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现状和信息化程度调研分析

2012-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楚强

成才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题现代化问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楚强

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现状和信息化程度调研分析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楚强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两步跨越:五年打基础,十年现代化。《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即:未来十年,武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是实现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武汉教育现状如何?距离现代化有多远?

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获得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所具有的本质特点而经历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的过程,包括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发端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但直到新中国成立,现代化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现代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当代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信息化,即通过“培养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来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使经济社会从以物质与能源为重心转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重心发展,并造福人类社会的过程。这一变革意味着: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人的智能潜力被充分发挥,社会物质资源被充分利用,整个社会(包括个体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的理想状态。

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力于改革开放,以现代教育科学及其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为宗旨,以促进教育主体——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系列教育变革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教育现代化的主题是教育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发展来推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技术手段、教育装备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

教育要现代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的科研教研要先行先试,才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引领示范作用。为摸清我市教育研究和规划管理工作的现状与信息化程度,了解全市基层单位的科研问题和需求,结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进一步提高教育研究和规划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们组织了本次调研。

一、调查设计

采用自编的《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武汉市教育科研工作信息化程度问卷》(以下简称《现状调查》《信息化问卷》),虽然国内关于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问卷不少,但从科研素养、信息素养角度设计的问卷尚未见到,为此,我们研制了调查问卷。其依据是:

一是通过学习、研讨和比较,特别是对快速变化中的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教育科研素养的定义,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进行理解:教育科研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几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理论知识、科研方法、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个方面。科研意识是基础、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是前提,理论知识、科研方法和实践能力是核心。

二是大量查证资料、阅读文献,对信息科学不断发展的前沿动态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确定信息素养的定义,并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进行理解:信息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相关问题时利用信息工具和资源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传递和创新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

三是基于我们对地区、校(园)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有关职责的理解。我们认为:区、校(园)教育科研机构是科学规划研究本地、本校(园)突出的教育教学问题,引领教育管理、学校(园)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是智囊团、研发中心、培训部,具有科研项目的规划、研究、指导、培训和管理五个基本职能。即区、校(园)教科室既是区、校(园)科研规划管理机构,也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单位,还是区、校(园)科研资信、学术活动、成果推广和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

四是依据教育科研和规划管理工作所固有的特点、规范,参考国内地方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笔者对本市教育科研基本格局的把握,出于样本的典型性、层次性考虑,兼顾不同性别、教(工)龄、岗位、区域的人员在教育科研认知、实践等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水平和对不同问题的频数比例。

五是依据教育调查的特殊性和问卷编制要求,对上述要素进行问题构造并通过简洁性语言表述,从而形成问卷的框架和座谈访谈的提纲。《现状调查》包括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选择题和第三部分开放性问题,从个人信息、科研素养、信息素养、机构职能和问题五个维度进行架构,每个维度又分解为若干要素指标。

二、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座谈、访谈,对象是全市15个区教育科研主管和区专(兼)职科研员,238所学校(园)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共计2000多人,历时九个月。座谈会由市规划办组织专班人员实地考察并召开,对象是代表我市目前教育科研现状和发展水平的两个中心城区、两个远城区的有关人员,每区10人。访谈有电话访谈、一对一面谈和小型会议访谈等形式,随机实施。

《现状调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同时进行,按区教育科研主管、区专(兼)职科研员、分管副校长(或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分别使用A、B、C、D卷,尽量做到区之间、校之间、学段之间各类人员相对均衡。共发问卷1251份,回收1054份,有效问卷91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4.3%和87.2%,下发《信息化问卷》250份,回收213份,有效213份。符合统计学的大样本原则。

为提高问卷、访谈的信度,本次调查采取“指定目标人群的随机抽样”,即调查对象须是“正在做课题或科研管理工作”的。数据显示:919份有效《现状调查》中,当过课题主持人的有56.3%,承担过省部级项目、市重点课题骨干成员的占64.8%,仅7.4%的从未参加过课题研究,这部分答卷被剔除。此外,本次问卷使用了测谎题,在回收的答卷中有86份占8.1%疑似“说谎”,其中41份答卷出现了相反或相矛盾的结论,作无效答卷处理。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问卷的高信度和高效度。

三、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信息

《现状调查》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占42.3%和57.7%。

从年龄上看,区科研干部、专(兼)职科研员从事科研工作的年限为4~6年的最多,占32.7%;7~10年、11~20年、21~30年的分别占18.4%、18.4%、16.3%。然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校干部、教师教龄为11~20年的最多,占52.7%;其次是21~30年的占29.2%;7~10年、4-6年的分别占9.2%、3.2%。《信息化问卷》证实:正在从事课题研究的学校干部、教师的工作年限为11~20年的占58%,21~30年的占22%,6~10年、5年以内和30年以上的各占11.2%、5.1%、3.3%。可见,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人员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壮年教师,他(她)们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还是基层教育科研的主体。相比之下,区科研干部和专(兼)职科研员的科研工作的积累严重不足,在指导和管理上恐难胜任。当然,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较为欠缺的30岁以下青年教师较少参加科研,不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其成长周期长、成熟慢,这与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市青年教师的潜力普遍不足”吻合。同样,步入老年的50岁以上的老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经验没能得到提炼、升华,一辈子啃老经验,以至我市的名、特、优教师数量不足、影响不大。

