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东朱子”论《九曲棹歌》

2012-04-02金银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赵翼武夷朱子

金银珍

(武夷学院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目前韩国各地处处可见的“九曲文化”,就是以朱熹的《九曲棹歌》作为范本形成的文化大观,主要由韩国朝鲜朝时期(1392—1910年)的九曲歌系诗歌、九曲图绘画,以及九曲主题观光三部分组成。而一部诗歌文本,能够在文学、绘画、观光等诸多方面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异域形成一方文化且维系五百余年之久,在中外文学史上实属罕见。

“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什么用。……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①朝鲜朝的文人骚客对《九曲棹歌》的解读,因其“如何看”的角度不同、因其作“什么用”的用途相异,历来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倾向。与从析理走向审美的中国学者不同,朝鲜朝的士林对《九曲棹歌》的诠释没有形成这种基本趋势,自始至终“哲理诗”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且这种解读持续整个朝鲜朝。而被誉为“海东朱子”的李滉(1501—1570年)对《九曲棹歌》的解读完全不同于其他士林,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

一、韩国朝鲜朝士林论《九曲棹歌》

畿湖学派的领军人物之——金麟厚(1510—1560年)尽管没有对《九曲棹歌》进行井然有序的论述和逻辑严密的注释,但其《书武夷九曲后》②一文浓缩了其对《九曲棹歌》的感悟和理解。此文是诗人为其两位女婿而写的七言绝句。诗人把陈普(1244—1315年)之注中的“进道”置换成“进学”,但继续套用了陈普“工夫”、“次第”、“分明”等语词,其直白和坦率甚至令人怀疑其作为诗歌文本理应具备的抒情浓度。诗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进学”的“工夫”不在“他处”,“分明”的“次第”应该自己默默领会才是。继之,金麟厚运用七言绝句格式连解《九曲棹歌》之一、二、三曲。若对比阅读二者诗作,可以发现,金麟厚之“解”与朱熹诗句之间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诗人只是借用诗歌形式阐述自己对《九曲棹歌》的理解和感悟而已。既然“道丧”已有千年、加之“圣路”也早已湮塞,连天体制高点上的耀眼太阳都精神气儿不足、昏暗不明,幸亏带有夕阳之光的云霭雾气,明月照尖东更有一番新意。“道丧千年圣路湮”一句,乃陈普“孔孟去后,道统久绝”之语的另一种表述。交错在一起的“外物”最引人注目、心中的“艳色”又让人很容易“流迁”。诗人指出利欲功名、妖艳美色等身外之物在“进学工夫”过程中的种种困扰,强调如若做好“进学工夫”,理应超脱物欲之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该“行庭不见艮其背”,应该从今开始一心向着本然。有志于“进学工夫”之人,应该心怀大志,因为从古至今光明和昏暗始终同在,修身齐家就应该心无杂念,否则如同投身于饿虎成群的“饿虎林”一样,危险万千。

