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2012-04-02李卫东

关键词:糟粕文化遗产传统

李卫东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邓小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李卫东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邓小平重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阐述了继承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科学原则,并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了具体且精辟的分析。

传统文化;原则;精华;糟粕

邓小平重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为什么要继承,怎样继承,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他都给予了原则性指导,这些思想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前者使它们在本质上区别开来;后者又使本质不同的文化联系起来,使其有了连续性和继承性。没有中国和世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就失去了前提与基础。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P348)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遗产,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予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2]。邓小平十分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

二、以马克思主义原则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怎样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呢?邓小平在这方面有些带原则性、方针性的论述,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的。

首先,他重新肯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这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与根本目的。我们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我们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不是颂古非今,崇洋媚外,也不能把它当作国宝古玩,置之高阁。如果是这样,既使是优秀文化成果,也会丧失其生命力的。

其次,邓小平主张对文化遗产作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分清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界限,也即是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辨析,从而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也是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基础态度。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对待文化遗产的八字原则与要求:钻研、吸收、融化、发展。钻研,这是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继承与发展。吸收,也就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切合理成分都要广为吸纳,为我所用。融化,按照时代要求加以分析整合,使之成为现时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部分。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作合乎时代需要的创新。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八字原则及其它论述,科学阐述了对传统文化选择、改造、推陈出新的过程,揭示了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从否定到肯定,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质到多质。因而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

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我们应该继承哪些优秀传统,剔除哪些封建糟粕呢?邓小平为此给予了正确指导与科学说明。

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方面有: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从宋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以长期延续和发展起来。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挽救苦难深重的祖国,青年时代便投入了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斗争洪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十分关注国家的安危与发展前途问题,为振兴中华民族、促进民族的腾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热切而庄严地号召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3]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否定我们的优良传统,主要目的就是要否定我们的爱国传统,为全盘西化,在中国搞资产主义制造舆论。所以邓小平郑重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4]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敢于斗争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自主自觉、顽强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崇高思想,将这一传统注入我们民族的思想里可以升华为一种时代的主体精神,也即是邓小平所提倡的“发扬革命与拼命精神”,[4]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4]“八九风波”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与施压,邓小平郑重指出:“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3]“中国人民不怕孤立,不信邪,不管国际风云怎样变幻,中国都是站得住的。”[3]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邓小平重视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与作风,认为“艰苦创业,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4]这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在全社会也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华、讲究排场、斗富比阔等消极腐败现象。此种消极因素的出现,有各种社会原因,邓小平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艰苦创业,“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3]因此,“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3]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内容,邓小平把它们归纳为:(1)封建政治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作风;(2)鄙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观念;(3)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保守思想;(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奴化思想。这些消极封建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坚决彻底地清除,因而至今仍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思想羁绊,而“要彻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4]

邓小平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我们继承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启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项历史任务中,要重新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准确、客观地评判传统文化。同时,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现实的高度,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判断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都应加以肯定和研究;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东西都应加以否定与抛弃。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eng xiaoping's View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 Wei-d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13)

Deng Xiaoping,who highly values the heritag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itically,scientifically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t value and principl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and made a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and the dr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principles;essence;dross

D609

A

1673-1395(2012)04-0127-02

2012-03-02

李卫东(1964-),男,江西上高人,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糟粕文化遗产传统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史籍中的糟粕——天意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