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2012-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吕军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军
武汉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军
一、基本概况
我市目前拥有初中学校273所,自然班级数5075个,在校初中学生人数232956人,平均班额数约为46人,在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约400人,兼职教师约150人,约占我市全体初中教师总人数的2.5%。主要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为每周一节,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武汉版本。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初中学校没有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二、现状与分析
1.硬件配备状况
目前全市近90%的初中学校装备微机教室,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需要。
(1)微机室数与学生机数
全市共有273所初中学校,总共有微机室353间,一般学校按每间45~60台布置,真正用于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学生机数约为15885台。有的学校因为配备较早,又加上缺少维护人员,能正常运行的计算机不到四十台,导致有的学校要两人共一台电脑上课。
(2)CPU与内存配置情况
CPU和内存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目前我市初中学生用计算机多在2~5年前配置,且配置并不高,CPU多以赛扬为主,有的学生机内存不足256MB。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接触到的应用软件数量比较多,涉及到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处理及多媒体作品合成等多种软件,这些软件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机器速度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无法开展正常教学。
(3)网络配置情况
虽然因特网已基本普及到每一所普通学校,但少数大校的带宽为10M,一般学校为5M,大多数学校为2M,所以真正分配到学生微机室的带宽更少了。虽然学生微机室也已基本联网,但绝大部分的学校计算机房还没有专用服务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常教学和评价带来效率上的损失。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都涉及到上网,学生都在上网时,出口拥堵,网速很慢,甚至无法上网,不能进行正常教学。
因此,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各区建设不均衡,特别是新城区和部分老城区的边缘仍有极少数学校没有微机教室,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二是部分区、学校教学电脑陈旧,故障频发,计算机教室上网带宽窄(拨号2M以下),已经无法保证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三是部分区、校生机比不足,有的学校虽然从数量上看教学电脑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但有的学校两间微机教室仅一间是新装备的,旧微机教室里损坏率高,已经基本弃用了。有些区的学校虽然电脑台数不少,但在校学生数量更多,生机比仍低于省厅15:1的标准。四是第一批完成标准化建设验收的学校,当时所装备的设备已经使用五年左右,设备早已超出保修期,故障逐渐增多,但后续维修资金无法保障,维护困难。
2.师资力量状况
我市在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约400人,兼职教师约150人,约占我市全体初中教师总人数的2.5%。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缺乏,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质量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目前有近30%初中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有的学校兼职信息技术教师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40%以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非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如有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外行转入教信息技术的,如物理、数学、生化、体育,也有其他教师兼职的;还有较多的学校是社会上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符合要求,难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学技能和艺术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缺口约180人。
(1)各项指标分布情况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初中每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人数一般为1~2人,女教师偏多,约占70%以上。从专业分布上来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占60%,特别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异军突起,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年轻教师比例更高。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平均年龄结构在30多岁,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职称分布,中学高级教师约占10%,中学一级教师约占50%,中学二级教师约占40%。中心城区师资好于新城区。
(2)工作时间及工资待遇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日益增多,有关设备维护的工作,学校大多直接交由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是在工作量核算、岗位划分上,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制度,故而出现学校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教师越累的局面。但对于上课之外的工作学校一般很少给予工作量核算,另外,主学科的课时津贴系数一般为1.1~1.3,信息技术学科只为0.7~0.9,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3.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我市有较多信息技术教师属于“转行”,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自学,或经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训而成。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且流动性大。
(1)学校分工不明确,挫伤教师积极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工作内容的认识存在混淆。将信息技术教师放在了两个工作领域:一个是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另一个是网络管理领域:即校园网络及设备的管理。这两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则更着重于教师深入的网络技术水平。这种分工混淆,导致老师们在学校的大量时间都陷入到一些日常性工作当中,无法安排时间进行业务上的钻研和学习,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责不明确,劳动量不明确,专业发展通道不明确,在学校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个人职业上升空间方面比其他学科教师的机会要少很多。这种矛盾冲突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教师抵触情绪蔓延,强烈要求转行,人才严重流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由于我国中小学校教育技术人员配备不完善,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承担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充当了本校的技术支持人员,包括为学校购置计算机设备,搭建校园网;学校计算机房、网络设备乃至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为其他学科教师制作上公开课或参加比赛的课件,甚至要停掉信息技术课,亲临赛课现场帮其他学科教师调试机器和课件。他们既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任课教师,也是微机室、电教室管理员、学校所有设备维修员和校园网管理员,随着校园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设备越来越多,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些老师还兼管学校的其他日常工作,如成绩分析、输分;学籍管理;货币化分房;财务系统;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中考报名等等。而常规教学工作各校平均安排在每周十至十二节信息技术课,加学生的竞赛辅导。信息技术教师超负荷的工作,教研、备课、学习等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在其工作精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少,难免会影响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我市信息技术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案例、教学优质课等各种比赛不能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2)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压力大。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理论,更需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但由于学习时间和经费不足,教师们只能通过网络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不能系统的对某一个方向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导致教师们多数时间只能保证现有知识体系不落伍,形成了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而不专,专而不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校对待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理念及开课状况
我市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近90%,只有少数新城区如黄陂、新洲、江夏等边远学校留下空白。全市大部分初中七、八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使用武汉版《综合活动*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但由于课程意识、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有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不足,不按教学计划开足课时。如有的学校初一开课,初二不开课或者只开半学期;有的学校把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改为每两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与劳技课对开。
但是,基于中考的升学压力,我市大部分学校不能保证九年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初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使用华师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由此,使得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将知识在两个学年中完成。但也不得不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和删减。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非中考学科,也是非学业考试考核科目,故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开课质量也不理想。减少课时、挪用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让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转行教他科,安排非专业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的应用日益广泛,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高。
5.学生状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远大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之外,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其他时间难以练习巩固,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我市新城区和中心城区,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就存在不平衡,这种状况延伸到了初中。因此,新城区学校教师匮乏,素质较差。新城区和中心城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很大差异,这给教学、教研指导活动增加了不少难度。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其教材应多元化。从现有教材看,很难适应目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什么教材,都应注意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和学生的适应性,注意知识的更新,预留出教师独立发挥的空间,考虑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
(待续)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