从职称上看,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的最多,占59.7%;中学高级、小中高和副研究员共占31.6%;中学二级、小学一级共占9.5%;享有国家津贴、省专家(含特级教师)和市专家(含市学带)的分别占0.4%、1.8%和5.6%。数据呈现正态分布,符合客观实际:基层单位的课题都是在有一定实践经验、科研兴趣和学术职称的干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工作。但数据表明:研究队伍中严重缺少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参与,致使许多课题研究浮在表面上,没能进入深层次和触及本质,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只是经验或做法的泛泛而谈、就事论事。

从学历上看,参加科研的干部、教师职前学历为中师、专科、本科的分别为38.8%、29.4%、25%。职后本科占绝对优势为73.2%,硕士和专科分别为11.2%、11.4%。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前为中师学历达95%,职后大专学历占50%,大本学历占20%。中学教师,尤其高中教师,职前和职后本科合计达到100%,参加职后硕士课程班学习的不少,但获得硕士学历的并不多。这说明: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学历结构不理想,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懂科学研究的干部、教师十分缺乏。

(二)科研素养

1.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内涵。在问及“教育科研是什么”时,占85.7%的选择“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科研对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作用”上,认为“作用巨大”“作用较大”的共占82.6%。目前社会上流传着教育科研的种种非议和认识误区,如科研无用论,是“装门面、贴标签”等。但广大一线校长、教师的看法相当正面,在座谈、访谈中,他们说:“科研开阔眼界,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克服职业倦怠,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教育教学问题很多,科研能帮我们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条“规律”:30岁前成为科研骨干的青年教师成长快、成熟早,比同龄人要早2~3年评到高级职称;如果坚持做研究,一般都能评上特级教师、名师。

2.科研动机各式各样。在讨论“为何要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时,把“解决问题,做好教育教学”排第一、二的共占62.4%,把“自我发展”排第一、二的共占67.6%,把“领导要求”排第一、二的共占21.7%,为“评职评先”的占20.9%,选择其他的占6.5%。可见,参加课题研究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事业发展和自我发展是两条主线。座谈中,大家谈到“有些课题谈不上研究,其成果还不如一份好的教学总结;还有个别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放弃了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可惜。”

3.常用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问卷显示:31.1%的人自认为对问卷调查“非常熟练”,50%的人“非常或比较熟练”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叙事研究法,60%以上的人自认为对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比较熟练”。在座谈、访谈中,多数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自认为至少能熟练运用一种科研方法,超过半数的自认为比较熟练运用两三种科研方法。

这与专家组在课题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中看到的情况有较大出入:不少课题的问卷设计是不科学的,题目有明显的倾向性、与问卷目的无关、抽样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问题非常突出;所谓观察研究,却没有观察的内容和具体时间的安排及记载;而个案研究却没有对象基本信息、把班主任谈话记录当资料;访谈、座谈法,没有提纲和内容记载;实验研究法,没有假设,找不到自变量、因变量;行动研究法,没有行动方案、目标、过程和结果,有行动无研究、为了结果而行动、随意行动、无效行动随处可见。“虚构过程、无效资料、夸大结果”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什么干部、教师们的感觉与专家组的意见这样悬殊?原因是:①培训问题。虽然市、区针对科研方法做了许多培训,然而,这些培训互不衔接、内容重复,看上去每种方法都讲了,而且讲过多次,实际上一种方法也没讲透,没有针对各种方法特定的范围、对象、条件、程序等进行案例剖析,致使教师们谈起来都知晓、做起来就走样。②转知成智问题。知晓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是两回事,操作上失之毫厘,结果会谬之千里。如访谈法关键在于是否得到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事实真相,然而,要让对方克服警戒心理“心甘情愿”“毫无顾虑”不是一件容易事。

4.有创新意愿,对问题敏锐。做课题要“有兴趣拿出新思想、新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各有263、545人,共占88.9%;“善于从别人的工作或谈话中发现问题”,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各有173、535人,共占77%。

5.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骨干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对校长的管理方法不认可,感到身心疲倦”时,认为“骨干教师走了是学校的损失,建议他做某项研究,从而积极调整到位”占51.7%;“不做建议,顺其自然”和“建议他选择喜欢的工作”各占14.7%、26.6%。“当发现同事的论文在某公开刊物上见过”时,“建议他看看该刊物的相关文章”的占绝对多数72.4%,“选择与已无关不理会”仅占20%。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很开放、理性、包容,尊重他人。

6.影响教师科研工作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影响你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情绪的突出因素”中,33.4%的选择“科研与教育教学脱节”,21.1%的选择“领导不重视,经费少筹措难”,19%的选择“有好的成果但不能转化应用”,12.8%的选择“工作繁重,待遇与付出不符,影响家庭”,10.4%的选择“周边人不理解”。各种选项都有,差别不大,说明各人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

7.科研理论基础亟需加强。在简答题“请写出你熟知的或经常用到的教育学、心理学或教育哲学理论的名称、主要内容和作者(或提出者,不知道可不写),知道一条写一条,不知道不写”。许多人都是笼统地写出教育学或心理学,能正确地写出三条的仅7.5%、两条的有15%和一条的有17.4%,合计才40%。高达60%的课题主持人、核心成员竟一条也没有写,或者说一条也不知道!恰恰是他们“已完成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工作!教育科研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科研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系统地探索实践,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课题工作如盲人摸象,其研究思路和结论就可想而知了。

(待续)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课题现代化问卷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问卷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问卷大调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