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生物批判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2012-04-02余强福段志军
■余强福段志军
例谈高中生物批判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余强福段志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独立分析、提出质疑、批判反思的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问题作科学的分析及批评,并做出理性的决定。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批判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挖掘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批判、继承、发展中曲折前行的。学习生物科学史,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刺激时,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囿于定论的沃泰默对此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此却提出了另外一种大胆的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物质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后来,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并把这种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称做促胰液素。
丰富的科学史资源是现行教材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借助它们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设问讨论明白新的成功就来源于对传统的质疑;还可以尝试在学生面前展示看似完善的生物实验方案,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完善,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反思、质疑、独立分析、尝试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应用往往具有“双重”作用,生物技术也不例外,有利也有弊。因此,生物课程标准除了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外,还要说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现行教材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增加了以往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有关生物技术负面影响的内容,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等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而且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课外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转基因大豆油还能不能吃”、“转基因作物需不需要推广”、“转基因的技术成果推广中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辩论,努力营造自由表达的课堂气氛,借此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认识,这些“错误”有的是“根深蒂固”的,有的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善于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这当中很多的“错误资源”都可以合理的应用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各种媒体中的错误
当今社会传媒相当普及,但有不少错误信息夹杂其中,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非但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反而会被一些错误信息所误导。比如,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物A假装高位瘫痪,人物B怀疑其假装,设法试探。B在A的身边假装安慰,突然将一个硬物狠狠的砸在A的腿上,A忍痛不动,骗取了B的信任。在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个情节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刺激高位截瘫的患者的下肢,到底会不会有反应?如此设计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合理运用错误的生活经验
错误的生活经验比比皆是,教师可以依据这些错误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情境,一方面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又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高烧时,加盖棉被以增加排汗量,这种做法对不对?通过这类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及时利用动态生成的学生疑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惑等随时都会出现。疑惑也是一种资源,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通常在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段教学任务,笔者都会问“大家对以上内容有无疑议”,诸如,单克隆抗体是以老鼠为实验材料制备的,人怎么能用?艾滋病患者真的像课本上说的“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吗”?书上给的伊红——美蓝培养基的配方中是不是少了琼脂?雄蜂若是卵细胞发育来的,它怎么减数分裂产生精子?交叉互换只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吗?等等一系列问题被学生提出。教师若能够及时捕捉到并适当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在合理解释这些问题的同时能够正确地看待所学知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质疑品质,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刺激产生新疑问,使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4.及时分析错题成因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纠错本,像批改“作文”似的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教师面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时,不要立即告知其正确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找到错误原因后,学生再将题目按新的思路重做一次,这时教师再讲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与老师的进行对照,对自己的思路方法进行二次剖析,再反思,再纠正。这个纠错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强化教材特色板块开放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增加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板块,比如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展开教学;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还设有“与生活相联系”的栏目;部分章节中设置有“旁栏思考题”“异想天开”“奇思妙想”;课后作业注重了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与应用。新教材的这些栏目在内容上有个共同的特点——开放性。比如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的实际信息;有些内容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课后练习题中有一些答案并不唯一。在这些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充分的讨论,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通过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同时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何开发批判性教育资源,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是值得广大的生物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余强福武汉市黄陂区教研室段志军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