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视角的策略分析

2012-04-02付志荣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建产学研院校

付志荣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这些院校办在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紧密联系的天然地域优势,造就了它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实践证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迫切要求,又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科研相对薄弱的客观现实。因此,厘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从高校视角出发探讨发展策略,将有助于此类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提升与飞跃。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经由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能级体系中,它们是植根地方,着眼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并以教学型为主的本科高校。这类高校培养、输送大量高级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社会服务受制于起步晚、起点低、经费少等客观现实制约,普遍比较薄弱。

近年来,按照国家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越来越多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意识到,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生存、发展以及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形式和核心环节。产学研合作教育已开始得到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以机构建制为例,多数院校确定一名校级领导主要分管科研、产学研工作,并由科研部门牵头负责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综合管理。部分院校成立独立机构,将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工作从常规科研工作中单列出来,实施专项管理。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有:联合开发或委托开发、聘任科研人员到企业协助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等[1]。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集中在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合作办学上,模式以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主。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在校内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式培养”。如金陵科技学院与苏宁电器集团联合办了“苏宁班”;淮阴工学院与淮钢集团联合办了“淮钢班”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借助当地企业的力量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与企业以协议的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基地建设内容一般包括: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修订培养计划;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等来校授课;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程实践实习;企业成为学生的就业基地等。此外,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作出创新性尝试,结合地方产业需要,以校内部分系部为试点,与企业联合组建学院,探索产学合作的新途径。例如,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建常州新能源学院。常州新能源学院是常州工学院的二级教学和科研单位,是依托常州工学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常州天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和研发服务优势,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整合校企与社会相关资源而共建的联合科研和办学机构。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合作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仍需提升。在产学合作方面,由于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取向的差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或者说形式大于内容,难以达到产学相互促进的预期,产学合作的良性机制仍未形成。在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仍以教师个人的、短期的、零星的在企业承接科研开发或协助开发形式为主,以科研团队整体、长期“输出”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开发格局尚未形成。此外,根据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利用地方本科院校科技人才、实验室等进行的联合开发或委托开发更是少之又少。由于人才、管理体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及时针对地方多样化需求搞科研,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科技产业领域研究和开发能力不强,承接项目的能力和实力较弱;与企业紧密合作不够,应用技术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不够,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合作较少;地方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存在利益和制度障碍,政府搭建合作的平台达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科技成果几乎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的合作多停留在产学合作上,如何发挥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突出科研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解决。

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它是由产业界所启动,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在高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涉及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二大领域三个不同部门,三者之间不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同时也与政府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要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就必须创设能使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2]。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建立在与地方经济、产业界多向互动基础上的交互关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多数院校的主要精力仍停留在对内抓教学,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思路不清。因此,这类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策略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高校实现自身所承载的社会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新建,说明没有优良的传统,更意味着没有历史包袱;地方,说明不可能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却凸显了形成差异化个性的可能性。而产学研合作正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这一可能的助推剂。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将有助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有机融入地方社会,获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动力、资源和能量,形成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同时反哺地方社会,推动地方的发展与进步。尽管产学研合作发展受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内外关系的制约,但高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应无所可为,而应无所不为,更应大有所为。基于高校视角出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内外兼修推进产学研合作,既要在校内转变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对外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外联,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搭建平台,谋求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一)转变思路,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推进学科建设,构筑地方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定位为教学型本科高校。近年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评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学科作为科学的分类,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教师教学、科研的领地,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也是通过具体的学科来实现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着学科结构的趋同化、学校发展的同型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片面追求学科规模扩大;学科专业设置重复,趋同率较高;没有根据自身的性质、层次、类型、传统等确定重复学科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的趋同化、集中化等[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解决学科建设上的困局,就必须紧密联系地方,转变思路,创新思维,走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的学科建设改革之路,理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个学科基础普遍较差,而学科建设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实践、调整和积淀,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需要并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可能,选择、确定主、次学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是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首要任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院校的学科优势与传统各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借鉴、照抄照搬同类或不同类高校经验,而应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调研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走向与需要,积极、主动将学科发展方向保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脉相承并动态更新,同时遵循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优化学科结构,重点扶植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在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学科建设呢?其一,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设置、调整本科专业。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申报、增设一批地方急需的本科专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二,以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个性要求为依据打造专业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必须以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个性要求为依据打造专业特色,以获得专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服务地方的竞争力。其三,以服务地方产业群发展为目标建设学科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学科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必须结合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现有学科、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支撑,加强相关学科建设,逐步形成能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4]。

(二)立足地方,主动出击,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谋求与地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和与地方企业的地缘关系,谋求伙伴关系的建立,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成功的伙伴关系需要三个最低条件:伙伴之间的差异性、双方利益的满足以及双方为满足自身利益所表现出的无私[5]。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地方政府、产业和地方高校出于共同的愿景为满足伙伴各方的利益而进行互动。一般而言,高校与地方的伙伴关系建立大致由单向、偶然的联系,到出现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计划,直至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职能部分重叠的合作关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变被动为主动,本着以服务求生存、以创新求突破、以实践求发展的理念,积极谋求与地方伙伴关系向高层次推进、转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对外应主动、自发、自觉地加强对外推介与联络,既要以积极的姿态、多样的形式切实参与地方建设发展,又要让地方政府、社会、产业、企业进一步了解、关注并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即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为校内科研团队与企业对接牵线搭桥;集中优势力量,将人力、物力向项目倾斜;开通绿色通道,实施灵活管理,面向地方、面向中小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形成技术创新合力。引进来,即引导地方企业以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参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增强高校活力。地方本科高校除了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外,要为企业参与学校发展提供渠道与路径,理顺学校与企业关系,建立均衡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评价机制改革,增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三)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辐射点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充分利用地属资源,以创新和服务的思路,整合各种地方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而整合外部资源的前提是要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要深化校内改革,加强服务地方的体制、机制研究与建设。在组织保障机制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地方官员和行业专家组成的服务地方领导小组,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合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的联系,制定科学的规划与实施计划,争取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在内部管理体制上,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产学研合作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与体系。如在人事制度上,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高校内部分类考核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工作量进行分类评价,将分类评价措施引入职称评审制度,保证产、学、研合作各方面人员具有同等地位;在科研管理上,可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负责教师研究成果向企业技术转移工作,建立健全成果转移机制,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率及其实施效果的考评;在教学管理上,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引导高校主动与企业对接,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洽,获取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和资金支持,构建官产学研结合的立体体系。作为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其发展自然离不开政府的促进和支持。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本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政府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通过立法和科技计划等多种措施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处于中小城市,产学研合作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院校和企业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途径、功效都处于探索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用超前眼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动开展调查、研究、论证与实践,为地方政府平台搭建、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支持。

此外,地方本科院校应基于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高教系统中的地位,创新发展思路,探求发展途径,走错位发展的特色之路。地方本科院校既要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路子,又要防止盲目追求层次上的升格、升级;既要保留优良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又要与时俱进,防止墨守成规。自主创新无疑是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般地方高校服务和发展的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地处中小城市,在人才引进、学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有不利之处,但是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凭借其地方紧密的依存关系,必然能成为地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2]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1:15.

[3]姜正国,盛正发.以产学研合作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144.

[4]董毅,高善春.基于创新与服务理念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方略[C].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论坛暨中国特色高教管理模式研讨会论文集,2009:270.

[5]沈振锋,冯宁.现代农业视野下高校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 781-8 783.

猜你喜欢

新建产学研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