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分组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02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214023

地理教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分组课堂

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中学(214023) 张 惠

分组讨论法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本人发现在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手段时往往出现一些如下问题:

一、分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少数反应快学生讨论非常投入,发言频繁,而多数人游离,他们几乎成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

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经常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甚至不友好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原因是有些学生由于对所提的问题不够理解,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或者是老师所设计的题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分组讨论形式而轻实效

分组讨论法只在公开课上用,平时不用,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并不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把不必要讨论的问题拿来分组讨论。此时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讨论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以上种种现象反映了在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法时常常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分组讨论,归结起来主要是:在恰当地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分组讨论的组织形式显得非常重要,另外还要合理分配分组讨论在整堂课中的时间。

二、分组讨论的形式

分组的方案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问题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要因课、因题、因时、因地而宜。

1.同桌式分组

即两人一组的交流,讨论时间可短一些。适合难度不太大的问题,如下列情况:

(1)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找比较难找的地理事物

在“大洲和大洋”一节中,要求学生找出赤道、0度经线、东西半球界线、南北回归线、亚欧大陆、太平洋、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等,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准确率高,速度又快。

(2)利用多幅地图,解决一些繁琐的知识性问题

例:“土地资源”一课,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地形区的关系表,涉及四幅地图,复合地图制作效果不佳,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这样既方便读图,又达到共同参与的效果。

(3)讨论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原理或有争议的问题

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并不重要。通过讨论,得到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深对农业地位的认识。

2.四人式分组

这是运用最多的分组形式,操作简单,效果较好。一般选择一节课最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可安排两次左右,讨论时间可长一些。下面三种类型比较适合:

(1)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集思广益的问题,或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采用讨论法可增强效果。例:“中国在世界中”一节,分析评价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问题,讨论直接从抽象的概念开始是很难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冷场”,教师要从简单的例子着手分析,适当地启发、引导到复杂的例子进行分析,先完成活动题1评价俄罗斯和加拿大(高纬度、寒带)、巴西(低纬度、热带)的纬度位置,然后和中国(中纬度、温带为主,小部分是热带)比较。学生通过讨论,从气候条件、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认识了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完成活动题2评价日本(岛国)、蒙古(内陆国)的海陆位置,然后和中国(临海国)比较,从资源、交通、国际交往、海洋事业等方面认识了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讨论结果写在活动题3表格中。讨论过程中,学生举了很多例子: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等,说明我国海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对外交往与合作就很频繁;关于发展海洋事业方面,学生举出了海水淡化,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水波浪发电、潮汐发电,海底石油开采等例子把知识拓展开去。最后教师予以归纳总结。

(2)和学生生活经历结合,值得探究的问题

例:评价苗苗旅行社的“沪宁杭六日游”线路安排是否合理,四个同学一起查阅前面的地图,讨论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优点:火车,汽车,轮船都坐过了,乘船到南京还可以欣赏沿江景色,晚上睡在火车上,可省下三星级宾馆的费用。缺点:线路有些重复,先南京,后上海,再杭州,再返回,可再省下一些费用。

例:在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节时设计了两道探究题,(1)爸爸从新疆买回十斤葡萄干,坐飞机回到无锡,葡萄干准备分给三个朋友,先称了一下发现变重了,问这是怎么回事?(新疆气候干旱、无锡气候湿润,葡萄干吸湿变重) 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去感悟、去理解,加深了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印象。(2)暑假准备到西藏去旅游要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太阳帽、墨镜、氧气瓶、高压锅、地图、GPS导航仪、自备干粮、厚点的衣服等),学生通过看书、讨论,了解了西藏高寒、日光强烈,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

(3)非常有趣的、开放性问题

例:学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这部分内容,请学生完成倡议书,提出的“金点子”,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从我们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每组发一张白纸,讨论一下,写三条建议。

再如“新疆”一课,维吾尔族老爷爷在卖葡萄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竟然得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运输问题——制成葡萄干,保鲜运输

市场风险——市场调查,网上订购

知名度不大——创出品牌,明星形象代言,编首歌唱唱

形式单一——开发相关产业:葡萄糖,葡萄酒,葡萄汁,果酱等

竞争力不强——联合经营,扩大规模

这道题目用学生生活经验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很有兴趣。关于葡萄干用什么交通工具运出来,出现了“飞机、火车、轮船”三种答案,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思维在那里碰撞,爆发出火花,最后,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了问题。