赵翼(1579—1655年)在其《读退溪、高峰论武夷诗书》③一文中,首先肯定“刘氏注”,认为如果说此注“辞语未畅达则可”,但言其“非朱子意”,“则窃恐决不然”,认为“刘氏注”还是切中要害,正确阐释了朱熹诗作本然的意义。继之,赵翼对金麟厚、李滉和奇大升(1527—1572年)三人的观点进行逐一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以三先生所论言之,则窃恐河西(即金麟厚)为得之”的结论。需要说明的是赵翼所言“刘氏”乃刘概,在此文中前后出现7次之多。其实,此“刘氏注”所指就是陈普之注,刘概只是在陈普之注末附了短短的跋文而已。赵翼对《九曲棹歌》解读,可谓贯穿其后半生,乃至针对“颇似不切”、“未甚发明”的陈普之注进行更周详的注解,以便“以浅见略为解释”,其《武夷棹歌十首解》④,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对比阅读“戊寅(1618年)孟春”所写的赵翼之“解”和元大德八年(1304年)刊印出版的陈普之“注”,前者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前者所用众多与后者相差无几的用词上,如“进道次第”与“进道次序”、“上钓船,言始为学也”与“上钓船者,著脚向学之意”、“远色”与“女色之害”、“屏绝此心”与“宜先屏绝”、“静而能安”与“能静能安”、“下学而上达”与“由下学而上达”等。不过,渊源毕竟是影响与接收,故不存在对等关系。从这一点上,赵翼之“解”可谓是陈普之“注”的详解和扩展,简言之,前者为后者之扩容版。无论在立意、用词,还是文脉上,赵翼均沿用了陈普之意。以此为基础,赵翼完成了对陈普之“注”的补充和延伸。如对“虹桥一断无消息”,前者云,“言自桥之断,人未有得度者……喻此道之绝久矣”;再如,主观化色彩非常浓厚的有关“架壑船”的阐释都属此类。借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赵翼之“解”比陈普之“注”更为周密详明,更为通俗易懂。的确,赵翼之“解”,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颇似不切,亦似未甚发明”的陈普之注。《武夷棹歌十首解》,乃经过20年漫长而缜密思考之结果。

“戊午(1618年)冬”始“得而读之”时,赵翼脑海里留下“托意分明”印记的《九曲棹歌》,时过20年之后的“戊寅(1638年)孟春”“观之”,当初的印记依然如旧,认为“其大意似或得之”,只是因“辞语颇杂乱”、“复就加删改如是”而已,可见其基本主张历经20年岁月也未曾改变。

宋时烈(1607—1689年)的主张与上述二位颇为接近,认为《九曲棹歌》为“学问之道论”。对《九曲棹歌》中第九曲中的“将穷”和“桑麻平川”以“无穷之趣”一词来统而代之的李滉,宋时烈始终觉得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分别解读为“无限意趣”和“境外真妙处”。继之,宋时烈在其《论武夷棹歌九曲诗》⑤一文中指出:“豁然则以学问之道论之,是万理明尽,一疵不存之后。”尽管宋文运用“常理之中,自有妙理,死法之中,自有活法之意”来阐释“将穷”和“桑麻平川”所蕴含的深奥的哲理意蕴,但他最终还是认为李滉“恐非阐扬此曲之意”、奇大升则“阐扬意少而禁切意多”。宋时烈这位志得意满的士林领袖,置学友金寿增(1624—1701年)“勿以语人”之忠告于不顾、甘冒“孤陋浅见,敢论先贤得失,罪不可赎”之不韪,直接与世人皆仰的大前辈李滉和奇大升高唱反调,不隐匿藏掖、自信满满地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大家风范犹然可见,勇气可嘉矣!

二、李滉论《九曲棹歌》

被誉为“海东朱子”的李滉,乃朝鲜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朝鲜朝政治历史上南人系列宗主,初名瑞鸿,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守、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由于目睹历次“士祸”给士林带来的灾难,他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向国王上书请求退职。晚年定居故乡,在退溪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著有《退溪集》、《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

李滉对成均馆修学时期的同修生金麟厚“全用注意”式的诗作并不认可,因此在征求奇大升的意见的同时,附寄自己次韵诗与其共同探讨:

滉闲中,尝读武夷志。见当时诸人和武夷棹歌甚多,似未有深得先生意者。又尝见刘概所刊行棹歌诗注,以九曲诗首尾,为学问入道次第,窃恐先生本意不如是拘拘也。⑥

这是李滉给其友奇大升所写的信函中的一段话。文中“和武夷棹歌甚多”所指从宋至明共有23人,李滉在其《答金成甫》中对此详加说明:

诸贤和诗:案次棹歌诗者,宋有韩元吉,方岳。元林锡翁,张仲信。皇明刘钺,郑纪,周孟中,林诚,萧显,张宪,张稷,刘信,李冕,司马垔,苏钲,林俊,刘玙,杨士倧,任谷,谢谏,陈锡,顾应祥,简霄。⑦

