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地质构造差异布局 提升地壳形变监测能力

2012-04-02王双绪薛富平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
关键词:断层观测变形

王双绪 薛富平 李 宁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

对现今地壳形变观测技术不断向高精度、高分辩和高效便捷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根据地质构造活动背景和构造变形模式差异布局、提升地壳形变监测能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针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变形模式特点,优化监测布局、有效捕捉地形变异常动态信息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由于中国大陆构造系统复杂,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构造差异显著,不同区域构造变形模式、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构造活动响应、动力作用方式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构造区域,因断裂构造活动方式、规模的差异,导致监测到的地壳形变信息强弱、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且早期以区域水准垂直形变、水平形变和跨断层短测线为主的传统监测手段,虽然方法成熟、稳定可靠,但缺点是观测环境受限(如,要求通视、沿公路进行等)、观测精度较低(小型区域水平形变网尤甚),对大空间范围构造活动监控能力较弱、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公路无法到达地带形成监测“盲区”。随着“九五”以来GPS等现今地壳形变观测技术不断向高精度、高分辩(监测构造块体和边界断裂相对运动、断层活动等)和高效便捷(全天候、不需要考虑通视等)趋势发展,使我们及时、有效捕捉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构造形变动态信息成为可能。因而,在现有观测技术和认识水平下,如何优化地形变监测布局,解决好“监测什么和怎样监测?”的问题,以便切实提升地壳形变监测能力,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真正目的。对此,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壳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的分析总结,尤其是对近10年来发生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昆仑山口西8.1级、高原东边界的汶川8.0级两次特大地震前地壳运动变形背景所反映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的对比分析,进而结合鄂尔西南缘构造结构和动力环境,提出针对具体构造区域实施优化监测的方法。

2 研究结果与结论

(1)根据不同地震构造区域的运动变形模式,有的放矢地布设合理的观测网络,而且不同层面要考虑不同的监测目标:从活动地块、到构造组合再到发震构造。只有增强针对性,注重监测目标区域地震构造、变形模式差异及其机制,才能提高有效性。这是力争获取与地震相关的有用信息,是提高地震预测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2)要真正发挥好GPS,INSAR等高新技术监测手段的作用,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注重与传统观测手段的配合,尤其是与区域精密水准垂直形变观测、跨断层形变观测等相结合,优势互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构造变形信息;另一方面尤其是要结合已有大震震例、注重不同发震构造变形模式下,针对构造活动断裂重点段落的精细化监测布局。

(3)鄂尔多斯西南缘构造结构复杂,主要构造组合变形模式差异较大。只有在原区域网状观测基础上,加强跨断裂长测线的GPS、水准、重力共点综合观测,将区域性三维地壳运动速度场、重力场变化等综合信息与跨断裂精细化监测相结合,进而与区域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活断层地质详查、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相配合,才能从深浅构造组合上为研究揭示现今大陆变形动力学机理、综合判定强震危险地点提供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断层观测变形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谈诗的变形
“我”的变形计
2018年18个值得观测的营销趋势
天测与测地VLBI 测地站周围地形观测遮掩的讨论
例谈拼图与整式变形
会变形的饼
可观测宇宙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古近纪断层活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