3.并列式分组

学生按座位并列式分组,一般六人以上,教师把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分几大块即几大组,让各组负责一项内容学习,讨论时间最长,可十分钟以上,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学生在掌握自己一组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

例:“长江的开发”一节,(方案一)全班分三组来研究上、中、下游水文特征,每一河段设计两道填空题,学生看书、读图、讨论完成,分组交流。(方案二)全班分两大组:水力探宝组、航运开发组来研究长江的开发问题,设计两组探究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分组交流。

(1)水力探宝组:(1)读资料,找出长江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段在哪里?为什么?(2)找出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在简明示意图上圈划出来)(3)思考:宜宾以上长江干流水能最丰富,为何大型电站较少?(从工程复杂程度、投资大小、经济效益等因素考虑)(4)找出三峡工程和葛洲坝的位置(河段、省份),说说它们的作用和地位。(5)说说你对长江水能开发的评价(利用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2)航运开发组:(1)长江干流大部分位于哪个气候带?有无结冰期?大部分干流流经地区的年降水量在多少mm以上?(2)找出长江沿岸四大港口: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指出长江可通航的主要干支流及湖泊及航运能力较强的河段。(3)说说你对长江航运开发的评价(作用、地位、障碍因素、解决方法等)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有时可一带而过。例如:“西双版纳”一节,教材由“独特的自然环境”引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这一主题。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每组设计三至四个题目,题目印在材料纸上,学生讨论完成。第一组 西南边陲的古镇(纬度位置——重要纬线、海陆位置、邻国);第二组 迷人的热带风光(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同纬度比较):第三组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有动物、特有植物)第四组 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传统民居——竹楼、饮食习惯——竹筒饭、菠萝饭、歌舞——孔雀舞,民族乐器——葫芦丝、传统节日——泼水节等)。讨论结束后,四组代表交流学习内容,教师总结,配上一些图片、图表,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并列式分组讨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某一片段较为合适,不能用于整堂课教学,因为它毕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并列式分组还可用于知识竞赛课,例如:“中国的民族”,“中国的行政区划”“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几部分教材内容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趣味性强,教师可打破教材的知识体系,选用竞赛法,提高教学效果。毕业前的复习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可把复习题制作成知识竞赛课件,让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小组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形式,回答必答题可安排小组讨论,全班分六大组,每个竖排六人左右为一组,座位设计成优美的弧形的造型,摆上几盆鲜花,全班选一名记分员累计计分,决出前三名。课堂上各组之间竞争激烈,讨论气氛活跃,效果令人满意。

4.辩论式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主要运用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观点,对学生分组,课堂上进行辩论。例如: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利弊、填海造陆的利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弊、人口过多、过少带来的问题。教材“聚落”一节,关于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教学中可举身边的例子:学校所在的无锡清名桥地区,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称,关于沿河的古民居、古窑、古街是否要拆除,班上出现两种观点。赞成组成员提出了“拆”的理由,反对组成员提出了“不拆”的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水弄堂”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已剩下不多了,要供人参观旅游,不能再拆了,不要多考虑影响城市建设问题。应采取”保留、修复、有机更新“的原则。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针对焦点话题,联系耳闻目睹的情况,发现了新问题、新视角,展开自由联想,举一反三,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里的拆迁是“迁”而“不拆”,不把人赶走更好,不妨把这里改造成“民居式旅馆”,国内外游客更喜欢住在当地人家中,了解这里的风俗民情,还能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再造一条商业街,开几家精品酒店、风味小吃店,如:太湖船点、无锡小笼等。建造几个“捏泥人”的小作坊,开发清名桥、无锡窑、古运河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搭建锡剧表演的露天戏台,多建一些博物馆、艺术馆,展示运河古韵,江南文化的特点。辩论式分组讨论使学生积极投入,开阔了视野,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升华,学习情绪高涨,新课在高潮中结束。

三、分组讨论法的意义和价值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讨论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转变为主讲人,课堂也从“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在课堂地位的这种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发生了变化——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主体意识的回归与觉醒,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进而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所以说,讨论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来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讨论法的前提就是允许不同意见,允许多角度思考问题。所以,运用讨论法,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进而做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但看看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随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而每一次讨论的完成,每个学生都要动口,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上手势,从而使自己的论述为大家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大庭广众下落落大方地、从容不迫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自己,很好地与人交流。总之,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总之,分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活水”,激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高效地走向探索之旅。有就是精心的预设,也有学生精彩的生成。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分组课堂
基于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的视频反馈学习法在神经病学教学查房的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分组搭配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怎么分组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