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勤俭思想与现代节约型社会建设刍议

2012-04-01

关键词:节约型节流中华书局

袁 哲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北武汉430033)

中国传统勤俭思想与现代节约型社会建设刍议

袁 哲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北武汉430033)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国传统的勤俭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当前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与借鉴意义。

勤俭;节约型社会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求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风尚。

一、中国传统勤俭思想的内涵与要求

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代勤俭观念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黄帝和大禹都是传说中的勤俭楷模。据史书记载,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1],以勤劳节用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勤俭这一命题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在孔子看来,要成就一项事业,就必须有堆土成山的顽强意志。《论语》有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锤炼意志,强固心志,实现人生目标。孔子一生尚俭,他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老子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倡“无为”、“无欲”的勤俭观,将俭啬视为立身处世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是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3]这里的“啬”就是俭啬、寡欲,要求人只保证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节制过分的物质享受欲望。墨子则提出劳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4]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勤奋劳动,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否则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

第一,内涵。勤即勤劳、勤奋、勤恳、不惰。勤,是对待劳动的良好态度,是对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孜孜不倦的态度和行为。曾国藩说:“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5]这里的“竭吾力”可看作是对勤的精确注解。而俭则是指俭约、节约、节制、不奢。“俭,约也”,“去奢崇俭谓之俭”[6]。俭,要求人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合理消费物质财富,是对人的欲望的一种约束。

勤的本质在于勤劳刻苦,尽己之力;俭的本质在于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成果和资源的珍惜。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开源而不节流或节流而不开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勤俭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增益的关系。既重开源又重节流,既热爱劳动又珍惜劳动果实,才是正确、全面的修身、持家、兴国之道。

第二,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代“内圣外王”人格理想的具体表现。

一是修身准则。勤俭是古代先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美德,对个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勤于学业和俭以修身两个方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7]古人将勤奋好学视为达到理想人格的必要条件。在古人看来,俭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司马光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解释:“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8]

二是持家法宝。勤俭,治家之本。强调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一致强调指出,“勤”和“俭”是家庭治生之策的核心。庞尚鹏要求子孙对田地“俱要亲身踏勘耕管”,“菜蔬各于园内栽种,分畦浇灌,各考其成,某人种某处,某人种某物,随时加察,以验勤惰。”[9]在如何节俭持家这一问题上,袁采则认为“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10]。

三是治国根基。勤俭是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执政、从政者勤政治国、以俭治国。“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11]古代先贤早就认识到勤政的重要性和荒政怠政的严重危害。古人在提倡勤政的同时,也强调以俭治国,行俭约之政。孔子提出“政在节财”[12],认为节约财用是为政之道,为政之德,为政之要。

二、传统勤俭思想在现代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勤俭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国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古人的勤俭思想与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相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自然生态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以往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日益面临枯竭。生态失衡造成的严重恶果——洪涝灾害、沙尘暴、干旱、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树立生态意识与忧患意识,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一种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坚决反对无限制地开发自然、掠夺自然的短视行为。

二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古人讲,勤能开源,俭能节流。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矛盾,勤于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开源之道,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科技上去了,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原始创新力度,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原始动力,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构建合理消费风尚。古人倡导的“奢俭适度”消费观,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中的消费伦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相应的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出的一条合理发展的道路。消费的合理性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消费活动不仅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要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消费行为应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原则,防止由于消费方式的不当或消费的过度增长造成对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的破坏。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小龙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94.

[6]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庞尚鹏.庞氏家训.丛书集成新编3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10]袁采.袁氏世范.丛书集成新编3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11]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G641

A

1673-1395(2012)09-0118-02

2012-07-24

袁哲(1983—),女,湖北仙桃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心理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节约型节流中华书局
天然气井井下节流器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超高压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应用和设计方法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PR方程模拟节流效应的数值研究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节流”是核心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