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与基本内容撮要

2012-04-02曾宪文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理念

● 曾宪文 石 静

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与基本内容撮要

● 曾宪文 石 静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遵循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立足于项目管理,从需求分析、环境分析、拟定方案、计划设计、实施控制到监督评价的各个环节,增进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效益。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分成目标层、理念层、模式层、操作层四个层面。特色专业应当结合文化建设来进行,经过不断创新、长期积累,才能塑造出鲜明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专业特色。

高校;专业建设;特色专业;项目管理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特色的培育和形成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工程技术类项目相比,像特色专业建设一类的教学改革项目,柔性约束多,刚性约束少;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隐性内容多,显性内容少;内在的东西多,外显的东西少,一言以蔽之,弹性空间比较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造成了教改项目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如果项目责任人和研究团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管理者又疏于监管,那么项目往往流于形式,既浪费钱财,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失去了立项的本来意义。在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借鉴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增强项目的目标性、集成性、时限性、创新性,是突破教改项目管理困境、改进立项效果的一条可行之路。

管理学中所谓的“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而项目管理则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既定的目标。特色专业的建设一般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分析环境、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制定战略、辨识特色、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整合资源、运行实施、提炼特色、评价监控等环节。要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发挥管理的效能,就需要厘清并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以加速特色的形成。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

(一)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获取专业发展背景图。这需要做好三个调研,摸清三个底细:一要做好社会调研,摸清社会底细。深入工厂、企业、社区,了解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分析社会需求状况,根据用人部门和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专业办学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明确人才培养的强项、弱项;二要做好对同行的调研,摸清同行底细。看看竞争对手在做些什么,确定若干标杆(benchmarking),作为参照系,分析专业建设中的相同点、不同点,促进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质;三要做好自身的调研,摸清自身底细。对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现状、教学资源等充分梳理,甄别长板、短板,摸清自家底细。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专业发展的背景图,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严密的论证,为形成可行性强的建设方案奠定基础。事实上,这些工作就是项目管理中的需求分析,调研的过程就是发现需求、识别需求、表达需求的过程。

(二)进行周密的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环境包括外部、内部两种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人才需求及其变动趋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科学技术变革趋势,教育大政方针,政治、法律、文化、历史、社会、人口、资源、地理与自然环境等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事业规划、办学定位、专业结构、教学资源、经费投入等,涉及专业本身的则有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学术水平、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国际交流、社会声誉等等。这里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SWOT分析法,评价专业办学的优势与劣势,研究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形成项目可行性报告。

(三)进行科学的规划论证,全方位拟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对特色专业建设未来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和发展过程的综合描述,应当回答下列问题:特色专业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专业办学如何定位,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如何积极适应社会需求,通过专业的细化、深化、分化、交叉、融合、集成使专业获得新的发展?办学指导思想、建设理念如何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如何优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课程体系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构?教学内容如何更新?师资队伍如何调整?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如何开展?实验室、图书等教学资源如何完善?实践教学如何强化?产学研、校企合作如何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如何深入?如何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这些都是可能的创新点,亦即可以凝练的特色所在。另外,方案还要包括:教学资源如何配置,经费、后勤保障的具体措施,如何监督管理,建设效果如何评价等等。方案的拟定不要怕麻烦,既要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又要组织专家,反复推敲,使方案尽善尽美。

