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评补

2012-04-02杨春雨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太史公对子夫子

杨 雄 杨春雨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评补

杨 雄 杨春雨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有子路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有孔子对子路的认识和评价等,但过于简略。《论语》等典籍中有许多子路的相关材料,可以对照、补充《仲尼弟子列传·季路》,以丰富我们对孔子著名弟子子路的了解。

仲尼弟子列传;子路;论语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传述孔子弟子七十七人。子路(季路)是孔子称赞长于政事弟子二人中的第二人:“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政事:冉有、季路……’”(《论语•先进》)《史记》是通史,从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太史公惜墨如金,传述季路亦较简略。然而,《论语》中的相关材料是较多的。兹以《论语》为主,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补充并简评之,以增加我们对孔子这一著名弟子的了解。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子路的传记文字虽较多,为免翻检,兹具引于下: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司马迁传子路虽然文字较多,但《论语》等典籍中还有不少有关子路的资料,兹为评补于下。其中,一些资料被司马迁采入《孔子世家》者,评论时加以注明。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孔子家语》之说,与《论语》《史记》略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论语·子路》以下仅注篇名)

《论语》此章,被太史公原文采用。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论语》此章,被太史公采用,个别文字略异。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

《论语》此章,被太史公原文采用。子路好勇,勇于行事,故唯恐又闻而不及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论语》此章,被太史公摘要采用。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此章后半被太史公采用,突出了子路的好勇和夫子的批评,而前半则是对子路勇力可靠的肯定。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

《论语》此章是对子路优秀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其性格的描写,太史公摘要入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

此章是夫子对子路较为概括全面的评价:子路已经不错了,虽然还不到家。太史公摘要传之。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

孔子认为仁是很高的境界。他虽然对子路的特长给以充分的肯定,但对于仁否则实事求是的答以“不知”。仁是要在实际中表现出来的,不能看口头。至于孟武伯易为季康子,太史公当有所据。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长沮桀溺是隐士,他们不赞成孔子的道路,孔子也不赞成他们的避世。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荷蓧丈人也是隐士,他并批评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人认为这是荷蓧丈人说自己,那就是自嘲,但与事实未合。有人认为是说子路,其实,说子路也就是说孔子。荷蓧丈人批评了子路,子路返回后,又批评了荷蓧丈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孔子的遭遇,是很有兴味的,司马迁采之入《孔子世家》,略去后段“子路曰:不仕无义……”等。为避免重复,司马迁在此仅记其名。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

夫子对弟子是了解的,子路有相当的才能,让他办事可以胜任。但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失望,当然,让他杀父杀君,他也不会干。司马迁摘之入传。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子路派子羔为费宰,孔子说那是害子羔。从子路的话看来,子羔可能读书还不多。但从孔子的回答看子羔可能是一个嘴巴说得好听的佞者。从司马迁记载卫乱中子羔的表现来说,子羔确实不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此段可以补充对子羔其人的了解。

闵子伺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

夫子对子路口无遮拦的玩笑,不幸却一语成箴。司马迁摘之入传。

《论语》中还有不少与子路相关的材料,未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可补司马迁所略。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识如海,人不可能尽知。孔子教育子路的是诚实态度。道理易懂,实行极难。人生多少笑话是反其道而行的结果,甚者会使人身败名裂。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此章是孔子对子路等从政特长的评价,说子路处事果敢决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夫子要两个弟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一切愿与朋友共享,这谈的是与同人的关系。颜回则谈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并且只是回答老师的提问。子路讲了自己的志向后,又忍不住问老师的志向,夫子则志在民人。子路的性格跃然纸上。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南子既有权势,又有美色与不良声名。孔子去见南子,子路把自己的不满形之于色,引得夫子连连发誓。子路的直率,对夫子的坦诚,孔子对子路意见的在乎,短短数语,淋漓以尽。此条太史公入《孔子世家》,并增加了许多材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孔子对弟子颜回称赞有加,引为同道,引起了子路的疑问与不平:您若用兵,谁带?这也是子路多勇少谋的表现。夫子乘机点拨了他:要临事而惧,要好谋而成,而不是相反。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路也有不随便说话的时候,却把它告诉了夫子。夫子对子路的话,是自我表白,也不乏言传身教之意。此条太史公入《孔子世家》,个别字不同。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

孔子病重,子路很着急,请求祈祷。当孔子明白子路所说的祈祷没有别的含义时说早就祈祷过了。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孔子病重,子路派人作臣(料理诸侯后事者)。后来孔子的病好了,知道了子路的作为后,批评了子路。认为自己不死在路上,死在学生之手也是不错的。为什么要死在不该有而有的伪臣之手。子路是一片好心,夫子是不愿意虚张其事。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

