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2012-04-02陈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蜘蛛丝龙之介芥川

陈珍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著名小说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的短篇小说、散文等①。他的作品内容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很少直接进行评论,往往借助他人之口或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里出现了很多动物,不仅使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更具趣味性,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其作品的思想性。芥川龙之介高超的写作技巧赋予了这些动物独特的性格,使它们显得有血有肉,令人难忘。那么,芥川龙之介塑造的动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这些动物形象在芥川龙之介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笔者将对此作一分析。

一、猴子形象与人性

(一)冷淡、冷漠

猴子是大量出现在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动物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猴子是人类的近亲,通过对猴子的描写能够使读者联想到人类本身,从而起到警示作用。《猴子》是芥川龙之介于191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作品描写了在一艘军舰上因为屡次发生盗窃事件,船员们大张旗鼓地进行搜查,希望找出窃贼的故事。人们经过艰苦的搜寻后,最终在一个叫奈良岛的信号兵的帽子里发现了赃物。但是,此时奈良岛却不见了踪影。曾经同样被怀疑的对象因此兴高采烈,大家怀着一种愉快的兴奋的心情开始展开对奈良岛的寻找。和“我”一起的牧田从背后拍着“我”的肩膀,兴奋地说道:“喂,真让我想起抓猴子的事。”“嗯,今天的猴子没那只敏捷,放心好了。”②这个时候,人们的目的不再是找到窃贼,寻回失物,而是以一种消遣、猎奇的心情在进行一场好玩的游戏。当“我”发现奈良岛的所在时,“我感到异常的兴奋,一种浑身热血沸腾般难以言状的愉快的昂奋,也可以说是手持猎枪的猎手发现猎物时的那种心情”③。在这篇小说中,芥川龙之介刻画出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幸灾乐祸、漠不关心甚至落井下石的心态。在小说的结尾,芥川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猴子可以免除惩罚,人却不行”④,描写了把人当做猴甚至人不如猴的可悲景象。

(二)残暴、贪婪

短篇小说《桃太郎》是芥川龙之介根据日本有名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被认为是芥川文学关注现实,忧虑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代表作之一⑤。在小说里,桃太郎不再是传说中正义的一方,而成为了侵略者的象征,猴子为了桃太郎手里的饭团子而充当了侵略者的帮凶。这只猴子在它饥肠辘辘时主动要求跟随桃太郎,但是当它吃饱肚子之后,马上觉得索要的饭团太少,而与其他同伙产生矛盾。在听到桃太郎威胁不再让它同行时,它又乖乖地随着桃太郎踏上了讨伐鬼岛的道路。小说中,猴子是目光短浅、贪得无厌而又充满奴性的。在征服鬼岛的过程中,“猴子——正因为猴子和我们人是亲戚关系,猴子在勒杀死鬼的女儿前,肯定要对鬼的女儿肆意凌辱一番。”⑥简短的一句话传神地描述出猴子的残暴与野蛮,同时也表现出芥川龙之介对侵略者的反感与讥讽。

(三)知恩图报

在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主义代表作之一的《地狱变》中也出现了猴子的身影。良秀是一个崇尚艺术高于一切的画师。他的女儿救下了被喜爱做恶作剧的少爷虐待的猴子之后与它的关系日渐亲密。对于良秀的女儿来说,比起整天沉迷于作画的父亲,也许经常陪伴在身边的猴子更像是自己的亲人。而当良秀为了完成画作对被困于火中的女儿视而不见、只顾沉迷于艺术创作的时候,那只猴子为了救人义无反顾地跳入了火中。良秀为了艺术而舍弃了父女之间的亲情,在沉迷于艺术创作的时候,他失去了人性,而那只知恩图报的猴子则在此时被披上了“人性”的光辉。人性与艺术哪个更为重要,这恐怕也是困扰芥川龙之介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蜘蛛形象与善恶

(一)慈悲、宽恕

蜘蛛也是经常出现于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动物之一。《蜘蛛之丝》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杀人放火、作恶多端的大盗犍陀多堕入地狱底层受苦。释迦牟尼因犍陀多生前曾欲踩死一只小蜘蛛时一时动了善念而放过了那只蜘蛛,所以取来一缕蛛丝决定救犍陀多一命。犍陀多抓住蜘蛛丝向上爬离地狱的时候看见其他的罪人蠢蠢欲动,都想借蜘蛛丝逃离苦海,他担心蜘蛛丝会断掉,便向下面的罪人暴喝:“这根蜘蛛丝可是咱家我的!……滚下去!快滚下去!”⑦这声暴喝暴露出犍陀多只顾自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的本性,于是救命的蜘蛛丝便从吊着他的地方断了开来,犍陀多又重新堕入地狱。石梦星认为文章中的“蜘蛛之丝是犍陀多的因果报应,是善报。犍陀多生前救助蜘蛛是因,释迦牟尼派下的救助的蜘蛛丝是果”⑧。芥川龙之介借助小小的蜘蛛丝对人的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作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也警示世人应该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常怀善念利人利己。