以上三个方面(即调查研究、环境分析、拟定实施方案三个阶段)对应的是项目管理中的定义与决策阶段,旨在提出项目、定义项目和进行项目决策。

(四)启动项目,做好计划设计、实施控制和完成评价。所谓计划设计就是对实现项目所需要的工作进行预先安排,将项目方案具体化。在这一阶段需要确定目标、界定范围、分解工作、明确任务要点,对预期产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估计。编制进度计划、资源采购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经费使用计划、访问学习调研计划、外部沟通计划等等。在实施控制阶段,要组建项目团队或项目小组,必要时任命项目经理,分工负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管理项目的执行。最好用网络图的形式绘制各项活动的逻辑关系顺序图,跟踪项目的进展,适时开展阶段性评审,对工作状态、工作过程、工作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掌控项目进展。在完成评价阶段,要按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应当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采用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学生双证书获取、获奖情况(数学建模、技能大赛等)、科研成果等来衡量特色专业建设成就和人才培养效果。当然,最终的评价要由毕业生、社会和人才市场来完成。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方案制定后剩下的“另一半”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来保证。如果不能抓紧,项目往往出现前紧后松、临阵磨枪、突击应付的现象。“栽培剪伐须勤力”,功夫当用在平时,“宽为限,紧用功”,“日有得,月有成,岁有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行例行会议制度,加强自查、自检、自纠、自省、自励,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资源、实验实习、教学管理等等,为了便于把握问题的实质,做出恰当的决策,可以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分成四个层面:目标层、理念层、模式层、操作层。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逐层剖析,厘清问题,对症下药,做到方向清、任务明、决心大、干劲足,确保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目标层。这一层面要求对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进行合理定位,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从社会适应度、办学差异度、水平优越度三个方面对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做出细致的描述。不能泛泛地满足于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粗略分类,需要贴近市场一线岗位需求,细分人才市场、细化服务面向,进行二级甚至三级分类。比如,同样是研究型,是培养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与创新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还是培养从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应用研究型、工程研究型人才?同样是应用型,面向不同行业、岗位,对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管理知识有哪些不同的要求?是面向现场应用、设计开发还是技术研发?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目标定位做出恰当的回答,以突出目标特色。

(二)理念层。所谓理念就是具有工作指导性、制度诱发性、行动约束性、思想概括性、表述简洁性等特点的观念的集合。教育本身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迁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处于不断的变革当中。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修正和超前性的判断,不断升华办学理念。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大材料”理念,石油教育中的“石油石化一体化”理念,机械工程中的“大机械”理念,农业科学中的“都市型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理念;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培养理念,研究型、自主性学习理念,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办学理念等等。理念的提炼要做到四个“植根”:植根社会需要,植根区域发展,植根历史文化,植根学生个性,以彰显理念特色。

(三)模式层。模式就是一定的套路,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归纳升华到理论高度,使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就成为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设计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涌现出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研究型大学的实验班、强化班、国际班、博雅班、某某学堂、冠名精英班等等,就是一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又如根据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周期对学程做出一定划分的“X+Y”、“X+Y+Z”等单主体或多主体培养模式;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实践应用+总结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实施教学的“以岗定教”人才培养模式;学研产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可资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创新。

(四)操作层。该层面主要包括师资、课程、资源、实践、管理、文化等五个方面。

师资是重点。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大学是思想库、科技源,应当成为大师、精英云集的地方。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包括学缘、知识、梯队、背景等,体现多元化、复合型、国际化;二是团队建设,教研组织可以基于团队模式运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利用项目加以驱动,教学研相长,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三是高端人才选拔和培养,特色专业一般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这意味着选好专业带头人至关重要。

课程是核心。人才培养最终要通过每一门课程来实现。课程建设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做好课程淘汰、课程更新;二是课程的系统性,搞好课程重组,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以点带面,加强课程群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包,为人才个性发展、专业分流、柔性培养提供条件;三是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做好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地方化、岗位化,面向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创建特色课程。

实践即实践教学,是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一要完善条件,加强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场所硬件、软件建设,建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二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开发研究性、综合性、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从生产一线选题,设立创新学分,等等。三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资源即教学资源,是基础。所谓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可资利用的软件、硬件的集合,通常主要指教材、案例、影像、图片、课件以及教学支持系统、文献服务体系等。教学资源是认知活动中的信息载体,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管理是保障。一要加强评价和监督,在完善内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外部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二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学服务,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管理理念。三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针对新时期学生个性特征、成才理念的嬗变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学分制,推进主辅修、双学位改革,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推行导师制等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文化是统领。加强特色专业文化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专业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就是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分成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组织文化具有区隔性和不可复制性,特色专业只有结合文化建设,丰富文化载体,塑造文化品格,所形成的特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特色专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校园文化、地域文化来进行,根植地方自然地理、人文传统、产业经济等各种社会经济资源以及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凝练专业办学思想、观念、精神来提升专业文化理念;通过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来丰富专业文化感知;通过课程、师资、实验等教学基本建设和环境塑造来强化文化的物质表征。

总之,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既要优化系统设计,又要优化各个环节;既要优化实施方案,又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既要创新目标定位、创新思想理念,又要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行动方案、创新管理制度,等等。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凝练、熔铸并最终形成自身的特色。

曾宪文/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石 静/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