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漫谈(二)
2012-04-02梁世楷
■梁世楷
语文教学漫谈(二)
■梁世楷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先说个小故事。某某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被分配到一所县重点中学任教语文,学校领导安排他从初一教起,他感到大材小用,十分委屈。一天早自习,有个学生问他:“老师,‘汗流浃背’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答道:“是形容流的汗很多。”学生又问:“那个‘浃’字怎么讲?”这位教师茫然了,一时答不上来。他想:我是堂堂大学本科毕业的高材生,怎能在初一学生面前现丑,说自己不懂这个词呢!他一贯自恃悟性过人,于是定了定神,一本正经地对学生道:“这个‘浃’么,与没有三点水的‘夹’同义,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懂么?就是不同的两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以通用。所谓‘汗流浃背’,就是说,即使你有两个背,也要流满了汗!”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孩子把老师对“汗流浃背”的解释,振振有辞地告诉了他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是个文化人,听到语文老师如是给孩子讲“汗流浃背”,哭笑不得……
这个小故事曾给我很大震动,由此引发了一番思考:愚以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虚心和好学的精神。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师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就专业知识而言,应掌握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的有关知识;就教育学科而言,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就基础知识而言,目前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包括阅读教材),已涉及哲学、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天文等领域,教师对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有人曾把语文教师称之为“杂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以上种种浩如烟海的知识,如果没有虚心和好学的精神,即便你在高等学府受教育时的“材”再“高”,也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的。何况,我们即使教一个班,也有几十个学生,仅就阅读而言,那么多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该有多么广泛!学生一旦询问起来,教师难免捉襟见肘。怎么办?老老实实地告诉学生:这个我不知道,我去问问其他老师,或翻阅资料弄清楚后再告诉你。如此当着学生“现丑”,没有虚心和好学的精神,是万万做不到的。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还须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是“听”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听学生的朗读和发言,要听个别谈话和辩论,还要听广播和录音……如果听的能力不强,就很难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听”的要求大抵有“四能”:能辨音、能明义、能举要、能识讹。
其次是“说”的能力。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是“说话”,会“说话”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说”的要求大抵有“五性”:可受性、准确性、条理性、启发性、生动性。若如是,便能以声引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再次是“读”的能力。“读”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尤其是朗读,它在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极大,且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朗读时,在字音、停顿、速度、重音、语调、表情等方面应有相当的功夫。
最后是“写”的能力。“写”的能力包括“书写”能力和“写作”能力。书写能力:要求教师能写出正确、规范、工整、美观的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写作能力:要求教师能写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一个不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不会写文章”的老师,绝对教不出“会写文章”的学生来!
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四者是统一的,它们按先“语”后“文”的次第,组成教学的言语链。听和说,读和写,相辅相成。
实践证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要完全具备上述“能力”,没有虚心和好学精神,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还应和其他各科的教师一样,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热爱祖国、关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遵纪守法、讲究文明、以身作责、为人师表:观察敏锐、思考深刻、感情丰富、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性格乐观等等。
从上述种种要求看来,要做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可谓难矣!古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善于取长补短,既是修养,也是智慧。有人夸某作家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这位作家说:“我原本初中毕业,很浅薄,全是从同仁那里学来的。”我们不妨也学学这位作家。譬如,你执教的那所初中或高中,每个年级有6个语文教师,全校共18人,在年级里,你若能虚心学得本年级其他5位教师每人的一项“长”处,那你在这个年级里就是像模像样的语文老师了。如是再扩大到全校,那你便会成为这所学校语文教师中冒尖的角色。如果再扩大到见诸报刊的外校语文界的一些名师,不难想像那结果将是怎样的美妙了!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到时候你一旦有所创造,势必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因此,只有虚心好学,才能提升你的素质,才能使你走向成功。中国的文人素有“相轻”的陋习,这虚心和好学,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湖北省仙桃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