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运用
2012-04-02文莉
文 莉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四川成都611130)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古语,却也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合并中西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发展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理论结晶。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带领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在革命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运用实事求是分析了中国国情,创立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中国社会实际的核心内容是指中国的基本国情,它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1949年之前的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因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1]P663。
分析中国国情,首先要做阶级力量的分析。从1925年冬到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撰写《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在这些文章中,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在革命中的表现和作用;着重从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它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充分肯定了农民特别是贫农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透彻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指出他们在革命中具有矛盾的态度,要防止他们扰乱我们的阵线。由于陈独秀的错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问题更为突出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群众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为了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发言中,从国共关系、农民问题、军事问题和党的组织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他特别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P24。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它表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已使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共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和中共八七会议之后,一批杰出的共产党人纷纷换下皮鞋,穿上草鞋,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和山区,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一时群雄并起,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陆续创建了海陆丰、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他不仅在实践上最早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创造出了开辟、坚持并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系统的论述。1928年10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形成了以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领导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再到赣西南《土地法》,逐步形成以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路线以及土地分配方法与原则。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到1929年12月下旬的古田会议,毛泽东不断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此外,毛泽东还在实践中,解决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弱小红军战胜强大敌人的战略战术原则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由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以国情为依据、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运用实事求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军事路线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从党成立到19 34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找到了正确的军事路线。遵义会议总结了反“围剿”失败的教训,从此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它的伟大历史转折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实事求是地纠正了王明为代表的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它解决了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这两个当务之急的问题,牵住了转变时局的牛鼻子。
在以后的革命中毛泽东继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军事路线。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从两个基本观点出发不断地得到了运用:第一,我们的军队不是也不能是其他样式的军队,它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服务于人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第二,我们的战争不是也不能是其他样式的战争,它必须在承认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敌之劣点与我之优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胜利和发展。从第一个观点出发,红军(抗日战争中是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也就是为着全国人民的各方面利益而奋斗,反对一切与此相反的军阀主义倾向。因此,红军必须反对军事不服从于政治或以军事来指挥政治的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红军必须同时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现在是生产)的三位一体的任务。红军在军政关系和军民关系上,必须要求严格地尊重人民的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巩固它们的威信,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军队的内部,必须建立正确的官兵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民主生活和有威权的以自觉为基础的军事纪律;在对敌军的工作上,必须具有瓦解敌军和争取俘虏的正确政策。从第二个观点出发,红军必须承认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承认只有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人民战争,才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敌人。这便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的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
三、运用实事求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体现在党的纲领方面。从建党那天起,共产党人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实现共产主义”成为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最高纲领。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宣布:要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在实际斗争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革命,就需要认清形势,认清矛盾,认清我们的革命是区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并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二大”不仅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且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我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明确、完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由于认识上的不成熟,党的二大之后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党对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关系的认识历经反复,出现了两次大的失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以王明为代表的超越阶段论,均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党的最高纲领不是建立在空想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高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每一个最低目标不断实现的基础之上。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实现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也是为了将来实现最高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1945年,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大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成功地解决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辨证关系,对于抗日战争和人民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恢复和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分析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沿着这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迎来了光明的未来。
四、运用实事求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组织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中,组织路线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加强军队中党组织的建设。这就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为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写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总结了井冈山和红四军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一党建的基本原则,指出党内应纠正的错误思想,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剖析了党内大量存在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危害。还指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思想教育。用教育的方法、用批评的方法、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无产阶级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1942年,毛泽东根据时局的变化,又创造了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这一从思想上建党的好形式,又一次把“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引向深入,并将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组织路线中一个重要点就是干部的选拔任用。毛泽东认为,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在这里,他第一次把德才兼备这一用人标准同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敢于把那些一味追求个人权力、专横跋扈、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玩忽职守的人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同时,他也善于吸收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到中央的领导岗位。在1943年3月的中央机构调整中,刘少奇、任弼时新任书记就是典型的例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一直在为形成一个德才兼备的领袖组成的领导集团而努力。这种努力在党的七大时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党的七大后产生的中央书记处,除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外,还包括了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朱德和当时负责统战工作才华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这是一群具有政治远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具有领导政治、军事、经济、党务、统战、外交等各方面工作的才能,是一个结构十分合理的人才群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领袖集团,有了一支按德才兼备的标准所培养起来的宏大的队伍,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从抗日战争的胜利走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一个伟大的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不能不带来许多旧军队的影响。所以在干部工作上反对宗派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所以毛泽东在选拔干部上一直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斗争中,鉴于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中主要成分是秋收起义部队与当地农民以及被俘官兵,希望中央多派外地工人成分和党员以及军事干部来参加红军,壮大革命队伍。这对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将党支部建设在连上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王明路线占统治地位后,一步步地推行“左”的路线,排挤打击反对他们的同志,使组织路线与干部工作严重脱离了正确轨道。遵义会议后,在一、四方面军会合时又发生张国焘向党中央闹独立性、直至分裂中央的严重问题。鉴于这两次沉痛的教训,1937年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与王明路线的分歧,包括:“反对不正派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孤立政策,承认采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3】P192。接着又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中进一步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如果领导者是一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4】P277。1938年为清算张国焘的错误,他又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过去张国焘的干部政策与此相反,实行‘任人唯亲’,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结果叛党而去,这是一个大教训。抗战爆发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打击敌人,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人民军队也因此不断壮大。这时在干部工作上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大批热血青年投奔解放区后,怎样加强与工农干部的团结合作;大批老干部被陆续派往全国新的根据地,又怎样加强同本地干部的团结协作;还有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要与非党爱国人士一起工作,怎样才能加强同他们的团结;各个根据地在当时条件下,处于相对独立的分隔状态,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一个山头,怎样才能做到“承认山头,消灭山头”;如此等等,党的“五湖四海”思想正是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中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山头主义就是宗派主义,关于反对山头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在这一系列党的原则中,反对宗派主义,也就是反对派性,增强党性,是很重要的一条。延安整风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把全党团结起来。没有那次整风,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是不可能的。抗战胜利后,“五湖四海”思想得到更大的发展,被广大干部所自觉运用。最有代表性的是各解放区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向东北输送大批部队和干部,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东北根据地,它的内部团结和胜利发展,正是“五湖四海”思想发挥作用的最好证明。正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坚持了这个正确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胜利。
五、运用实事求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是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对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著作在实质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虽然这时毛泽东还没有把党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作出言简意赅的概括,还没有作出十分规范的表述,但是这条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是已经提出和奠定了;二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三是第一次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四是毛泽东这篇文章明确地、深刻地表述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想原则。1961年,毛泽东在广州中央会议上说,他1930年提出“反对本本主义”,这里面包含一个破除迷信的问题。这里已经能够看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雏形。
1935年毛泽东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对那种认为“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5】P154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这是反对本本主义的继续。在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深刻揭露了党内错误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的思想根源,将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升华为哲学理论,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6】P522。
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命题。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反复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观点,在深刻批判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这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概括。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到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7】P801。这段话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集中概括,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丰富的哲学内涵。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最后,为了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团结起来,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并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行动的准则,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六、结语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实事求是是坚持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不仅得到中国革命实践上的成功,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第一次飞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还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与时俱进,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4][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