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教学设计研究为载体优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
2012-04-02陆燕勤许立巍魏彩春
陆燕勤,许立巍,魏彩春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展示“知识与技能”、享受“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阵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在专业的导向和应用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有效的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知识植入学生的脑海,使之应用自如,破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意义的建构,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中的课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先导、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四要素,建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例教学设计,共同促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 课例教学设计的研究
课例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化、顺应和平衡,本文从以下四大要素进行分析研究。
1.教学先导,以师为源
以师为源,即教师是课例教学设计的源泉,教师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课例教学设计的效果。通过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转化,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于教师各自的文化素养、生活性情、知识体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一位教师都富有自己个性的思想。这就造就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同的教学授课形式以及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整个课例教学设计中处于先导的地位,更新教育理念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考虑本科生的起点、差异性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激情创设教学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工策略和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心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多是为教而教,以完成任务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既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接受,也磨灭教师的个性,使教学陷入枯燥、无趣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涯,要学会研究课程,构建个体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
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轻松的情景,确保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教学中的问题,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课例,转变教学行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过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改革没有促进作用。而课例教学设计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剖析、切磋、协调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在课例教学设计研究中,以师为源,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协助每一位教师探索和建构教学最佳平台。通过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促使教师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融入课例教学设计中,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转变。
2.教学主体,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即教学主体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师为本转化为新教学模式下的以生为本。学生不再是教学中的配角,而是主角,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不容忽视的。就像一部电影或戏剧,将一种情感、思考和细腻绵长的内质贯穿其中,并不断传递出直抵心弦、温暖人心的力量,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这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教师在课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代替和垄断者,要有策略、有技巧、有艺术地推动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设触动学生心弦、温暖人心的情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协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
以生为本,引导和帮助学生创设适合自身全面发展的最佳动态空间。分析已具有一定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本科生,从对“知识”了解、理解、应用的层层递进,对“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的潜移默化,对情感与价值经历、反映、领悟的不断升华,进行课例教学设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3.教学内容,以知为创
以知为创,即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已不再是教学的全过程,而是对知识的创新性思维选材。如何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解读教材的关键决定了课例教学设计的结构、组织和方法。教材不是“圣经”,应该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与整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本科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学的主体是以生为本,往往会造成学生可以理解的通篇大论,而学生难以领悟的却轻描淡写,刚刚燃起的激情瞬间消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学习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资源,吸取专业科学前沿最新成果,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技术知识。教材内容注重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课程内容融于社会和生活实践,拓展其延续性。课例教学设计中,可充分相信和利用学生自学能力,学生有自我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课标,建议和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补充课程内容,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潜意识中扩大了教学的知识面。
4.教学效果,以的为新
以的为新,即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效果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与考核成绩优良,而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不再是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是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通过课例教学设计,设定一系列的递进关系,使教学目标从理性实现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实现到理性认识,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认知与体验相结合,达到课程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二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例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课例教学设计中,如何将这四大要素充分展示在设计中。情境创设是课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协作与会话是课例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意义建构是课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本文从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交流平台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组成一节为课例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以师为源、以生为本、以知为创、以的为新的教学设计理念。
课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改研究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广西区级精品课程,课题组成员对该课程的研究分析,目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多媒体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采用随机进入法进行课例教学设计。该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建筑排水系统中卫生器具的要求、类型及其设计等有关排水系统组成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应占课时的2/3,教师的讲授只占1/3。因此在课例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重视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和强化练习设计等环节,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即为确定主题。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应用有关的知识内容,如:卫生器具的类型与冲洗方式、排水管材的种类、清通设备以及通气形式等。
2.情境创设
可直接借助斯维尔建筑设备设计软件,导入实际使用的住宅楼建筑图。模拟住宅楼卫生间及厨房的卫生器具选择及设计,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对卫生器具进行布置,并利用软件生成三维视图,有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
3.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设计是在确定学习主题的前提下,通过书籍、网络和多媒体等工具,获取与本主题有关的、有利的信息资源,可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创设的情境中。必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了解卫生器具产品类型、主要品牌及其优劣,就像为自己挑选衣服一样,去读懂她。这样既能与时俱进,同时又能提高设计或应用的效率。
4.自主学习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是随机进入法进行课例教学设计,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要完全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确定自主学习的内容,选择自主学习的方法。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由于在情境创设中是对某一住宅楼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与验证,为使设计或对该系统的组成掌握透彻,需要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协商。
6.学习效果评价
可通过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完善小组对课程主题的掌握程度;通过小组间的交互评价,引入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审图程序,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逐渐融入现实社会。
7.交流平台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学生可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模拟设计成果。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最终达到完美的意义建构。通过博客平台设计,延展了课堂教学情境下一对多交互方式,更加新颖、民主,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设计,通过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住宅楼卫生间卫生器具布置、管道设置等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例教学设计从知识层面到人的情感世界,从人的生活经验到人的理论技能,从静态的课程演示到动态的知识构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 优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
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例教学进行研究和设计,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有机结合。通过对某一建筑内给水排水工程布置、设计的情境创设,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在模拟设计的同时直接生成三维视图。通过对学生感性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博客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自由发言、建构独立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拓展。
[1]章水云.创意:课例设计的灵魂[J].数学通报,2010,49(5):25-27.
[2]尹 刚.公共基础课程课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建议[J].江苏教育,2011,7(8):31-33.
[3]楼 平.基于课例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7):81-83.
[4]孙育红.走出困境焕发生机——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学模式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