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路径研究
——以常州工学院大学生村官为例

2012-04-02宗蕴璋李帅张琳朱爱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村官农村

宗蕴璋,李帅,张琳,朱爱花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近年来国家的一个导向型政策,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以及社会的普遍关注。江苏省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的探索始于1995年,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1年4月底,全省已有14 800多名大学生在村任职。但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村官的任职能力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常州工学院75名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各种因素,为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社会发展催生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

(一)社会需求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开始探索城市带动农村、农村辅助城市的发展道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的重大举措,切实推行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和农村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外出务工潮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据2010年《中国农村研究报告》 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仅占0.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有4.5%,而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却高达22.25%。“大学生村官计划”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可以对全民族普及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为农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社会供给背景

自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数量剧增。高校扩招满足了广大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就业人口过多、城市拥挤、安全隐患、人才浪费等。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数量骤减,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台使大学生逐步树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择业的理念。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磨练意志、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农村的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任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模糊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不清晰,身份两难。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但是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定。调查显示,95.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农村政策宣讲员;69.5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农村技术服务员;73.9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远程教育管理员;82.6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农村信息发布员;56.5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计划生育协管员;78.2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法律援助咨询员;69.6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教育工作指导员;78.2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乡风文明倡导员;39.1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应该担任村长秘书等等。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不明确、不清晰,需要担任多个角色,而且其重要程度和先后顺序很难排列,当工作时间、内容出现冲突时,他们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

(二)大学生村官欠缺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和经验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的整体环境决定了农村生活和工作的艰苦性。这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95.65%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95.65%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91.3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具备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精神;91.3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担任好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大学生村官是刚迈入社会的年轻人,在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虽然参加了国家开展的相关培训,但针对性不强。再加上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够,与农民接触较少,与当地人沟通存在困难,处理问题时缺乏思想准备和基层工作经验,特别是缺乏与基层党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导致了工作开展起来存在许多困难。

(三)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与农村工作要求脱节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主要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的考察,而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的专业素质方面考虑不够。“来的不好用,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农村需要的是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人才,渴求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大学生村官中懂得农村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农村的需求相差较大,无法很好地施展其专业特长。调查中,86.96%的大学生村官学的是文科类专业,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大学生村官无法施展自己专业所长。

(四)培养机制缺失,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

大学生村官到了基层以后没人管、没人问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村领导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去锻炼实践一下,并不指望他们干什么大事,因此,分配给他们的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虚职。上级部门对大学生村官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无所适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插不上手,只能做一些打字、复印之类的简单工作。调查显示,9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确定他们的岗位和职责,并提供多种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在培训方式上,78.2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定期组织村官进行交流;78.2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讲座;69.5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行老同志对新同志一对一的教导;47.8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组织退休干部传授工作经验。大学生村官有强烈的归属要求。

(五)农村的基础建设不完善,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通讯不畅,高科技应用水平低,这使得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受到了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岗位上才能的有效发挥。

调查中,有12.5%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话、手机、网络等通讯设备亟需改善;25.5%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脑、传真、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亟需改善;27%的被调查者认为交通工具和农村道路建设亟需改善;29%的被调查者认为水电等基本供给仍亟需改善;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差,交通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六)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功利性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多样,有些是为了去基层接受锻炼,真正为农村服务,而有些是将大学生村官当作职业的跳板,以便为今后谋取更好的工作。调查显示,65.22%的被调查者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52.17%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投身基层,服务农村;47.83%的被调查者是为今后考公务员打基础;39.13%的被调查者是为了给家乡作贡献。很明显许多大学生仅把村官作为跳板,把到农村工作当作是未来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

(七)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无相关就业政策保障

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该何去何从。目前大学生当村官政策,无论是优先录用公务员还是考研加分,基本上都以3年为期,并没有长远制度性的打算。因此,3年任职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就业问题又凸显出来了,导致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缺乏相关的保障,就业无门,仍然需要从头做起,回到毕业时四处找工作的境地。

三、提升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途径

加快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村官的任职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大学生村官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和职责,使之更好地发挥优势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的定位非常模糊,给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国家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明确他们在基层工作中的身份和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同时在安排工作岗位时,也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大学生村官个体的优势特点,安排合理的岗位,做到人岗相宜,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体系,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使用和提拔制度。选拔时,保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做导师,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素质好、有潜力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让其施展才华。

此外,国家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定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就业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安家补助、户口管理、助学贷款偿还等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激励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农村踏踏实实工作,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联合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造条件。

(三)高校应创新课程体系,使准大学生村官储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就业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村官要具有组织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法律等相关知识。为了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高校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提供一些准大学生村官必须选择的课程,使他们在上岗前得到基本的培训,能够在学校就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学校还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暑寒假组织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实习,让他们对农村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国农村仍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不如城市,暑假和寒假的实习和锻炼,能让大学生村官在上岗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为他们将来在农村工作打好基础,缩短转变角色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四)发挥舆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各种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克服功利性,树立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建设农村、服务农村的理想和信念,一切以村民为中心,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

(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知教育

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所以大学生村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次,大学生村官要对农村的现状有所了解,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大学生村官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要用乐观的态度积极地工作,从容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要做到勇于奉献,主动负责,以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

最后,大学生村官应该怀有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感恩之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和民情,为村民排忧解难,切实担当起大学生村官的重任。

(六)大学生村官要在工作中培养多层次的工作技能

农村工作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复杂,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注意着力培养自己多层次的工作技能。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农村工作中要善于学习,逐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工作技能;要妥善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坚强,自信,想办法通过沟通化解矛盾;承担起基层政策宣传员、决策参谋员、科技致富信息技术员、协调员等多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农村民主管理,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创新致富。

[参考文献]

[1]张强,吕晓龙,王保军,等.当前大学生村官现状及流失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和信阳市等地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5):34-37.

[2]文德义,陈松.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4-81.

[3]课题组.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28-31.

[4]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青年探索,2007(6):11-15.

[5]薛慧锋,白雪枫.太行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研究——以交口县大学生村官现状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0(3):111-112.

[6]赵永建,方刚,胡小龙.中原地区大学生村官现状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5):24-25.

[7]陈思蓉.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以福建省部分地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10(7):22-23.

[8]朱娴.完善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3.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村官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