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学概论》
2012-04-02曹阳
曹阳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学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成果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材。①这些教材为培养理论人才,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政治学的冲击,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思潮和理论。这些思潮和理论良莠不齐,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思想。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原有的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很显然,原有的任何一部教材都不能单独回答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国政治学界集中力量出版一部反映当今时代特征的新教材,对上述问题予以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学概论》(以下简称新版《政治学概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
一、确立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新版《政治学概论》仍坚持以“阶级与国家起源”为分析起点,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特征。全书阐述了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用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在阶级社会,国家、政党、政治思想、政治斗争等社会政治现象,都具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性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二是关于国家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经济关系分析入手,以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科学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是社会历史现象,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阶级的最终消亡而自行消亡。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要发生并且必然会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四是关于国家权力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代表的是以国家意志为表现形式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是国家权力的本质规定性。五是关于政治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民主,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随着其变化而变化的。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民主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用来实现其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和手段。无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其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任务。六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历史任务、奋斗目标等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领导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政党伟大的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作为政治发展的重大任务与远大目标。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政治发展,把政治发展看作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固。宗教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精神文化现象。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幻想,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2]333民族和宗教作为一种历史范畴,都将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
上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版《政治学概论》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应用。这些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正像俞可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和个别结论可能随着实际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但其基本原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3]
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
新版《政治学概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两大优秀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首先,新版《政治学概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了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纲领;在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关于党建工作、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等一系列政治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次,新版《政治学概论》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建以及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四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五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六是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七是关于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的理论;八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九是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再次,新版《政治学概论》充分反映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第二,“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32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10
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成果在新版《政治学概论》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优秀的时代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哪些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同时,新版《政治学概论》在理论上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回答了困扰青年学生的现实问题: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搞三权分立;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多党制;怎样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在经济形式与社会结构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各社会利益群体(主要指阶层)之间的关系;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从这一意义上讲,新版《政治学概论》是真正的“中国政治学”。
三、注重阐释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助于为大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首先,新版《政治学概论》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对原有的章节进行重新整合。调整的主要章节有:“国家的历史类型”和“社会主义国家”合并到第一章“阶级与国家”中,取消了“资本主义国家”独立章节地位;新增加了“政治民主”和“政治参与”两个章节;把传统单独设置的“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宗教”合并为一章“民族与宗教”。 重新调整的各章节较之以往的教材更加合理,更加富有逻辑性。例如,把民族和宗教合为一章就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民族问题离不开宗教,宗教问题也牵扯到民族。以往一线教师在讲授民族问题时肯定要涉及到宗教问题,而在讲授下一章宗教问题时又难免重复民族的内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赘述。再比如,新版《政治学概论》取消了传统教材中“资本主义”的内容独立成节的惯例(例如“国家与民族”中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一节;“国家与宗教”中,也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一节),把这部分知识融入到一般理论中,节省下大量篇幅重点论述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了时代感。
其次,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的阐释,有助于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政治学是一门逻辑结构严密的学科,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学习政治学,就必须让学生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理论构架,又要注重把握具体丰富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科学原理。它们是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论思维的基础。因此,学习和掌握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是学习政治学的关键,也是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保证。新版《政治学概论》共有26个基本概念,编者对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其中,除一些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给出的定义外(诸如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其他概念都有较大变化。如“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往的教材都没有这样表述过:“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6]201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克服了以往教材把政治文化概念泛化的弊病,即把结构性、物化性的和政治有关联的精神产品(意识形态、法律、政治制度等)都归结在政治文化概念下,使这一概念失去了必然性。新版《政治学概论》还十分注重对原理的阐释,一些原理在表述上出现重大变化。如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一节,对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的组织原则的评析中出现这样的变化:“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且巩固政权以后,分权制衡原则对于平衡资本主义内部的派系、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防止资产阶级寡头集团进行政治独裁统治,甚至约束资产阶级特定集团及其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政治腐败行为,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6]94这样的变化既显示了中国政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原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透射出中国政治学与时俱进的精神。
再次,新版《政治学概论》反映了中国政治学界近几年来的最新成果。编写教材课题组的成员是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中国政治学重镇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了中国政治学的水平。这些编者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中,使学生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洞悉中国政治学前沿的理论成果。
当然,任何教材不可能完美无缺,新版《政治学概论》在内容和论述的方法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在个别章节中回避了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在该领域内开拓性的成果,破坏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新版《政治学概论》简化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为集中论述中国的具体实际预留了大量的篇幅。但是,矫枉不能过正,那些首先提出核心概念、在该领域内构建出完整理论谱系的西方政治家的开拓性贡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第八章政治发展中没有提及阿尔蒙德、亨廷顿、派伊的思想。如果没有他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就失去了对立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次,新版《政治学概论》在论述中实例太少,理论略显枯燥。政治学实际上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科学,一部优秀的教材就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着重解释现实政治中的常见问题和现象。很遗憾的是,西方政治学教材倒给我们做出了表率。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教授(Michael G. Roskin)主编的《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被中国部分高校的政治学专业采用后,受到了本科生的欢迎。其中的缘由是,该教程把深奥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利用大量的插图和表格使得教科书更加直观和鲜活。因此,我们希望在《政治学概论》再版时弥补上述两个缺陷。
[1]钟一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4-09-24(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俞可平.立足当代实践[EB/OL].(2008-06-27)[2011-08-23]. http://hxd.wenming.cn/mkszy/2009-11/19/content_68333.htm.
[4]郭纯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5]佟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6]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