所说,“学校是一个学术组织,不应被行政干预太多”。应积极试点高校去行政化的运行模式。要改革目前的校长产生方式、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通过真正的师生代表参加的公开遴选方式,通过竞聘演讲和遴选答辩等过程,选择高校领头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校长都是政府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空降”校长首先对“上级”命令无条件执行,而不是首先向“师生”负责,这种机制不利于激活大学的自由精神。其次,要合理界定部门职责。高校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应由“领导”转向“服务”,即主要为大学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机制保障。

[1]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

[2]Derek Bok,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友兰著.三松堂自序[M].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教授学术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学术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