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三变”

2012-04-02武汉市董耀红名师工作室余凤娟

成才 2012年2期
关键词:伯牙三变知音

■武汉市董耀红名师工作室 余凤娟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三变”

■武汉市董耀红名师工作室 余凤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注重实效,不能一味地运用多媒体,一味地让学生简单地活跃起来,要努力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一、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情境创设必须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1.利用补白,引导学生主动创设情境

执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伯牙断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子期怎样“一一说出”琴声的含义呢?文中并没有具体的描写出来,但是我们有前两句具体描述的基础,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这样难懂的曲子,子期到底是怎样一一说出琴声的含义呢?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有了读前两句的基础,咱们不妨将自己当成子期,也来想象一番这样的情景吧!当伯牙弹奏表现大雨滂沱的乐曲时,钟子期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试一试,大胆地想象一下。

生:好一场倾盆大雨啊,我仿佛看到由天而降的大瀑布……

师(积极肯定):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啊!

师:那当乐曲表现狂风怒吼时,钟子期会说——

生:好一阵呼啸的大风啊,我仿佛听到一头狮子在怒吼!

师:当乐曲表现山崩地裂时,钟子期又会说——

生:真是地动山摇,我仿佛看到山在崩塌,地也裂开了,我已经掉进了万丈深渊……

师:是啊,无论伯牙的琴声多么变化多样,钟子期都能一一说出琴声的含义。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啊!

就这样,师生与文本间相互启发,利用“补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了情境,将语言内化与运用,进一步感受到子期确实是伯牙的知音的感情。

2.巧设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本的旨意,将多元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主动创设情境。例如《伯牙断琴》一文教学之后,我问学生:“一方面伯牙勤学苦练多年终成为一代琴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因失去知音而断琴的情义又是多么可贵!这琴到底该不该断呢?同学们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能说一说吗?”有的学生说:“这琴不该断,知音已去,确实让人伤心,但是我们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只要你一直努力弹琴,也许还可以再觅知音。”还有的学生说:“这琴该断,不断琴不足以表达对知音的感恩之情,不断琴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悲痛万分啊!”在争论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与文本越靠越近,创造了情境,进一步感受到了知音的可贵。

由此看来,创设情境并非是老师的专利,通过展开想象的说话、写话练习,或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由描述情境到进入情境,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创造。因此,教师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变单向、固定的情境创设,为互动、开放的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变显性为隐性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地做类似的事情:在讲《桂林山水》《藏北草原》《索溪峪的野》等这类描写景物的课文,在导入环节一定会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配的实景风光片;在讲《草船借箭》《军神》《火烧圆明园》这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一定在重点段落学习之前节选一段影视片断播放;在讲《一夜的工作》《再见了,亲人》《匆匆》这类情感比较丰沛的课文时,必会在结课之前做一次配乐朗读。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够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可有时候,由于老师们太注重开头和结尾的精彩和圆满,而忽视了文本的领会与体验教师在创设显性情境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一些隐性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1.与文本直接对话,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阮恒为朋友可以献出一切的可贵精神,当读到阮恒竭力制止一切痛苦,不让医生停止为他抽血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直接对话的情境:

师:(对着全班同学,将全班学生看成“阮恒”,带着询问的语气)阮恒啊,你要是实在受不了了,就大声地哭出来吧;要是实在太痛苦了,就抽回你的小胳膊吧,可是,你宁可渐渐死去,也要竭力制止自己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呀?(音乐停止)

生1:因为小女孩是我的朋友啊,他我要救朋友的命啊!如果我哭出来了,被医生看到了,医生就不会给我继续抽血了,那小姑娘就没有救了!

生2:是啊,医生也说了,小姑娘的情况是迫在眉睫的,要是这时候停止抽血,就等于放弃了救朋友的命啊!

生3:别忘记了,我是孤儿,我已经没有亲人了,所以朋友在我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为了朋友,我是可以献上自己的生命的!

师:这种种的情感都凝聚在阮恒一句简短而深情的话语中。阮恒是怎么说的?

生读:她是我的朋友!

