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
2012-04-02徐正兴
徐正兴
(常熟理工学院 合作与发展处,江苏 常熟 215500)
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式的符号,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流行语受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活、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校园流行语则是指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流行语,主要包括时事动态、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面。流行语在校园内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大学生紧跟主流价值观念,表明大学生思想积极上进、渴望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如“顶、给力、做人要厚道”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学生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容易受到情绪干扰,欠缺自我管理能力,如“囧、忽悠、我爸是李刚”等负面性的语言。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5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就是指高校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对学习生活及相关的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服务。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以“三观”教育代替生活方式教育,忽视学生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2]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但对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进行应用性探索的却很少,不少高校教育管理者更是忙于事务性工作,疏于落实有效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学习生活的革新。高校教育管理者将校园流行语作为载体,有计划地将其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激发、活动组织、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流行语的现实状态
(一)基本类型
时事热点类:低碳、蚁族、躲猫猫、创先争优、我爸是李刚
学习生活类:拷(贝)、面霸、鸭梨、百度、hold住
人际交往类:雷、忽悠、做人要厚道、I服了You
课外活动类:秀、菜、PK、给力、你太有才了
日常消费类:宰、淘、透支、秒杀、山寨、不差钱
情感婚恋类:亲、泡、憋屈、口耐、寂寞、非诚勿扰
框架填充类:超X、被XX、很X很XX、将XX进行到底
(二)主要特点
第一,使用频率高。被使用的次数多、范围广是流行语的固有特点。现今,每个大学生都能随口说出大量的流行语,使用和传播流行语已成普遍的语言现象。如最近流行的“给力”,被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几乎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
第二,概括能力强。流行语有特定的语言背景,往往是某一公共事件、民生热点或娱乐节目等的浓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表明最核心的意思。如“不差钱、我爸是李刚”,都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其中“我爸是李刚”事件正好发生在大学内。
第三,传播速度快。流行语使用频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更是传播迅速。大学生普遍熟悉网络,习惯于运用QQ、飞信、微博等网络交际载体,会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使用和传播流行语。如“百度”已成为大学生查阅资料的工具和代名词。
第四,更新周期短。不少校园流行语很快会成为一般的字、词、句,甚至销声匿迹。比如“我们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百度与360之间的一场博弈)”一时间成为师生耳熟能详的话语,而今早已成为了一般语句。
(三)流行原因
第一,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动态缩影。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受重大时事及热点的影响,必然会自觉接受、使用和传播其衍生物——流行语,如大学生及时跟进“做人不能太CNN”。
第二,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语言载体。大学生需要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学习生活交流,频繁使用“考研、百度、解读、面霸”等流行语是其必然选择。
第三,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反馈载体。当前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课余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容易“晕”、“郁闷”,有“鸭梨”,并随意宣泄情绪或压力。
第四,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交往媒介。他们通过彼此“灌水”来实现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倘若没有一些交往的“宝贝”,其交往效果及学业发展就容易受限。
二、校园流行语作为生活方式教育载体的应用
(一)宣讲时事热点,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讲解时事热点、组织社会实践为主,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书本说教、课堂灌输对人们进行的教育,它必须通过一系列途径传播给人们,并且要形成一种传播的合力。[3]流行语是社会变化的“镜子”,当前在流行什么,流行语都有反映。以生动、精炼的“流行语”为中心,以生活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必将有益于吸引大学生奋发进取。
第一,使流行语进广播,采编并播放时事热点新闻。高校的校园广播站都有播报新闻的功能,广播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但往往是直接转播一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而已,难以真正发挥教育功能。同样的时事热点,倘若在指导教师的统筹下加以采编与凝练,以同学们喜爱的“口头禅”形式进行播报,则容易产生教育效果。以“三轮哥”为例,起因是2010年5月9日北京的一场交通事故,交通违章是根源。宣讲既要体现《道路安全交通法》的新变化,也要把文明交通、礼让先行作为侧重点,引领大学生遵纪守法、履行社会公德。若是结合随即产生的“奔跑哥”、“火车哥”等流行语一起宣讲,成效将更为明显。
第二,使流行语进楼道,选树并宣传先进学生典型。校园文化的营造,教学设施附近是首选,楼道告示区、公寓门卫处则是大学生经常关注的场所。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有计划地策划、遴选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热点布置宣传展。以“做人要厚道”为例,不仅要将事件本身宣讲透彻,还要注重引领大学生立场,颂扬学生群体中的为人处世标兵,倡导人际交往要有担当、讲原则。
第三,使流行语进网络,占领并坚守网络舆情阵地。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的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充分展现,网络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4]现今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几乎都是网络用户,不仅要熟练使用博客、QQ、飞信等媒介的通讯功能,还要主动将时事热点写入博文、日志、说说、飞语等,拉近师生距离,并围绕学生心声进行教育引导与服务。
(二)开展激发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激发学生。[5]激发教育就是以激发为主的教育。传统的“三观”教育,以教育管理为主,不重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园流行语常变常新,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及时反馈,体现着大学生追求时尚、渴望真理的特点。高校教育管理者以流行语为话题,便于在师生互动、对话中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激发大学生始终保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观。
开展激发教育,要遴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生活类流行语,依靠学业导师、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及优秀学生等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
