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建设

2012-04-0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方志电子版古籍

张 敏

(苏州大学,215123)

1 古籍和古籍资源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按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 3792.7-2008),古籍主要指1911年以前(含1911)中国书写或印刷的书籍。在实际工作中,各图书馆通常将民国甚至现代影印的线装书也视为古籍。

古籍资源的范畴远远突破古籍或者说原版古籍的内涵。科技的发展影响到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领域,反映在古籍领域,表现为电子版古籍占整个古籍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随之带来古籍阅览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每个古籍收藏单位在改善原版古籍保存条件的同时,加大影印版和电子版古籍的购买力度,力图增强馆藏古籍资源。但是,原版、影印版、电子版古籍文献的内容均有重合部分,且购置影印版和电子版古籍价格较高,如何整合这三种古籍文献载体,使之达到协调互补,并能在实质上扩充馆藏古籍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是信息时代古籍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现状

2.1 原版古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原版古籍数量3000多万册件,90%的古籍收藏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收藏量仅近300万册,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量达150万册,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收藏量约在40万册左右,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图书馆原版古籍收藏量也在30万册之间。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收藏量多质优的高校多为百年老校,如北京大学古文献收藏起始于1902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藏书楼,北师大图书馆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图书室,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可上溯至20世纪初建立的中央大学图书馆和金陵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源于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藏书楼,藏书历史可追溯到1704年建立的锦江书院和1874年建立的尊经书院。

2.2 影印版古籍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版界、学术界开始重视古籍整理工作,影印出版了大量经过整理的古籍,如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丛书集成》、《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四部丛刊》,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备要》等影印古籍,许多珍本、善本得以公之于世,这批书成为高校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批影印古籍。建国以来,哲学类、文学类、语言文字类、历史类、医农科技类、综合类等各类古籍得以系统整理出版,而且影印出版的范围延伸至敦煌文献、佛教典籍、藏文文献,良性的古籍影印出版形势使得高校图书馆得以较大辐度地增加馆藏古籍资源。如苏州大学图书馆近二十年来购置的代表性影印古籍有:四库系列(含《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等)、方志系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近代史研究资料(如《中国近代史料丛刊》)、金石敦煌系列等。

2.3 电子版古籍

信息时代古籍数字化工作大有所为,成果丰硕。目前,电子版古籍主要有三种形态:古籍数据库(含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古籍光盘、专门化网站。因专门化网站,如国学网、《国学宝典》网络版等已属于共享范畴,所以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古籍数据库和古籍光盘来拓展馆藏资源。从各大学图书馆网站上公布的古籍电子资源来看,大多数图书馆购买的电子版古籍数量有限,集中表现为购买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共享CADAL古籍电子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还购买了不少专业电子版古籍,如《二十五史》全文电子版、《十通》、《台湾文献丛刊索引》及全文光盘、《四部丛刊》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电子版等。有些图书馆立足本馆所藏,自建了主题多样的馆藏数据库。如北师大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相当完备,建设了馆藏线装方志书目数据库、50年来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书目录》、《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等。四川大学图书馆依托地理和馆藏优势,自建了巴蜀文化特色库、中国藏学研究及藏文化数据库。苏州大学图书馆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历代名人图像库。贵州师范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的贵州省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数据库也非常有特色。

3 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原则

原版古籍、影印版古籍、电子版古籍这三种古籍资源形态各有优劣。原版古籍除本身的文物价值外,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其不可替代的版本价值,但多次取阅易损伤纸张。影印版古籍的出版形式多样,有些校勘本和断句本易吸引广大师生特别是刚刚从事文史研究的研究生阅览。电子版古籍虽无法保证绝对无误,但极为丰富的信息量以及多种多样的检索方法,使查阅更为方便快捷。因而,古籍资源建设需要重新协调、整合好三种古籍资源形态,笔者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3.1 用藏并重原则

针对原版古籍,凡有影印本或复制本、电子本,除研究版本等特殊需求外,原则上不提供原本。在古籍资源建设中,有意识地增加读者使用频率高的影印古籍和电子古籍的购买,在不影响读者使用的前提下,减少原版古籍特别是善本古籍的损耗。对于一些破损较为严重,且读者使用率高的原版古籍,应尽可能地及时采购影印版和电子版古籍作为替代。

3.2 不重复原则

影印版古籍和电子版古籍的购买应本着不重复的原则。以方志类书籍为例,如馆藏已有影印版《中国方志丛书》、《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等,说明方志类图书已成系列,就没有必要再购买方志类的电子数据库,但类似《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等图书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有购买的必要,这是因为珍稀类古籍,特别是善本、孤本一般不易为商业性的数据库收录,而且这类纸本图书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3.3 经济性原则

