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害现场考察的科普意义

2012-04-02邹文卫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断层

邹文卫 胡 平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大地震往往几十年一遇,而且我国不同地区的地震模式和破坏形式各不相同。大震之后,各种伴生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地表破坏形态难以保持原貌,各种工程震害现象因地震救援和恢复重建等而不复存在。因此,每一次大的地震灾害后及时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总结经验及教训,对认识地震灾害规律,提高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大震灾害考察中包括防震减灾科普方面的内容,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灾害后进行地震科普考察的重要性

客观地说,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层次低,质量不高,几十年来在同一个层次循环往复,并没有质的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内容中“科学”含量太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震科普工作只重视形式,缺乏对内容的研究和提高。地震灾害后,对于地震科研来说,可以做出许多文章来。但很少有人考虑到大的地震对于地震科普来说也有许多东西可供发掘整理,进而充实地震科普工作的内容。这里讲的科普内容并不是简单地震或灾害现象的罗列,而是有意识的考察发掘以及事后的总结和提高。

2 地震灾害后地震科普考察和总结内容

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以此可对许多地震破坏现象给与科学解释。

地表破坏现象:可解释地震破坏规律,地震与断层的关系,断层运动规律,与地形地貌及基底有关的次生灾害等。

结构破坏现象:借破坏现场阐述地震对工程结构物的破坏原理、工程抗震原理,结合建筑物破坏情况,总结地震应急避险规律。

灾区公众震时反应与逃生及自救互救情况,借此可对地震应急逃生现象进行科学总结,总结规律,正确宣传科学避险、应急逃生知识。

3 从汶川地震中透视地震灾害现象的科普意义

从汶川地震灾害现象中总结出有科普意义的主要现象有几点:北川县城旁断层错动可表明地震的发震模式以及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北川断层旁倾斜楼房以及白鹿中学错动断层两侧教学楼可说明建筑物避开不利地段的重要性;汉旺镇完好水塔与周围倒塌楼房对比:这是一个不同自振周期构筑物对不同优势周期地震波反应的最好例证;都江堰深溪沟探槽剖面清楚地反映了由于断层的错动而使地下不同时代地层的错位移动;德阳清平乡同一地点、同一结构房受损不同的现象充分表明施工质量对抗震结果的影响;清平乡的泥石流、深溪沟滚石破坏、青川东河口地震滑坡等均展现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危害性。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了以上可直接用于科普的地震现象和破坏场景之外,还有许多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规律的地震灾害现象,而这种总结对于引导公众在地震时如何采取措施、正确应急避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场景和现象主要有:汉旺职校教室破坏、汉旺小学教学楼受损、漩口中学食堂破坏、汉旺镇宿舍楼梯坍塌等。还有灾区各地地震时各种不同的应急避险行为而引发的不同结果,如果追根溯源,结合本次地震的发震模式和破裂过程,可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4 结论

地震科学考察应考虑加入有关科普内容的调查,要组织从事科普宣传的人有针对性地去考察、调研,总结和提高。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就可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瞎子摸象式的片面结论。只有不断地总结规律和提高认识水平,才能解决防震减灾科普中似是而非的问题,把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断层
防震演练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古近纪断层活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