师:看来,阮恒怕失去生命,但更怕失去朋友,在他的心目中,朋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其实,要体会到一个孩子说这句话时的分量、情感是本文的难点,但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就让学生的心与阮恒的心紧紧相连,没有过多的“声、光、电”效应,但这样隐性的情境创设对于突破难点,研读文本是非常有作用的。

2.变“话”为“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惜时的文章,散文式的文章中有一些这样的语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多难的语言体会啊!教学中,老师用了这样的方式创设情境。

师:见过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么?想看看吗?来,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这浩翰的大海里……你看得到,听得到么?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那一滴水与浩瀚的大海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生:是啊,针尖上的一滴水,本来就小,这时混进汹涌的大海,那海浪声、那风声早就将她淹没,我们哪里看得到,听得到呢?

生:那么小,滴得那么快,我根本就没看见!

师: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在脑海里产生的这样的画面是任何课件都无法演示出来的啊!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变“话”为“画”的能力,这样不露痕迹的情境创设就是给语文课增添“语文味”啊!

3.让课件适时出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一篇很美的写景文章。每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会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美丽的山水风景,为文本学习创设情境,这样做绝对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课件用在不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在学文之前就搬出来演示了,除了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积极作用以外,就只有让影像代替了学生研读文本的激情,抑制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发展的负面作用了。而省特级教师董耀红老师的方法就不一样:她在开课伊始,给学生看了一点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说:“要想领略桂林山水真正的美,让我们畅游文章之中吧!”这时候课件的出现,就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接着在学文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之后,再请大家欣赏桂林山水的风景影像,这时候又请学生当解说员,根据不同画面的出现,背诵相应的文中的句子,为当堂背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由此看来,创设情境的目的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但依境生情、据境解文、借境会意、因境悟道,都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紧密相连,如果我们能够想深一点,将情境创设从浮于表面到物尽其用,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有语文味,语文学习会事半功倍。

三、变文本化为生活化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果教师不能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哪怕你有再慷慨的语言,再饱满的激情,可能学生都不会为之所动。这时,教师需要以文本情境为蓝本,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1.灵活运用生活

做语文老师一定要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我们要学会挖掘生活素材,运用生活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而服务。董耀红老师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一开课,就给大家吹奏了一首自己最拿手的口琴曲,学生们被老师的这一绝活深深吸引,这时候,老师趁势而言:“大家刚才的表情,让我想起了一个词,那就是——”老师还没有开口,学生就恍然大悟地说出来了,那就是“全神贯注”!老师的表现一下子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连接起来。再例如教学《海底世界》的时候,老师利用身边有纺织厂的优势找来纺纱的梭子让学生感受“梭子鱼”的具体形态;教学《凡卡》一课时,有老师特意在鞋匠那里借来楦头给大家看,感受楦头的硬度,并敲击桌子,感受楦头敲打的力度,从而加强感受凡卡遭老板用楦头毒打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2.巧妙链接生活

面对很多历史悠久的名家名篇,要让学生入情入境,有真切的体会,教师要寻找文本的连接点,将其与学生生活巧妙地链接。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有过这样一个片段:

师: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感到这么痛苦呢?

生:因为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回答显得语气平淡)

师:我们不妨联系一下自己,阮恒也只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他和我们一样,有多少快乐的时光值得回忆,有多少美好的梦想值得憧憬,而现在,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此时此刻,阮恒会想到些什么?

生1:他会想他还有很知识没有学习呢,不能就这样死了呀!

生2:是啊,他还要上大学呢!

生3:我联系上文,知道阮恒是个孤儿,也许现在他的爸爸妈妈正在四处找他,如果有一天他的爸爸妈妈真的找来了,可是他却已经死了,那是多么悲惨啊!

师:是啊,这怎能不让他感到害怕、感到痛苦呢!(学生表情凝重)

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学生一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虽然也谈到了阮恒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但是语气平淡,没有体会出这个“死”字的分量,后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情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甚至社会生活展开对话,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伯牙三变知音
伯牙鼓琴
知音
知 音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高山流水
山水知音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