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2012-04-02毛以斌
■毛以斌
打造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毛以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阅读习惯呢?大致有:审读文题的习惯;浏览的习惯,看开头、看结尾、看关键句,迅速把握全篇。其他如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圈点、勾画、批注、摘录的习惯,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及时质疑的习惯等。
二、将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这一环往往被很多语文老师忽视了、淡化了,课堂上只见老师给出几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二三分钟便要作答。学生不是圣人,其心智有限,视野有限,阅历有限,不可能张口就能答得上来。学生答不上来,老师就说学生“笨”,久而久之,师生的互动就会出问题,哪里还有什么教学效能?
且看语文教育名家宁鸿彬先生执教《皇帝的新装》是怎么引导学生思考的,他一共只让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
1.下面给大家五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学生依次发言(略)
2.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给大家五分钟准备时间。
学生分别用“蠢”“骗”等字概括这篇课文。
那么,这些字哪个是正确的呢?(众生纷纷发言。)
老师引导学生依次用“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确定了“骗”字。
3.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学生思考发言(略)
整堂课学生一共思考了三个问题,思考的时间是充足的。学生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实际是拎起了对全文内容的解读,问题一总体把握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高屋建瓴;问题二指向文本的行文线索、“文眼”的把握,可以说切中肯綮;问题三实际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问得含而不露,而要概括得全面、准确,就必须把思维引向全篇课文,因此,问题三具有“全局性启发”的特点,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三个问题由概括而具体,环环相扣,设计精致,凸显了教者的教学功力和睿智眼光。
学生的思考并非信马由缰,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者、引导者的作用,对问题二思维方法的点拨,更见一位教者的智慧。
由于有了对思考题的精心设计,思考便有价值;由于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思考便有了质量;由于思考得到了教者的及时启发,思考便有了精度和准度。
三、将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将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反叛。
叶圣陶对传统教学中“只管老师提问,学生不发问”的流弊十分担心,他说“学生只听讲,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
且看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的经典课例《故乡》的实录片段,钱先生是怎么将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是怎么发问的。
课堂进入第四个环节:讨论“闰土”。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谁先提?
生: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
生:102页倒数第3行,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烛台是什么?
生:插蜡烛用的东西。
师:对!那么香炉呢?
生:插香用的东西。
师:都用来干什么?
生:求神拜佛。
师:对。书上用什么词句?
生:“他总是崇拜偶像。”
师:对。为什么要特别写出这一点?
生:闰土迷信。
生:当时科学不发达,农民感到命运没有依靠。
师:对,命运没有依靠,就只好崇拜偶像。不过,偶像又是什么东西?
生:泥塑木雕。
师:求泥塑木雕来保佑自己,认为一切都已命中注定,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生:宿命论!
师:当时农民有宿命论思想,课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带银项圈。
生:取名叫闰土。
师:写出这些为了表明什么?
生:当时一些农民精神麻木。
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钱梦龙先生的这一课例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后学的价值。学生在“讨论闰土”环节一共提出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一由特别的称呼入手,问题二关注特别的情景:故友重逢竟无语,问题三发现文不对题的问题,问题四探究少年英雄形象模糊的原因,问题五追问闰土的特别要求,连珠炮一般的提问,而且提自己最想提的、最感好奇、最感特别的问题。谁说少年不英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
“将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仅关乎学生的学问进步,更关乎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革命,关乎学生是当思想的奴隶,还是当一名思想者,关乎学生健全人格、精神品格的形成。
当我们在钻研教材上多下苦功,当我们不再将现代文阅读课堂据为己有、一“讲”到底,当我们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在阅读训练上多使些巧劲,我们的现代文阅读课堂就会变为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