与公共图书馆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在图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需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图书采购计划,每年用于古籍资源建设的资金不容乐观,所以古籍采购必须要有较完善的机制,合理使用经费,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利益。根据本年度的经费,制定中短期采购计划和较长一段时期发展计划。在注意经费分配使用计划的同时,可通过公开竞投标,参加集团采购,享受价格优惠,以及注重馆际协调,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等途径提高经济效益。

4 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思考

4.1 原文传递——新的古籍资源获取方式

信息时代,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其共享体系包括书目信息检索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文献传递系统。至今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的共享仍停留在书目信息检索网络这一发展平台上,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发起的CALIS三期“高校古文献资源库”项目。而丰富多样的古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及多层次的古文献传递系统在整个图书馆界仍是薄弱环节,后者更是处于萌芽状态,开展这项服务的图书馆寥寥无几,且没有统一的机构组织和协调。

如何突破长期以来单门独户开发古籍文献资源的运作格局,争取多方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和支持,实现多家文献资源的整合和支撑,对改善和提升馆藏古籍资源至为关键。首先,可尝试地区性的资源联盟,有条件地开展原文传递服务,借鉴已实施原文传递服务机构的成功理念,如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BALIS体系在发展初期的诸多经验,它的零费用推广活动,与CALIS合作进一步拓宽资源,各成员馆的科学分工协作管理模式,中心馆积极的态度,及适当的激励机制等。其次,用于古籍资源原文传递的补贴资金应纳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购置经费的一部分,或作为专项经费,直接从学校划拨。最后,古文献的原文传递服务离不开专人专职,惟有如此,方能提高服务效率与文献满足率,在各成员馆中形成良性互动,使“信息自由”理念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得以践行,彰显“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

4.2 读者至上——开展读者分析、培训及跟踪调查活动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世界,哪些古文献应该有复本,哪些古文献少买或不买,读者放弃对图书馆利用的原因是藏书发展出现偏差还是读者不知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藏书?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需求,“Librarians as Marketing Managers(图书馆员是市场经理)”,图书馆员要像企业的市场经理一样了解市场,像了解消费者需求一样了解读者的需求。此外,古籍资源载体形式的丰富性,亦要求图书馆重新定位自己的藏书发展方向和规划读者服务模式。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途径:(1)调查本校文史专业博硕士点、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的设置,大致知晓学校专业研究方向;(2)适时宣传馆藏古籍资源,指导读者合理利用古籍数据库和免费网络资源,教会读者各种类型的工具书及传统卡片目录的使用方法,让读者尽快地适应科研工作;(3)及时跟踪调查读者,特别是重点读者群体的文献需求和文献服务方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不间断地汇总阅览记录,总结阅读方向和阅读要求的变化。总之,了解读者,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将统计数据作为规划古籍资源发展政策的依据之一。

4.3 采访团队——古籍资源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籍资源建设的成败最终需要通过古籍采访团队的工作来落实,古籍采访人员除了具备文史知识这个基本功外,还需拥有多层次的综合素质。首先,时刻坚持图书馆的职业精神,这是根本所在。其次,熟悉馆藏,经常到书库中了解真实面貌。再次,需有一定的信息敏感度。表现为古文献传递人员要了解多个图书馆的馆藏特点,将文献传递与本馆藏书建设结合起来。而外访采购人员应拓宽地域范围,与多地的古旧书店建立良好的联系,做到有好书能及时获知和采集。最后,古籍资源采访团队应主动借助学校院系老师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以提供学术上的支撑。图书馆员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性质,造成其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与院系教师仍有差距。所以,古籍部研究人员要积极地参与院系开展的科研项目,与院系老师一起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对某些专类的书目存佚情况、版本源流、文献内容、特点和价值进行专门的研究,有条件地寻找合作团体整理出版,在研究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馆藏古籍资源。

[1]王育红.近50年来中国古籍出版的成就、缺失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3):50-52.

[2]丁永玲,黄智武.BALIS原文传递服务的发展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10,(6):76 -78,82.

[3]孙 琴.古籍与民国文献的原文传递现状及改进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95 -97.

[4]Sam Chu:“Librarians as Marketing Managers:Applying Marketing Principles to the Managerment of Library Instruction Programs,”Proceedings of the 90thAnnual Conference of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C],Minneapolis MN:Libraries Association,1999:90-105.

猜你喜欢

方志电子版古籍
Investigation of Co-doped Mn oxide catalyst for NH3-SCR activity and SO2/H2O resistance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宣教绘本(电子版)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