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012-04-01焦宏彤
□ 焦宏彤
让老百姓呼吸干净空气,喝洁净水,吃放心食品,过品质生活——这些最基本的民生质量诉求,被带到了今年“两会”上,反映在很多代表委员递交的议案里。人们注意到,质量正在成为近段时期以来,萦绕在耳畔的最强音符。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质量在大国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使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全球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台《质量振兴法案》,通过一系列激励质量创新的措施,使美国在主导产业上再塑全球霸主地位。
而2011年,我国钢产量已达7亿吨,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却只有3%。不外乎有人戏言,2斤高技术含量不锈钢的价格不及1斤初级农产品的猪肉。
作为“世界工厂”的我们,在“中国制造”充斥于世界后,得到的只有污浊的空气、干涸的河水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于进口商品。婴幼儿,首选进口乳粉。运动员,吃特供肉菜。对资源无节制、低效率的开发,使得资源枯竭的地方越来越多。“玉都”信宜快没有玉料了,紫砂壶产地快没有紫砂了,景德镇面临资源枯竭了,相关的消息不绝于耳。
低质低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有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更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发展目标出人意料的下调到了7.5%。连续7年GDP增长 8%以上的目标,为何今年调至7.5%?人们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经济正在寻求高质量的增长方式。大规模的固定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含金量的发展方式正在成为过去,随着经济的发展,更科学的、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两会”代表委员达成了共识——7.5%仍是一个不低的增长速度,调低目标传递出一个信号,即要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经济发展要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民生。“我们要的是重质量的GDP”成为人们的心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2011年,全国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铿锵有力的话语, 彰显出转型发展的决心。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GDP增长?有政协委员开出了一剂药方——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有26个省、自治区提出了质量兴省强省战略,有14个省、自治区将质量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出台了具体考核办法。
质量问题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形象。追求有质量的高水平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共识。
如今,中国GDP已超过47.2万亿元、人均GDP也超过5000美元,应该也有可能放慢发展脚步,追求更加有质量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方式。过去30多年,中国不惜代价追求高速增长是为了迅速摆脱贫穷,为达成这一目标,环境透支已经太多。
就在“两会”召开的1个月前,国务院刚刚发布了14个部委局共同制定的《质量发展纲要》。中国经济在接下来的10年,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描绘出来。
美好的“蓝图”,落实是关键,既要做好“蓝图”实现的细化工作,真正将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又要建立制度来做保障。没有制度做支撑,所有的美好愿望都有可能无法“理想照进现实”。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只有每一个社会细胞,都参与到在质量发展中来,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奏响质量发展的最强音符。整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的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