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索*

2012-04-02孙松林罗亚辉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

吴 畏,孙松林,罗亚辉,蒋 蘋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无法满足需求。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

一 构建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调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其竞争能力[1-3]。

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40多万人,成为世界上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急速增加的同时,其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专业技术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的培养模式正逐步取代着以前的单一的学术型培养模式[4]。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它以“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为目标,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使人才培养能够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目前,国内并无成熟的模式可循,因此,对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质量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创新势在必行[1]。

2.是培养农业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依旧是摆在国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能服务“三农”的农业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农业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一种新学制和新途径。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对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和探讨,能更进一步明确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构建完善合理的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 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依托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湖南省农业大省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农科与工科紧密结合的优势,在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现状,从完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导师队伍、提高论文质量和实践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5]。

1.科学合理定位,完善培养体系

首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制定了培养目标,明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区别,避免出现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混同于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而忽视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的特殊性及培养质量全面性的情况;与此同时,开展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在充分总结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提炼出了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农业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2]。不难看出,其培养目标偏重于工程实践,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构建整个培养体系的时候,要将实践融入全过程,突出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使全日制专业学位不偏离原定的目标[3]。

2.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知行合一

根据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转变为讲授、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

课程设置上,不仅将理论课与应用性课程进行了有机地结合,还非常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了一个由公共课、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增加了农业工程总论等涉及农业工程宏观知识的专业课程,还增设了管理、法律、人文等方面的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包含了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数值方法与计算技术、场论与积分变换等,注重研究生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其理论水平;开设了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进展、农业水土工程研究进展、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专题课,鼓励研讨和启发式教学;开设了农业物料及加工原理、农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工程、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突出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强调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其中,机械现代设计方法被列为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此外,还开设了有助于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技术、农业水土工程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应用等实验课以及强调实践应用的农业工程案例分析,侧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队伍建设,健全双导师制

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不断加强硕士导师队伍结构建设,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力求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必须是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4岁,身心健康,能履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熟悉行业的实际状态和进展;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线科技推广实践、工程实践或经营管理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有显著贡献,或在相关领域软科学研究方面提出重大政策性建议。

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从校外实践基地中遴选,一般要求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所从事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或研究方向与所指导的研究生所学的类别领域基本一致或相近,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推广工作经验。主要由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第一线的专家或工程企业、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

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实践、论文和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4];此外,还聘请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以外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3]。

4.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强调过程管理,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等质量控制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要求,严格把关,从严要求,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6]。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源于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在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初审等环节,由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负责,确保论文选题与企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难题紧密结合;严格阶段汇报和中期汇报制度,使校内校外导师组成的论文指导小组能及时把握论文课题进展,予以指导和把关[7];此外还增加了“论文中期检查”环节,即在第三学期,研究生对论文开展的情况进行中期报告;实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和学位论文事后抽审制度,进一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5.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构建了一个以高校为牵头单位,以科研院所为联建单位,以企业和产业部门为实践基地,以合作研究中心,在企业设立人才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开办专业等形式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开放、动态的培养平台。如2010年,由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现代农装株洲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的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培养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重要平台。该中心聘请企业中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实行联合培养,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实习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环节的工作;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和实际工作进行指导。该举措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不同优势,达到了“1+1>2”的效果[4-5]。此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大量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论文选题,成为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基地。

三结语

2011年是湖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学校注重突出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根据农业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模式和考核模式、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的措施,正积极探索一条服务于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研,2009(3).

[2]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3]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

[4]刘 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李萍萍,沈 晨,施卫东.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6]樊金玲,朱文学,康怀彬,等.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7).

[7]熊 玲,李 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