(二)残酷、无私

《女性》是又一篇与蜘蛛有关的作品。盛夏的阳光下一幕悲剧在上演:迷醉于花蜜的蜜蜂掉入了雌蜘蛛布下的陷阱,经过短暂的搏斗后蜘蛛成功地杀死了猎物。芥川龙之介在描写蜘蛛与蜜蜂搏斗的时候刻意地强调了过程的残酷性:“几秒钟残酷的沉默过去……她(蜘蛛)猛地扑到蜜蜂脖跟上。蜜蜂拼命振翅挣扎……最后,长长的吸吻痉挛着向天空抽搐了两三下。这就是悲剧的尾声,是与人类死亡毫无二致的、冷酷无情的悲剧尾声。”⑨蜘蛛毫不留情地杀死了蜜蜂,表现出了其残酷无情的一面;而蜜蜂的死亡使芥川龙之介联想到人类的死亡,体现了其对弱者的同情。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几乎成为丑恶化身的蜘蛛多次重复着残酷虐杀的悲剧,但是在她产卵之后,却拖着瘦弱的身体,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兢兢业业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忙碌着,最后怀着尽职的母亲才拥有的无尽欢欣,走向了死亡。残酷无情的蜘蛛同样拥有着伟大的母爱,为了孩子能够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更加凸显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正如人性中有善恶两面,贪婪的猴子具有知恩图报的一面,冷酷无情的蜘蛛也被芥川龙之介赋予了忘我、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动物形象并非是单纯的善或者恶的象征,从作品整体来看,它们是立体的、具有复杂性格的结合体。

三、河童⑩形象及欲望

《河童》是芥川龙之介晚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借一个精神病患者之口,讲述了其在河童的国度里的所见所闻。在河童的世界里,父母、子女、夫妇、兄弟等等都以互相折磨为生活的唯一乐趣。在那里,维护统治阶级权益的职工屠杀法使得河童吃河童合法化,资本家可以明目张胆地压榨底层河童,直至把它们连皮带肉地吞掉。河童们对内自相残杀,对外则一直以水獭为假想敌。两国互相戒备,最终因为一件荒诞的小事爆发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河童以众多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胜利,获得了大量的水獭皮作为战利品。河童的世界如同人类世界,充满了同类之间的互相剥削与杀戮。但是在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有一只河童却幸福地生活着,其幸福的秘诀就是“没有欲望,也不像年轻的那样迷恋色情,反正就算我的生活不幸福,但我的心情很平静……我身体结实,财产能够保证我一辈子不缺吃的”。在芥川龙之介的潜意识里,也许没有欲望、不迷恋女色、平静的心情、健康的体魄以及不缺衣少吃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含义。一旦拥有了这些,人们就可以减少争斗,能够和谐地生活。

芥川龙之介还经常借助动物之口来对社会上的不平现象或者狂妄自大的人进行无情的揭露及讽刺。如在小品《动物园 猩猩》中讽刺了那些装模作样、惺惺作态的假文人。在《青蛙》一文中影射了像青蛙一样自高自大,万事以自己为中心而又无知的人的可笑。

四、结语

芥川龙之介的基本创作主题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而对利己主义的暴露和批判又是芥川文学的基本主题的内核,也可以说是他创作的出发点。芥川非常擅长通过创作出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达到揭露人性恶的目的。但是,仔细研读其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就可以发现,他所创作的动物形象——无论是猴子、蜘蛛还是河童等动物,它们既具有恶的劣根性,同时也包含着善的美德。这也许是因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虽然通常都是对人性利己的剖析,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以及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的表达,但其实是“因探求人性,而揭露出人性恶,但并非为揭露而揭露,实是他对人性善的一种向往,是追求美好愿望的一种折射”。

总之,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不仅使其作品更加充实,具有趣味性,而且也是他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性恶的有力武器,是他对人性善的向往的体现。可以说,动物形象是芥川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日)菊地弘、久保田芳太郎、関口安義:《芥川龍之介大事典》,东京:明治书院,2001年,第116页。

⑤张应林:《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84页。

⑧石梦星:《〈蜘蛛丝〉中的因果循环思想》,《科教文汇》,2010年第9期,第67页。

⑩河童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居住在小河或者沼泽中的动物,体格如同小孩子,全身为绿色或者红色。其性格调皮,有时候会将路过河边或者游泳的人拖入水中。与鬼、天狗同为日本传说中最有名的妖怪之一。

猜你喜欢

蜘蛛丝龙之介芥川
南开大学制备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新型人造蜘蛛丝超强韧
南开大学研获超强韧人造蜘蛛丝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蜘蛛丝发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