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考框架下高校自主招生的效度考查及其改进建议*
2012-04-02程亮
● 程 亮
从2003年教育部允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政策开始,我国的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在这期间,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从最初的22所增加到了80所;招生学校由内地高校也扩展至香港、澳门地区的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报考要求、考试方式以及考试内容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自主招生对高考考生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社会各界对自主招生的关注也在不断升温。大家在对自主招生总体呈现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对自主招生的定位与功能、自主招生的科学性、自主招生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拟从效度的角度对现行的自主招生进行分析,以期对各高校自主招生的不断探索与改进提供一点启示。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效度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一项考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测验必须能测出它所要测定的功能或达到其测量实用的目的才算有效,这种有效的程度称为效度。[1]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效度是指运用一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进行的效果与预期结果的一致程度。[2]因此,要考察自主招生考试的效度,就必须首先对自主招生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分析,以获取对效度进行分析的基本依据。
(一)自主招生考试的功能与定位
1.功能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个动因,一个是对普通高考的诟病,一个是对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招生领域中的吁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办法》规定“试点学校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招办)要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因此,自主招生的目的或者说是功能可以概括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加招考双方的选择性、适应性;探索招生录取的新途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引导中学教育全面发展。[3]
2.定位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办法》中明确规定:“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由此可见,我国实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高校自主选拔新生,而是在统一高考的框架下进行的。2011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学生参加了自主测试还需要参加统一高考。高校自主招生是目前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部分试点高校探索实行自主测试,与高考不存在替代关系。[4]
(二)自主招生考试的效度考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招生领域的体现,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方式多元化的有益探索,是普通高考的重要补充,那么,自主招生的效度就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自主招生是否发挥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二是自主招生是否发挥了普通高考不能发挥的作用。
1.自主招生是否发挥了高校的自主权
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具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订自主招生录取方案的权力,即对本校的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原则等做出自主的规定。从表面上看,这些权力在招生实践当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部分,自主招生权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对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独特理解,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5]从这个角度讲,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似乎就发挥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了。纵观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招生目标的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各校都对学业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难以看出学校的独特性。如北大的表述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清华是“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等。在这种形势下,难怪自主招生被指责为另一种形式的“掐尖大战”。
2.自主招生是否发挥了普通高考不能发挥的作用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主要的高等教育招生方式,普通高考的效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对社会公平和公正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在没有更成熟的办法取代高考之前,普通高考下的自主招生探索不失为弥补高考不足的一种积极尝试。目前人们对普通高考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长期的应对纸笔测验的训练还极可能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统一的录取模式对特殊人才的发现极为不利,尤其是对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其他方面表现不佳的所谓“偏才、怪才”有失公允。由此可知,自主招生是否真的招到了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否招到了普通高考下不能录取的特殊人才,就成了自主招生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准。
文雯等对9所具有国家承认的自主招生权力院校的8903名学生(其中自主招生学生768名,统招学生有8135名)进行了调查,在对二者大学期间学业成就的对比中发现,在学业成绩排名上,自主招生学生和统招学生并没有差异。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自主招生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上呈现出与统招学生不一样的特征,如在学习中具备更强的沟通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与同学、老师进行有实质教育意义的沟通与互动;具备更强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自觉性;更为勤奋;更积极地参与“辅修第二专业”、“课程要求以外的语言学习”等课外拓展性活动。因此,该研究认为,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甄别出一批在有效学习性投入和行为上不同于统招学生的学生群体。[6]侯佳伟对北京某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和普考生的对比分析发现,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后,自主招生学生在学习、体育锻炼、志愿活动、师生交往、恋爱等方面都与普考生非常相近,只是对未来就业的期望显著高于普考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比普考生更多地持乐观态度,而且期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找工作的渠道上,他们更寄希望于各种亲属关系的介绍。[7]从这些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自主招生在学业成就的考察方面并没有超越高考,似乎也没有招到所谓的“偏才、怪才”,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拔方面可能存在优势。
