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4-02朱绍勇
姜 南,朱绍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a.基础部;b.团委,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引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技能型”而非“高素质”。这与校园文化的缺乏密切相关。缺乏具有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正常发展,也影响“高素质”人才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一盘棋思想,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及其重要性。高职院校虽然同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二)主体性不够明确
教育作为培养人和影响人的一种活动,需要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人的地位与价值,凸显人的意义与目的,明确了主体性就明确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地位。可是,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教师的事,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则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放任自流而不加正确引导。
(三)“重硬轻软”现象比较严重
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和熏陶人诸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世界范围内“崇尚物质,忽视人文”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带来了大学精神日益弱化的趋势,文化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在功利化、行政化的引导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即普遍重视硬件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投入较多,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四)漠视亚文化倾向
社会学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1]校园亚文化一般指应试教育体制下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而导致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亚文化出现平庸化、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这种不良的亚文化不仅表现在课桌、厕所、寝室文化,也表现在广告文化、衣着自设计文化等层面。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表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仅靠“硬件”,更要加强“软件”建设,不能做表面文章,应突出其内涵,不断探索和实践,建构有个性且有自己特色的具有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
(一)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突出“职”的特点
物质文化一般指的是“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诸如教学场所、自然景观等,它是高职院校的“有形文化”或“结果性文化”。①结果性文化指的是文学、艺术、食品、器物、建筑和一切其他类型的人造之物。参见张汉音《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参考消息》2008年7月30日第16版。在整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基础的、有形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没有物质作为前提、条件、基础,一切皆无从谈起。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文化既包括校舍、宿舍、图书馆、餐厅、办公场所、体育馆、活动场所等,也包括道路、草坪、树木、雕塑以及各种宣传标识等直观、感性的形象,能够彰显精神、凸显个性的文化实施。高尔基说过:“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2]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外显,这些“硬件”只有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内涵、品味,才能成为“无声教科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由于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在建设“硬件”时,理应突出其“职业性”特点,做好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种仿真的文化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空间,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彰显主体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职院校的“无形文化”。
精神文化的作用如同基因,它对一个人乃至集体的行为取向、行动智慧和驱动力均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先生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就职时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71“大师”是大学之魂魄,是校园文化精神的集中表征。加强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重视师生主体的作用,倡导大学精神,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高级形式。[4]
大学精神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集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以及校歌于一体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更在于灵魂的熏陶与洗礼。为此,必须重视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践,加强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要培育这种大学精神,首先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包括知识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现代社会,教师的功能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637教学过程不单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生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渐影响的过程。优良的师德教风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培育大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160
其次,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心理素质、个性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层面,组织好、安排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情商,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培养具有求新求变求异思维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制度文化为途径,突出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是一种“法文化”或“过程性文化”。②过程性文化指生活方式,运作制度等。参见张汉音《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参考消息》2008年7月30日第16版。“制”为节制、限制,“度”为尺度、标准,“制度”在词源学上的意义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从文化学角度看,制度是一种调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整合社会结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文化现象。而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国家建构的需要而形成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懂规矩守规矩。规矩是要我们怎样做,是一种约束但不是墨守成规,是一种戒律但不是束缚。对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必需的。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不仅是“制度”的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因而,高职院校必须针对现状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一整套科学系统、健全合理的制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真正落实到“文化”层面。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教学制度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两个层面。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教学自主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为宗旨,既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育人的目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建立健全德育、安全、礼仪等方面的规范与要求,传承历史、塑造形象,树立以德立校的观念,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思想,逐步养成自律的习惯,形成师生融洽、人际关系良好的和谐集体。
三、结 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文化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它可以具体体现为‘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7]10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始终围绕“人”来做文章,突出和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调动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真正意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构建人本意义上的高职院校,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目标。
[1]杨虔.审视亚文化分割社会的效应[EB/OL].中国文学网,(2012-07-28)[2012-07-28].http://www.literature.org. cn/Article.aspx?id=46020.
[2]霍学梅,刘艳君.突出特色创建人文化的校园环境[J].辽宁教育,2006(4).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梅贻琦(1889年-1962年)高等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孙伟平,张明仓.“人化”与“化人”:现代视野中的新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