这是子路经常随孔子出游的一则记载,颇具文学意蕴。加上可能的文字夺误,虽然解释歧异,但可看出师生关系的融洽。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这是孔子对鬼神、死亡的基本态度,但也有一点是针对子路的性格“兼人”而言:在另一个时候孔子也说过“祭神如神在”(《八佾》)。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这是夫子对几个弟子秉性的了解,子路的鲁莽是突出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夫子深知子路过人的勇为,故言谈之间,予以约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

此章中子路的争先恐后、勇于表现、自负等,描述得很生动。孔子师生之间关系的宽松,也是子路说话随便的原因。其三,为国以礼是孔子从来的主张,而子路却忽视了。夫子笑了他,他浑然不解。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子路不但不赞同夫子正名的治卫之策,而且称之为迂腐。孔子先批评了子路的粗野,后讲了正名的切切实实的道理。不过,子路恐怕理解不了。为政正名实际上是取信于天下,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大事。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太史公采之入《孔子世家》。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

孔子对子路问士的回答,也有因材施教的意味:能互相批评,又能兄弟般和睦相处。不然,士的内容应当有许多,何以仅言及士的相处关系呢?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夫子举了数人之例,其有两点:一要有过人之处,一要明礼乐。这是很高的要求。退一步,也要做到不见利忘义,不临阵脱逃,再艰难也不放弃做人的底线,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路认为: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死于桓公,同是老师的召忽自杀,而管仲却不但不死,反而辅佐桓公;管仲不算仁吧?孔子举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不靠战争,说那是管仲的大仁!同样的问题子贡也问过,孔子的回答语言不全同,道理相同。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

孔子认为对待人君,不能欺骗,却可以据理触犯。这是君子之道,而小人则与此相反。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公伯寮对季孙诽谤子路,这也是针对孔子的。鲁大夫子服景伯将这事告诉了孔子,说孔子没有看清公伯寮的嘴脸,并说自己可以致公伯寮于死地。孔子没有附和子服景伯的报复办法,认为大道之兴废,事关乎命,小小一个公伯寮是改变不了命运的。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看来,当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有名的,连门管都知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处世态度,与随波逐流相反;如果理想是正义的,则是一种高尚。做不到,死而后已,自有后来者。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君子是孔子称道的一种人格,可分不同层次。提高自己的修养,严肃认真对待一切,是君子;修养自己,使一些人安乐,是君子;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安乐,更是君子。使天下百姓安乐的君子,即使尧舜,也难以完全做到吧。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孔子想在卫国有所作为。卫灵公向孔子问战阵攻伐之事,孔子回答只学过礼仪,没学过军事。话不投机,走为上。此条入《孔子世家》。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此段被太史公采入《孔子世家》。在“莫能兴”“子路愠见”之间加了一句:“孔子讲诵弦歌不衰”,正是这惹得子路生气。孔子点拨子路:不能由于饥饿而丧失气度和尊严,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

孔子对德非常重视,对子路再次慨叹,也以惊醒子路对德的重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

此段已见笔者前《冉求评补》。事关冉求子路二人,二人的态度等也是相同的,但说话的、被批评的、辩解的主要是冉求,可见子路与冉求比,是比较不善于言辞文学的。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公山弗扰据费独立,招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对孔子说,没有地方去,也轮不到去公山那里。孔子辩解说,召我,肯定有想法。如果用我,我会使文武之道复兴吧。此条说明子路的直率、孔子的希冀,以及子路与孔子的亲密无间。说是说,孔子终于没有去公山弗扰处。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子路说不去亲身作恶者那里,孔子说,真正坚固的东西磨不薄,真白的东西染不黑。我难道是挂着中看不中吃的匏瓜吗?孔子的有所不为和想有作为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司马迁采之入《孔子世家》。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一次重要的指导,中心是强调要好学。仁、知、信、直、勇、刚是六种好品德,但若不好学,仁德就会被愚弄,智慧就会聪明过头,诚信会成祸害,直率会成伤害,勇敢会成祸乱,刚直会成狂妄。好学是何等重要,虽然,这似乎是针对子路的性格特点的,但无疑具有普遍意义。

[1]司马迁.史记[DB/OL].中国古籍全录.guji.artx.cn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孔子家语[M].国学网.chinaguoxue.net.2009.

[5]王德成.孔子研究第一书[DB/OL].光明网.www.gmw.cn/content/2008-02/29/content_735636.htm

(责任编辑:郑宗荣)

Abstract:Chronology·Biographies of Disciples of Confucian·Jiluhas kept down the information about Zilu’s name, age and Confucian’s understanding of and comment on Zilu, but it is too brief.The Analectsand some other classics have more such information. A contrast of the two works can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famous disciple of Confucian.

Keywords:Biographies of Disciples of Confucian; Zilu;The Analects

A Further Comment on Chronology·Biographies of Disciples of Confucian ·Jilu

YANG Xiong YANG Chunyu

I206.2

A

1009-8135(2012)05-0060-05

2012-06-28

杨 雄(1947-),男,甘肃定西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太史公对子夫子
“太史公牛马走”
夫子的挑战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夫子之文章
在春联里徜徉
夫子亦“愚”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