第一,学业导师或教学名师以流行语为话题给大学生作观念指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当前,许多高校都会聘请专业教师、学科名师担任导师,有计划地从较高层次、围绕前沿问题作“命题报告”。以谈及拷(贝)、百度等与科研相关的流行语为例,学业导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查阅他人科研成果,提升个人学术素养;要坚决反对学生非法窃取或使用他人资料,严肃处理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毫无保留地将有效性学习、创新型研究的思维方式、基本经验教会学生。
第二,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以流行语为话题与大学生谈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辅导员承担着第一课堂之外的学习指导与生活服务等工作,旨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校园流行语常变常新,辅导员要经常性地选择新近流行、贴近学生的流行语切入,不断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第三,助理班主任或优秀学生以流行语为话题与朋辈聊学习困惑,激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助理班主任一般都是教学单位选拔出来辅助班主任、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同学之间,交流最多的往往就是与其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助理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最具备表率作用,时时处处都能给予同学们较好的学习指导与帮助。
(三)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层出不穷,颇受大学生欢迎。但是,有效利用率低、生活安排盲目、脱离社会,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负面影响大,表现出了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不足。[6]以流行语为导入,组织开展寓教于乐、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兴趣爱好与活动项目,符合其生活上“过渡期”和心理上“断乳期”的需求。
大学生感兴趣的流行语应该成为文体活动的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者应适时组织相应类别的课外活动。
第一,以流行语为主题词组织文艺体育类课外活动。这类课外活动不以竞赛为目的,而是强调参与面,目的就是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必要的文艺技能、体育运动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课外活动方式。如“你太有才了”因春晚小品《策划》而普遍流行,高校以“你太有才了”为主题词组织校园歌手大赛、舞蹈专场、体育类联谊活动,在各项PK赛中展示大学生才艺、进行必要的文体锻炼,鼓励大学生在广泛参与文艺体育类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个人娱乐休闲的良好习惯。
第二,以流行语为主题词组织专业学习类课外活动。第二课堂要服务第一课堂,课外活动作为专业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如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考研、蜗居、翘课等流行语为主题词开展讲座、报告会、辩论赛等,有利于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长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第三,以流行语为主题词组织职业规划类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另一个职能是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很多校园流行语都与学生就业创业相关,如拼、面霸、顶岗等。以流行语为主题词组织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大赛、创业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熟悉就业创业过程,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进行生活教育,助推大学生个体发展
当前,高校非常关注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但是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以流行语为背景对大学进行生活教育,在社会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对于品德的培育、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社会化,功利化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重点关注人际交往、消费、情感等日常生活类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观。
第一,以人际交往类流行语为背景进行人生观教育。大学是半开放半封闭的社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家园。师生、朋辈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热忱待人。如在“雷、忽悠、做人要厚道”等负面流行语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者就要通过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形式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
第二,以日常消费类流行语为背景进行消费观教育。当前,不少在校大学生经常透支生活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有的女生为了保持体形、购买化妆品,饮食消费偏低,有的男生为了网游、谈恋爱,通讯消费偏高,但是用于学习的消费却普遍不高,需要教育管理者加强引导。以“月光族”例,既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又要鼓励学生自食其力,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效仿“阿鲁族”,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兼职赚取生活费。
第三,以情感婚恋类流行语为背景进行爱情观教育。谈情说爱是大学生的自然诉求,大部分在校生都有谈恋爱的经历,引导大学生树立务实的婚恋观已迫在眉睫。如以口耐、非诚勿扰等为背景,引导大学生以学业为重,从性格、家庭及就业取向等因素出发,客观对待意中人,而“二奶”就不能去实践和体验了。
三、结 语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必须重建生活方式,教育则责无旁贷,它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大使命。[7]8国外高等教育早就渗透了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理念指引下,大学生教学管理非常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
将校园流行语作为一个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生活方式教育,旨在通过宣讲时事热点,引领大学生做积极向上的人;通过开展激发教育,引领大学生做勤奋学习的人;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引领大学生做兴趣广泛的人;通过进行生活教育,引领大学生做理性自律的人。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相互之间存在互通性,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作为,发挥正面引领作用;同时,也还需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家庭及朋辈群体等层面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优化大学生生活方式而努力。
[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晓慧.中美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3]叶昌友,张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0(8).
[4]杨丽英.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5]张德江.注重学习产出 重视学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6]赵丽娜.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7]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