文中“似未有深得先生意者”,是指这些和作的道教意味过浓之意。我们如视其一、二和作,便可知李滉所指有一定可信性。如南宋方岳(1199—1262年)的《棹歌和韵》开头便曰:

烧药炉存草亦灵,煮茶灶冷水犹清。老仙一去无消息,只有飞泉落佩声。……⑧

明代刘信(生卒年不详)《棹歌和韵》的开首也云:

群仙遗迹护山灵,鹤驾多年返太清。宴罢宾云无觅处,幔亭依旧枕溪声。……⑨

朱熹的一个“仙灵”,被两个后学招来“烧药炉”、“老仙”、“鹤驾”、“太清”等如此之多的“群仙”,李滉当然不同意这种过分的解读,故云“甚多”和作“似未有深得先生意者”。在此基础上,李滉继续对金麟厚的诗作加以点评:

近有茂长卞成温,尝学于金河西云,远来相见,见示河西所作武夷律诗一篇,亦全用注意。不知公寻常看作如何。又滉尝和棹歌,极知僭妄,而不敢有隐于左右。今录寄呈,望赐订评。……⑩

其实,李滉对《九曲棹歌》的理解并非一步到位,乃至初读《九曲棹歌》时,曾对陈普之注表示认同,故云“当初所见,亦与注意同”,但是通过“反复详味本诗之意”,开始“疑其当如此看”,终究觉得“似不为然”,“不知于此两义”应该“何取何舍”,乃至“莫适所从”,便照不同理解各作一首与奇大升商讨其真意。而李滉的疑惑主要集中在第九曲的解读上,故云:

盖九曲乃是寻游极处,而别无奇胜。若因其无胜,而遂谓游事了讫,则兴尽意阑,而向来所历奇观,都成虚矣。故末句云云,意若劝游人须如渔人寻入桃源之境,则当得世外别乾坤之乐,至是方为究竟处,不但如今所见而止耳,乃既竭吾才后。如有所立卓尔处,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处。然则此处及八曲所谓莫言此地无佳境,自是游人不上来之类,可作学问造诣处看矣。然注家于八曲,云已近于下学,既以九曲为深浅次第。而至八曲,方云已近于下学,则其前所学。何事耶?九曲注,优入圣域,而未始非百姓日用之常,夫岂离人绝世,而有甚高远难行之事哉!此言非不美,奈与更觅除是等语不应,如何如何?若曰,渔郎更觅以下,非吾学当如是,谓索隐行怪之徒有如是者云,乃非彼而喻我之辞耳则似近。然则本注所谓此景非人间所多得者,又非矣。愚懵莫适所从,垂示为望。

鉴此,我们可以理解李滉所指“莫适所从”、敬请奇大升“垂示为望”之缘由了。通过二人之间的交流,李滉最终认为:

大抵九曲十绝,并初无学问次第意思。而注者穿凿附会,节节牵合,皆非先生本意。……

注释:

①罗大经:《鹤林玉露》,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第1 112页。

②金麟厚:《吟示景范·仲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33》,首尔:景仁文化社,1987年,第123页。

③赵翼:《读退溪、高峰论武夷诗书》,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85》,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398页。

④赵翼:《武夷棹歌十首解》,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85》,首尔: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408页。

⑤宋时:《论武夷棹歌九曲诗》,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16》,首尔:景仁文化社,1991年,第149页。

⑦李滉:《答金成甫》,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9》,首尔:景仁文化社,1987年,第350页。

⑧方岳:《棹歌和韵》,董天工修撰,方留章等点校:《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⑨刘新:《棹歌和韵》,董天工修撰,方留章等点校:《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猜你喜欢

赵翼武夷朱子
《武夷天下秀》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武夷学院
近四十年赵翼史学研究述评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