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出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

2012-04-02梅晓华

成才 2012年7期
关键词:里科夫苏武体悟

■梅晓华

解读出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

■梅晓华

建国以来,语文课改已进行了好几轮,许多经典课文未作调整,同时又补充了一些作品。可以说这些经典作品都是专家们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再三筛选出来的,能对学生各方面都有重大启示意义的作品。我们教师也一直在根据自己的领悟结合各种教辅及专家的观点对教材做多方面的解读,以求通过文本深入解读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很好的走向。但我认为当前有些语文教师对文本承载的生命意识的解读不够,没有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语文文本的解读中。那么,应该如何对文本进行生命意识解读呢?

一、形成一种意识:重视解读文本的生命意识

新课改下的文本解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里面理所当然要包括对生命意识的认同与尊重。例如教学《苏武传》时,一般都是从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与不屈的经历中来体悟他对大汉的忠诚。这当然没错,但这种解读很难对学生产生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如今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义选择不多,更多的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面对自身弱点的困惑。而本文恰恰解决了学生的这一生命困惑。我们来分析李陵劝降时,苏武所展示出来的生命姿态。当李陵说“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不为所动,因为他并不在乎他所作所为被世人所知,他选择了坚守信仰。接着李陵从君主对苏武兄弟刻薄寡恩导致兄弟皆死的人情上,想离间苏武与汉帝的关系;从苏武母死妻嫁子女存亡不可知的现状想断绝苏武的亲情依恋;从汉帝喜怒无常乱杀无辜大臣、现实无明君的国情想打消苏武建功立业的念头;从宣扬现世享乐的私情劝苏武放弃苦难,追求现世享乐。李陵是从人情、亲情、国情、私情等四个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劝苏武放弃坚守信仰,回归世俗。于情于理是可以重新选择人生,但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苏武的内心是强大的,始终坚守自我,不为外力所动,尽管时时刻刻面临饥饿与寒冷、孤独与寂寞、绝望与死亡,但因心中有不灭的信念之火,所以一切不幸与苦难都会因火而成为灰烬,并最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在坚守信仰时都处于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状态,这正启示我们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该以怎样的生命姿态对待生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幸,如不能升学、亲友离世、失业、婚变、受骗等等。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信念之火,自信乐观,那么我们定会迎来生命灿烂的时刻,哪怕像苏武“需要漫长的十九年磨砺”又何妨呢?

二、树立一个观念:充满人文情怀解读文本的生命意识

语文新课改强调了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强调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多数的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也是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是目的,是高层次的审美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生命认知的程度,积极引导他们深入认知,因为这是影响学生审美深浅的根源与动力之一。再说“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其中也包括学生对生命正确的深刻的认知,所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快乐生命、发展生命的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快乐生活的基本素养,可以想象一个对生命缺乏深刻认识的人在生活中能有多大的幸福指数,在工作中能有多大的发展进步。

让我们抛开一些阶级与思想感情的是是非非,从认知生命的角度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做简单解读,你会发现其中唱响的是一曲曲生命之歌。《廉颇蔺相如列传》,曾经的舍人蔺相如,一个谋食于官宦之家的门客,普通而卑微,但就是这样一个如草芥的普通生命因没有放弃对生命智慧力量的积蓄,最后抓住机会一展才华胆识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品在弘扬许多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我们后人:每个人都能量无穷,尊重生命个体,既不可小瞧自己,也不能轻视他人。《窦娥冤》一桩千古奇冤,也在昭示后人理解普通生命的“坚贞”与“豪迈”,“高贵”与“壮烈”,“尊重”与“敬畏”。《雷雨》穿越百年时空告诫后人生命会因专制、私欲而自相毁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场雪夜大火让我们看到生命在血性的怒火中绽放美丽;《边城》中的忧伤让我们懂得生命不要回避与猜忌,需要沟通与理解……

对生命的认识,也是认识自我的开始,它是超越了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之外的对“本我”的理性认识,教材文本中承载着大量对生命理解的信息,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燃烧的火焰,散发着生命缤纷的芳香,如果我们教师能积极引导与开发,会让学生在参悟生命的伟岸与高贵、卑微与渺小中雕塑自己高贵的精神与心魂家园。

三、确立一个思路:带着悲悯情怀去体悟人物的悲欢离合

很多作品都是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带有一些阶级社会的烙印。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外,还应引导学生用一颗充满人性人道的悲悯情怀走进人物,通过关注人物的生命状态来看待人物命运,从而获得生命意识体验。

例如,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我们抛开各种权威解读,单带着一颗悲悯情怀走进文本解读人物别里科夫时,我们会发现别里科夫虽活得极卑微,但他也有对新生活的追求,有改变生活的愿望,他想结婚改变生活,可是在他周围无人向他伸出友爱之手,我们看到的是周围人对他不停地“捉弄”“挖苦”“刺激”乃至最后“使劲一推”,似乎他不死人们不解恨。尽管别里科夫可恨可憎,是不是每个让人可恨可憎可恶的人就该死亡?就不该倾注对他关心与爱的援救?这本身就涉及到人们对普通而卑微的生命的态度问题,所以说别里科夫的死制度是刽子手,他周围冷漠的人群更是戗杀一个鲜活生命的刽子手,因为他们缺少对生命个体最起码的尊重,一个缺乏人性温暖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悲剧,如果不改变这种生命存在的环境,今天死的是别里科夫,明天死的可能就是你我。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些,强大他们对生命的敬畏认识,像史怀哲一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小悦悦“身边仰头走过,不会在摔倒的老人边轻易跑开,也不会把匕首刺向他人,更不会成为富士康的“第几跳”……

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指同情,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拥有了悲悯情怀,我们才会善良、仁爱,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去感受不幸者的苦难与辛酸。带着悲悯,我们才会超越阶级与信仰,带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情的情怀走进文本分析人物,我们就会多一份向善、向美、向真的情愫。带着悲悯情怀走进文本,从人物的悲欢生死中,我们会体悟到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的人性思索,博大的生命情怀,并默默地昭示着我们应对一切“生命”的正确态度——悲悯与敬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即人学又何尝不是启迪我们如何活下去的“生命之学”呢!

另外,在具体解读时,我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文本本身的内容出发,从其中挖掘作者传达的对生命体悟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读;二是将文本传达的生命体悟内容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知生命,以获取生命体验的快乐。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唤醒什么?当然包括对生命的虔诚敬畏,所以从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上来讲,我们得挖掘出文本的生命认知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从小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生命第一,发展生命的观念,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未来生活的幸福,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一中)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里科夫苏武体悟
苏武庙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体悟书法
苏武守节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