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研究*

2012-04-02黄立峰刘建湘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相关者共生利益

黄立峰 刘建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校企合作发展平台缺失、中西部地区由于受企业规模与数量、企业效益、企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不强烈、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合作表面化。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本课题运用共生理论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

二、共生机制解读

“共生”(Symbiosis)是一个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的生物在竞争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后经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共生理论在承认种间竞争关系的同时,也强调物种间共栖互生的可能。这为生物协同进化、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他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1]。

到目前为止,共生思想已应用到社会各个层面,并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涵义。就校企合作而言,共生理论对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系统等的分析为校企共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从本质上讲,校企合作共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构造、调整、优化共生单元(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构建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的过程,是在承认各利益相关者平等、权力和责任的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制度协调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和各自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双赢”或“多赢”局面。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共生结构特征分析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问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把握校企合作共生系统的本质。本文主要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四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共生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一)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校企合作相关主体之间肯定存在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金融资本等方面的交换,他们在相互交易、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相互信任中形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各个利益主体均可凭借其社会关系获取对自己行动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可将校企合作各个利益相关者看作共生单元,由这些共生单元构成校企合作共生体。一般来说,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高职院校、企业、受教育者、当地政府[2]。这四者构成了校企合作共生体的主要共生单元。

(二)共生环境

共生理论认为,所谓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对于任一共生体来说,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的、中性的和反向的。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同结合状态对于共生体的进化、发展有着不同的推动和抑制作用。

从上述共生理论关于共生环境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校企合作的共生环境是指除校企合作相关者以外的一切影响校企合作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企业的社会责任、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校企利益的结合点等。校企合作共生体与其所在的共建环境应该是双向激励的。

(三)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多种多样,共生程度千差万别。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讲,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共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的性质变化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共生系统存在多种状态(模式),但对称互惠共生是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会以某种共生行为模式呈现出来,并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共生组织模式,为共生单元之间寻求优化协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支撑。

(四)共生界面

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共生关系中,共生界面既可以是有形界面。也可以是无形界面;既有单介质界面,也有多介质界面;既有单一界面,也有多重界面。对一种确定的共生关系而言,共生界面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对共生界面的分析有利于认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校企合作共生系统中。共生界面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所提供的高素质的人才、技术创新及先进文化的行为、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和在企业就业的行为、企业在当地的生产经营、提供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行为、当地政府制定校企合作政策及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监督、引导、协调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等。

四、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生态位的界定

校企合作共生发展的实施最终取决于能否找到有效的共生机制。选取恰当的共生模式,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对校企合作生态位的准确界定。生态位界定的实质就是考察共生单元是否具有互补性,彼此之间是否融合,在共生协作的前提下.寻求校企合作各自的发展空间以便提升整体的水平和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校企合作生态位的界定是实现校企合作共生发展的关键和前提。通过分析明确校企合作的生态位。在此基础上,选择共生模式,构建共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和“多赢”局面。

在高职院校及当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此外,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充分吸纳企业的参与,使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发展方向制定当中来,使企业在校企合作发展中享有均等的机会和权益。唯有如此,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因此,在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构建政府引导、企业、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参与、多方协作的共生发展方式。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模式选择

所有共生行为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模式,利益在共生单元之间的分配是均衡的,能够实现多赢,是校企合作共生单元最理想行为模式。生态旅游共生单元“对称互惠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校企合作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

“一体化共生”是校企合作共生单元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所谓“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校企合作共生单元“一体化共生”就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为了能够在校企合作系统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通过各自的需求、利益或社会职能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实施资源整合、校企共管共治、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共建、利益分享等。

(三)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参与合作中自身往往面临着两难选择。当地高职院校面临着人才培训和学生就业的双重任务。企业既要获取经济利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当地政府则既要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又要考虑高职院校发展。高职学生同样面临所学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压力。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果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都想实现个人最优,那么将产生“偏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只有他们之间通过博弈、交易、利益让渡和伙伴合作,实现集体最优(即“共生”),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同时实现,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校企合作共生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人手,即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校企合作一体化机制、情感促进机制。

(1)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在校企合作共生系统中,共享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基本关系,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其进行合作的原动力,共同收益来源于其互补性资源的共享。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在校企合作中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企业是欢迎的。没有利益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会有长期的合作。“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职院校要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与企业合作时,要了解企业想什么,需要什么,学校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把企业发展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与企业合作时,要帮助企业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实施营销策略等等[3]。因此,共享机制的目的是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利益共享使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都能从合作中获益,实现互惠共赢。

(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是指在共享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签订共生契约或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分工、分配、调动和共同建设等方式来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合作的顺利进行。共生契约是共生单元为防止合作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签订的具有限制性、排他性、约束力的协议,要求共生单元按照共生契约来明确各方面的责、权、利,正确处理利益与风险的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任关系。这是共生公正、合理的保障。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共生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在保持共生理念的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不断修改契约,解决共生合作中的问题。

依靠政府及行业组织实现协调机制的有效供给与创新,是校企合作相关主体达成互惠共生的重要保障。协调机制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即: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多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

(3)建立校企一体化机制

“一体化”是校企合作发展共生机制中的高级形式。可以通过“合作共生”的形式存在,其必要条件是组织关系的一体化和行为方式的互惠性。以一体化形式优化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结构,最终形成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部地区由于先天条件不足,企业需求不旺,可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牵线搭桥,为校企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从自己长远的经济利益和人才需求动机出发,学校从自己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资金、设备需求的动力出发,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校企一体化既是一种相对稳定又是一种动态、螺旋体递进式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在不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合作意向和动力,从而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不断优化、更新、发展。

(4)情感促进机制

高职院校领导、中层干部和一线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并维护与合作企业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技术人员的良好人脉关系,促进校企全方位、深层次合作[4]。

五、结论

共生理论为中部地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构建、调整、优化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来建立一个互惠、稳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有效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生参与、多方协作的共生发展方式,选择“对称性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校企一体化机制、情感促进机制的校企合作发展共生机制,实现集体最优,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1]表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7.

[2]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 [J].教育探索,2008,(8).

[4]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共生利益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