综上,自主招生在发挥大学招生自主权、为普通高考提供必要补充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离我们期望的通过自主招生各学校招到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在普通高考中不能招到的学生这一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影响自主招生效度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主招生的效度并不令人满意,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主招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高校对自主招生人才缺乏清晰的表述
从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自主招生对象的描述十分笼统,无外乎综合素质高、高中学业成绩优秀、品德好、创新能力强之类的表述。这种招生对象的趋同现象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趋同不仅是对自主招生权力的敷衍,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漠视,也不能给考生的报考志愿填报提供必要的指南,这是导致自主招生不能够招到特殊人才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对自主招生人才的考查方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自主招生的考试方式一般为笔试加面试,笔试是对学业成就的考察,而面试则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量。由于高校希望自主招生的信息能够对高考成绩有所补充,但对自主招生对象缺乏精细的划分和描述,所以,自主招生考试的难度、内容和方式就难免缺乏应有的定位和适当的把握。除了考试科目与高考几乎没有差别以外,其命题的难度却大大高于高考。以物理为例,这几年的自主招生考试物理部分试题中有超过70%的内容属于大学物理范畴,而且注重研究问题思想、方法的考查,对能力要求较强。既考查了高中知识,又适当涉及了大学物理的分析方法。[8]这种考查方式就等于在高考之外另外进行了“小高考”,给考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又未能取得招收特殊人才的效果。
三、改善自主招生效度的建议
既然我国现行的自主招生方式是普通高考的必要补充,而不是高考的替代,而且实践也证明,高考对学生高中学业成就的考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那么,要想提高自主招生的效度,就要对高考不能选拔出的自主招生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位,然后根据不同的人才进行相应的考察,即对自主招生目标进行细化,分类、分项考察,这样既能够提高自主招生的针对性,也能减轻考生的负担,提高自主招生的效率。可喜的是,这种对自主招生进行分类、细化的思想已经在大学自主招生实践中初露端倪,如西南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将招生对象明确分为五类:学习优秀学生、特长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优秀学生、热爱师范教育学生、有志于报考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清华大学2012年推出的“新百年计划”,其主要思想也是对自主招生对象和方式进行细分。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改革,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概观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在招生中发挥作用的对象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高考发挥失常者;二是具有某项特殊才能而高考综合成绩不理想者;三是综合素质优秀但学业成绩不突出者;四是学校认为值得在取分上照顾的其他对象,如贫困生等。为了提高自主招生的效度,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针对这几类对象制定相关政策,让考生自主申报,分类考查,互不交叉。
l.对于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者,但担心高考发挥失常者,可以通过有资格的中学进行推荐的方式,不再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直接进行录取时的优惠加分。这其中的是关键问题是,给哪些中学推荐权,给他们多少推荐名额、中学的诚信程度如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如何给予相应的优惠加分等问题。
2.对于具有某项特殊才能而高考综合成绩不理想者的招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申报,提供相应的证据并经所在中学审核,高校决定是否接受其申请,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考核。二是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公布本校对特殊才能者的招生范围,然后再由学生申报,学校再进行相应的考核。如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并在某一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即‘双特生’,也可报名。”[9]学校仅需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才能水平进行考核,这种考核的难度一定要超出高中课程标准才能达到选拔偏才的目的。
3.对于综合素质优秀但学业成绩不突出者,高校可采取现行的自主招生方式,以中学推荐为主,自主申报为辅,对申报者进行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察和综合面试,在保证其具有一定学业成就水平的基础上展示其综合素养。
4.对学校认为值得在取分上照顾的其他对象的考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价值取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北京大学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人民大学推出的面向农村考生的“圆梦计划”。再如清华大学2012年的“自强计划”规定,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注: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等同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才。要求考生本人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笔者认为,对这类学生的考察也应充分考虑普通高考已经对学生的高中学业进行了充分考察的因素,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考察其是否具备了享有优惠加分的资格即可。
自主招生作为普通高校招生的一部分,其在高等教育招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短短十年的自主招生改革历程中,很多高校在积极、主动、负责任地反思和调整自主招生政策,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不断成熟,这种新型的招生录取方式会给高考考生带来真正的福音。
[1]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
[2]马磊.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4]教育部.自主招生是高考的重要补充不是替代.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4253504.html
[5]李雄鹰.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与突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
[6]文雯,管浏斯.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学习性投入初探——以九所“985”、“211”高校自主招生群体为例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7]侯佳伟.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入学后与普考生的对比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8]周小珠,莫裕录,孙开湘.自主招生命题与大学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2012,(6).
[9]张可丹.奇才、怪才、偏才 川大喊你报名[N].大河报,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