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震区应力场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

2012-04-02刁桂苓阎俊岗冯向东王晓山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
关键词:正断层应力场苏州市

刁桂苓 孙 晴 阎俊岗 冯向东 王晓山

(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

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苏州市及周围邻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现代仅仅有中小震活动。已经布设有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数字地震台网,比较而言苏州附近是全国地震台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采用层状介质点源平错模型,读取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波最大振幅,由理论地震图和观测数据拟拟,反演震源机制的方法。至少需要4个以上台站有清晰的Pg、Sg垂直向记录振幅和Pg初动方向,可以反演1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以苏州市为中心150 km×150 km范围内,我们反演得到11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1级地震占2/3。有震源机制解地震基本呈离散分布。

通过滑动矢量与最大剪切应力方向拟拟的方法,利用苏州114个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参数:σ1走向233°,倾伏角42°;σ2走向47°,倾伏角47°;σ3走向140°,倾伏角3°;应力比R=0.8。与华北构造应力场比较,σ1和σ2翘起呈倾斜状,应力主轴方平差别不大。结果表明:由于新得到的震源机制的震级偏小,这种地震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保证样本数量时(n>100),可以反演得到可信的应力场。

按3个应力轴竖直情况比较划分震源机制类型,P轴直立归为正断层,T轴直立归为逆冲断层,B轴直立归为走向滑动断层。分析逆冲和正断类型随震源深度分布发现,2/3的正断层地震浅于6.5 km,而2/3的逆冲断层地震深于6.5 km。表明地壳浅部拉张作用较强,中部挤压作用较强。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随深度速度递增,在6.5 km处的确存在速度变化。浅部速度低介质软,易于发生低应力水平的地震(正断),中部速度高些,可以产生高应力水平的地震(逆冲)。地壳下部虽然速度更高,温度也高,塑性强导致难以发生地震。

分析3种类型震源机制的平面分布,与构造对比。苏南地区(包括上海市)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为区内新构造运动类型多样。根据沉积物类型、时代与分布、断裂、地震与火山活动、地貌与水文等特征,苏南(包括上海市),总体是西部—西北部上升而又相对活动,东部—东南部沉降而又相对稳定。震源机制类型分布对应了苏州地区主要存在的缓慢升降运动。N+Q等深拟西部浅,而且地表可见丘陵、残山;东部深被沉积土层覆盖。苏州以东为N+Q沉降区多为拉张作用的正断层;西北部挤压导致逆冲的区域对应于上升的丘陵残山区域。

根据小震分布条带,似乎穿越太湖存在北东向地震密集带;太仓—奉贤断裂穿过苏州—湖州断裂之后转向北西存在密集小震条带,其中包括区域内现今最大的1990年4.8级地震。在奉贤—太仓断裂的延伸方向先转为逆冲,后转为拉张;另外穿越太湖存在北东方向的拉张正断层条带;表明虽然总体上升,但是存在局部差异。

猜你喜欢

正断层应力场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隐伏正断层错动致地表破裂变形特征的研究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的重新厘定
维西—乔后断裂南段正断层活动特征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铝合金多层多道窄间隙TIG焊接头应力场研究
考虑断裂破碎带的丹江口库区地应力场与水压应力场耦合反演及地震预测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
岸坡应力场及卸荷带划分量化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