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2-04-02邹锦波

大众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工学双循环实训

邹锦波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邹锦波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以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思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在目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解放思想,准确定位

1.1 把握市场信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特色的形成,也必然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通过对社会市场调查,广泛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初步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真正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1.2 积极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原有“校内产学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积极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实训中心+生产企业”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校期间能积极了解并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强、压力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好。反之,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有人无岗上” 和企业“有岗无人上”的尴尬局面。

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走出单一的纯理论讲授课堂,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对企业来说,可以将本企业的用人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合理组织和分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企业能够接收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实用人才。对学校来说,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全面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2 校企合作,深化改革

2.1 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安徽地矿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一方面争取本行业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另一方面还积极主动联系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岗位的企业,通过与部分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因为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施行“实训中心+生产企业”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面向应用、项目导向、弹性选择、学用并进”的原则,干中学、学中干。完成“学院-企业-学院-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化与安徽省制造业和地勘企业等有关企业的合作,完善“实训中心+生产企业”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更新就业观念

由于市场的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始终坚持以素质为本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主要按照“两个结合”来进行,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特色鲜明、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部分企业和地矿行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每年利用假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去企业和兄弟学校学习。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为重点,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2.4 推进 “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材建设

在专业建设方面,成立了由系主任为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和有关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发展来规划、设置专业,安排课程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建设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来带动专业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品牌专业建设中还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按照高职教育面对的对象进行组织和编写,把品牌专业教材建设与生产实践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之后,再经过校内短期实习,能去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聘请本行业和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工程师和劳动模范等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实习实训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

3 工学结合,手脑并用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逐步完善了“实训中心+生产企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实现三年不间断全过程的工学结合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交替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年不间断,完成“学院-企业-学院-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实现“双证融合”

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结束后,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与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所共同合作,建立了“车工、钳工技能培训鉴定点”、“数控车床操作技能培训鉴定点”、“国家制图员技能培训鉴定点”等鉴定机构,完成“车工或钳工中级工”、“国家制图员”和“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学生毕业后持有双证,做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充分融合。

3.3 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双循环教学模式”,该模式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理论学习以够用为度,初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第二阶段主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为主,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三阶段在生产性实习结束后,学生再回到课堂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培养要求,以就业为目标,选择相应职业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实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四阶段学生毕业前在企业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位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相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到的技术、生产管理和生产服务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理论教学---顶岗实习”的双循环教学模式。解决了中职学校只学技能不懂相关专业理论和本科院校只懂专业理论缺乏操作技能的弊端,真正实现了“手脑并用”的高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4 改革创新,服务就业

4.1 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

在实施“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同时,总结教学中的实际经验,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积极完善 “实训中心+生产企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成立由系书记为组长,学管干事为秘书,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从事与我们长期合作单位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使得校企合作单位常年与我们建立用人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落实合作项目。

4.2 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不定期组织非毕业班学生去企业一线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来校开展专业讲座,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每年12月份,举办“毕业生就业双向洽谈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面对面双向选择的机会,既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又拉进了与合作企业的距离。

[1]王新华.校企联合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J].煤炭高等教育,2003,(3).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3]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战略[N].光明日报,2007-09-25.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

Study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Its original point is to make a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a new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it for our country’s economy, which is not only vital, efficient,beneficial, but also own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improve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is owns a significant in such a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integration;high vocational school;corporation;student;Personnel training mode

G642

A

1008-1151(2012)09-0139-02

2012-07-21

邹锦波,男,湖北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工程师。

猜你喜欢

工学双循环实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盐工学人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