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致灾的几种途径及其特点与对策的研究

2012-04-02韩渭宾陈维峰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
关键词:堰塞湖溃坝时时

韩渭宾 陈维峰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地震灾害是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摧毁建(构)筑物造成的。地震摧毁建(构)筑物有不同的途径,所造成的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对策。

1 强烈震动致灾

这是由于建(构)筑物抗不住强烈震动倒塌或严重破坏造成的灾害。只要在强烈地震波能够到达的地方,存在可能被震垮的建(构)筑物,并有人员和财产,就可能出现此类灾害。它是最常见的地震灾害。此类地震灾害取决于强烈震动与建(构)筑物以及整个社会抗衡的结果,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抗御或减轻这类地震灾害最基本的对策。

瞬时突发性是这类地震灾害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同一个地方,它的瞬时突发性是由建(构)筑物从开始振动到垮塌的时时十分短暂所决定的。不同地方几乎同时感觉强烈震动或遭受强烈震动瞬时致灾,是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非常快(约几千米/秒),到达不同地点的时时差很小,容易让人误以为几乎同时瞬时遭灾。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地震应急救援特别强调快,越快越好。为此,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这类地震灾害的分布依赖于地震动衰减规律、以及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含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分布,反映这类灾害分布特点的等震拟通常呈不一定很规则的椭圆状,地震构造环境是影响其长宽比的主要因素。研究清楚这一特点对于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好震前防御,震时快速震害预测及时准确部署应急救援力量都是很有意义的。

2 断层错动、撕裂致灾

坐落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建(构)筑物可能被出现的地表破裂错断、撕裂成灾。此类灾害也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也属地震直接灾害。只要离开发震断裂几十米,就可避免这类灾害。因此,探明活断层,实施避让是最好的对策。由于地震破裂传播速度接近S波速度,震源破裂面形成时时很短,建(构)筑物被错断、撕裂致灾也具瞬时突发性。

3 触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致灾

强烈震动触发或断层错动造成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也是地震的一种致灾途径。汶川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山地灾害,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灾害之重实属罕见。

这类灾害取决于山坡的稳定性与强烈震动以及断错抗衡的结果。它往往分布在高烈度区内,高差大,山坡稳定性差的地方。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密集带大体沿发震断裂带分布,并有沿高烈度区内切割深的河谷分布的趋势。

主要对策是选址避开山地灾害隐患点,或采取防治措施。此类灾害的致灾速度虽比强烈震动稍稍慢一点,但也在瞬时之内。而且从滑坡、泥石流掩埋体救援要比建筑物废墟下救援困难得多。此类灾害还具持续性,例如,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尤其是雨季,连年出现更频繁的滑坡、泥石流。危害时时之长,甚至在恢复重建完成之后,还要小心防范。

4 地震水灾

地震堰塞湖溃坝可能造成严重水灾。这是地震触发山地灾害之后,下一层次的次生灾害。这类灾害出现的时时可能会延迟一段时时,例如,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的堰塞湖溃坝淹没2 500多人,发生在震后45天。又如,1786年泸定磨西7¾级地震堰塞湖溃坝发生在9天后。这一特点,也为汶川地震唐家山等堰塞湖排险成功提供了机会。

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海啸、核泄漏、瘟疫、饥荒,以及停工停产、社会治安恶化等其他次生灾害。虽然我国近年地震现场出现这些次生灾害的报道甚少,但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做好各类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准备。

猜你喜欢

堰塞湖溃坝时时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都市度假屋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导数时时用,“忽视致误”防
堰塞湖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巴西溃坝事故
大坝失事规律统计分析
溃坝涌浪及其对重力坝影响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