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匆匆》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2-04-02何先成执教

成才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朱自清自然段板书

■何先成(执教)

刘东平(评析)

《匆匆》教学实录与评析

■何先成(执教)

刘东平(评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与时间有关的。(老师板书课题:匆匆)

生(齐读课题):匆匆。

师: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朱自清。

师:他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大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匆匆》,走进朱自清。

生(再次齐读课题):匆匆。

【点评】教师开课,直奔课题,学生两次齐读课题,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匆匆”,在两次齐读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时间匆匆的特点。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走进课文《匆匆》,走进朱自清”,实际暗示学生: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标——“走进朱自清”;2.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唯有“走进课文”,才能“走进朱自清”。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一边读一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师板书:头涔涔泪潸潸)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两个词怎么读,现在有哪位小老师能教一教。(指名读)

师:读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师: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学生沉默)大家看,“涔”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头涔涔”也就是头上有——

生:汗水。

师:“头涔涔”就是头上有汗水。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来猜想。“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里有水,就是流泪了的意思。

师: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流泪的样子——

生:潸然泪下。

【点评】关注学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中感到困难的两个词语。在理解“头涔涔”一词时,抓住词语的偏旁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然后举一反三,顺势体会“泪潸潸”的意思。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老师关注学生问题、重视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理念,还彰显了老师关爱学生、凸现本色语文的课堂精彩。

师:带着这种理解再读。(生齐读两个词语)读准了字音,弄懂了词义,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1:朱自清先生想告诉我们时间流逝得非常快,我们要把握住时间。

生2: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生3: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板书:一去不复返快)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了这么多的收获,真会读书。这是你们初读课文的体会,其实也是朱自清先生他对时间的感受。

【点评】在弄懂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明晰。“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时间流逝得非常快”,既是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是朱自清对时间独特感受的基调。为学生后面开展深入研读活动指明了方向。

三、品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感悟情感,学习表达方法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疑惑)

师:咱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师让学生按自己的节奏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悟)

生1:我从“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知道,他很疑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

师:好的,他是通过自问的方式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的。

生2:朱自清列举了“燕子、杨柳以及桃花”,用他们反衬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师:他读出了作者一种写作方法——对比法,以此来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真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一起读……谁来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师生接读)

【点评】当我们读《匆匆》时,更多的是以我们成人的视角去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美,以我们成人的阅读经验去感悟朱自清先生内心的复杂情感,但是,我们的感悟始终不能视之为学生的感同身受。何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感悟文本的思维过程,站在学生的解读视角,用学生平时习惯的阅读经验,用学生最喜爱的阅读方法读名著,得到的效果最好,获得的情感最真!

师:是啊,今年,我们没有听到燕子的呢喃、没有看到杨柳的依依、没有观赏桃花的朵朵,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来年。可是时间呢?还能再回来吗?

生:不能。

师:想到这些,朱自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一读这些问句,你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怎样的情感?(生自由品文)谁来说说自己感受到朱自清怎样的情感?

生1:我感受到朱自清的惋惜之情。

生2:我感受到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

生3:我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时间流逝的眷恋之情。

生4:我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以前荒废时间的悔恨之情。

师:惋惜、眷念、悔恨……种种情感萦绕在他心头,又化作这一个个问号。他惋惜、疑惑(板书)。谁能带着这些感情来读读这些问句?(指名读)惋惜的,疑惑的。哪位同学评价一下他哪里读得好?哪里值得我们借鉴?

生1:他读出了对时间的惋惜。

生2:他在有些地方加重了语气,比如两个“又”字,这样强调了他的不解和惋惜。

生3:他还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疑问的语气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很会听。谁再来读一读,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点评】如何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出感情,把自己读进作者的心里去?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有效的评价活动,读得好的地方即是其他学生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样的评价既保护了第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同时又是对其他学生朗读的有效指导。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朱自清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用不断的追问,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日子去了,不再复返,它们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藏在何方?朱自清先生在心里默默地算着。(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呢?

生:朱自清明白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他手中溜去。我体会到时间过得飞快,溜走了,像针尖上一滴水一样。(师板书:溜)

师:什么叫“溜”?

生1:趁他不注意的时候逃跑了,偷偷地走了。

生2:无声无息地滑过。

【点评】抓住一个“溜”,引导学生体会出时间过去时的特征:“快”与“悄无声息”。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溜”是一个表现事物情态的词,它能让我们主动、自然地联想到许多行动轻巧、机灵、敏捷的具体事物,这正是朱自清先生独特的表达效果,也是他对时间独特的感受所在。

师:从这里,我们知道他算出了时间溜得很快。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溜走了很多,有八千多日。

师:八千多日子,看起来好像很长很久了,但如果把它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却仅仅只像——

生: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想象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

生:渺小、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师:八千多日好像很长很长,但是在时间的流里却是——

生:八千多日对我们很长,但是对朱自清来说却只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很短暂。(师板书:短暂)

师:在默默里算着,这是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觉察、感悟、思考。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朱自清的心情,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

生1:愁,他觉得手里的时间不多了。

生2:叹息

生3:失望

生4:不知道怎么办,他感到十分迷茫。

师:同学们,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配乐朗读)

【点评】从“算”一词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先生对时间觉察、感悟、思考后的复杂内心,表现了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学生“算”出来的丰富多元的成果体现出了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学生能主动寻找到“算”这个词,并能算出“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中包含的“长与短”、“多与少”,就更能体现出教学的高效了。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八千多日的匆匆溜去,我们读出了朱自清他对时间的独特感受。而这八千多日又是如何匆匆而去的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时间是怎样匆匆而去的?画出有关的语句。(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作批注)

师:来,同学们,把你画出的语句先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再一起来交流。

生1:我从“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他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这部分内容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时间总是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生2: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时间都不会为我们停止。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争取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为时间的流里染上颜色。

生3: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间都会流逝,我们要珍惜时光,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点评】通过深入的研读,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溜去是无法遮挽的,面对这无可奈何的现实,我们能“留”下一些什么?又能“留”住一点什么呢?“为时间的流里染上颜色”,“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学生走进《匆匆》,走进朱自清之后的内心独白,也是学习了文本独特表达手法后,学生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

师:同学们,洗手,吃饭,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做的事,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感受到时间在过去吗?

生:没有。

师:时间就是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中过去,在我们毫无察觉中,不知不觉中溜去。(师板书:不知不觉)

师:这部分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时时处处在不知不觉中溜去的。

师:同学们刚才谈得好极了,我们再来看看时间还会怎样的匆匆呢?谁有不同的体会,来给大家说说?

生1:我从“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部分知道,日子在我茫茫不知所措时过去的。

生2:日子是轻轻悄悄地过去的。

生3:我还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部分内容里感受到了时间匆匆而去。

师:同学们,你见过时间吗?摸过时间吗?读着这句话时,你看到了时间的身影吗?

生:看到了。

师:你看到了时间在干什么?

生:时间在从我们身边偷偷地溜走。像风,像鱼儿一样溜走了。

生:时间在慢慢流逝。我从“跨过”一词感受到了。

师:时间像什么一样跨过?

生:就像刘翔一样跨过去了。

师:时间像刘翔一样“跨过”,后面的“飞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

生:他像刘翔一样跨过,像乔丹一样飞过。

生:这里让我想到了:人的一生十分短暂,眼睛一闭,再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再没睁,一辈子过去了。

生:我还从最后一句话“闪过了”,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像闪电侠一样一闪而过。

师:这就是朱自清的神奇啊!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把它拟人化了,赋予了时间以生命、以形象,让人可知可感。这也是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感受。

师:日子原来就是这样的匆匆,看似无身,却是有形。

【点评】由于老师营造了学生乐于交流的课堂,由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集中展示了学生的智慧与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发散的思维,增添了课堂的精彩与活力。学生完全读出了朱自清先生的心声,读出了时间的形态,读出了朱自清先生独特的表达艺术。时间像刘翔跨栏一样跨过,时间像NBA球星乔丹飞身上篮一样轻盈流逝,时间像闪电侠一样一闪即逝,甚至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学生丰富可爱的想象正体现了名著的经典与魅力。

师:聪明的你,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会怎样的匆匆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写法,也抓住你生活中的小事,也赋予时间以生命,把无形变有形,让我们感觉一下时间是怎样从你们身边溜走的。

生:上课时,日子从我专注的眼神里过去;写作业时,日子便从我的笔尖涌出,从纸上飞过了。

生:在玩闹的时候,时间从欢乐的叫喊声中奔去,在散步的时候,时间从思绪中离去。

生:谈天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过去,看书时,时间从凝然的双眸中过去。

师:说得多好啊,多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虽然日子匆匆溜过,但你不必头涔涔泪潸潸,因为你在做着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点评】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模仿朱自清先生的表达方法,拓展补充时间流逝的形态,既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时间溜走的“悄然”与“匆匆”,又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比珍贵,同时又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学语习文,既是能力的融合,更是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师:喜欢这一段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师生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一句,生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师读第一句,生接:洗手的时候……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师读第一句,生接:天黑时……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伴着这悠扬的音乐,你还想读哪一句?

(指名学生读自己想读的句子)

【点评】采取师生合作、一问一答的诵读形式,既是对“时光怎样的匆匆”的回答,又巧妙地揭示了本段的构段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缕析段落层次。

四、师总结,升华情感

师:转眼间,40分钟已悄然流去。我们的时间总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匆匆溜去,一去不复返,我们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们可以留住什么呢,又能留下些什么呢?朱自清先生在深深地思考,我们也要深刻地思考!

【总评】

总体来看,何先成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设计巧妙。围绕文中的“溜”和“留”两个词展开教学,扣住“溜”,引导学生品读朱自清先生眼中时间的特点,追问“留”,与学生一起感悟朱自清先生内心对时间匆匆逝去的独特感受。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教学脉络简洁明了。

第二,教风朴实。课堂上老师没有华丽的渲染,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炫彩的课件,老师只用一支粉笔,平等的对话,真诚的鼓励,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殿堂。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宛如一幅素描,虽是单色,却层次分明,意境悠然,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教学佳境一次次在平实与自然中精彩生成。

第三,指导得力。无论是词语的理解,文本的朗读,还是重点句段的感悟,老师特别关注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点拨。并充分运用来自学生的巧妙学习方法去指导其他学生学习。如老师问一位学生:“我想问你一下,‘再来,再开’这些词你都强调了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读?”实际上是把这位学生理解朗读的读书方法推广给更多的学生。再如学生感悟“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这一部分的时候,一位学生得到老师循循善诱的鼓舞,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再没睁,一辈子过去了”。放胆表述了自己对时间、对文本的感悟。

(作者单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小)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朱自清自然段板书
清芬正气朱自清
秋天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美丽的秋天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