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2012-04-01张兴洋
张兴洋
杜尔伯特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张兴洋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接待向生态休闲、温泉养生、民俗风情多元旅游转变,全力打造龙江“旅游大县”,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段,他们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方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旅游经济;特色旅游;启示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尔伯特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北部,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境面积6176平方公里,水草苇药堪称全省“四个之最”。历史上的“西北风口”、人迹不多的风沙侵扰之地,现已变成了水草丰美、游人如织、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达37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5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已成为杜尔伯特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旅游经济带富了一方群众。
一、杜尔伯特县发展旅游经济的做法
近年来,杜尔伯特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接待向生态休闲、温泉养生、民俗风情多元旅游转变,全力打造龙江“旅游大县”,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生态名县支撑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林草水并举、风沙碱兼治”的原则,全面实施了以植树造林、草原禁牧、湿地补水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及“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工程,建立了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并全面加强以工代赈种改草、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几年来,累计造林22.7万亩、改草43.8万亩、补水1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8%,100多公里的“西北风口”得到根治,“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得以重现。杜尔伯特县成功跻身全国百万亩沙地人工林县份,获得全国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最佳范例奖,被评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生态示范区。
与此同时,该县持续开展“改环境、塑形象、树新风”活动,制定生活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小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广场。为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制化,利用少数民族自治县立法权优势,相继出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旅游管理条例》,编制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杜尔伯特县的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得以重现,生态名县的品牌已经形成。龙江最值得去的100个旅游景点中该县占3个,所在的“龙江西部旅游线”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线路,杜尔伯特县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景区,被国内外游客美誉为“塞北江南”。
(二)做大连环湖旅游名镇
杜尔伯特县坚持联大联强,走出了一条依靠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成功之路。他们引进北京佰佳盛世投资有限公司等有实力的企业,先后投资18亿元,打造了连环湖温泉景区、阿木塔银沙湾景区、珰奈湿地景区、吉禾民族赛马场等特色旅游产品。2010年4月,省委书记吉炳轩等领导到杜尔伯特县视察旅游工作,为杜尔伯特县发展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连环湖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旅游名镇,杜尔伯特县抓住机遇,提出了“旅游造名镇、名镇带全湖、全湖促全县”的旅游发展思路,确立了以连环湖旅游名镇建设为中心的环连环湖旅游产业带,举全县之力加大旅游名镇建设力度。
在杜尔伯特县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推动下,县财政和投资企业筹资20.6亿元,建设了连环湖旅游名镇温泉景区二期、旅游公路、回迁区、印象连环湖广场、“三供两治”等十大工程,重点打造国际温泉疗养中心、唐风温泉、世界之大温泉、水世界、钻石岛高级会所等旅游项目。同时,随着连环湖旅游核心工程项目的快速落地,带动和促进了寿山文化园、阿木塔、银沙湾等环连环湖八大旅游景区开发进程,蒙古风情城、马术俱乐部等标志性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由于投资企业实力强,资金充裕,各项工程如期建设,进展顺利。
(三)特色资源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精品
杜尔伯特县拥有草原湿地、地热温泉、蒙古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游客的预期和需求,突出特色,打造了民族风情、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三大品牌,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杜尔伯特县立足“四季游”,盯准高端产品市场,以吸引俄罗斯等境外客源为目标,正在倾力打造蒙医药温泉养生、冰雪、冬捕、雪地温泉、寺庙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
现在,杜尔伯特县已拥有A级以上景区6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民俗风情、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三大品牌响誉大江南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宽相关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全县有准星级以上宾馆、酒店15家、旅行社5家,拥有专兼职导游300余人,相关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年拉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
(四)展示旅游产业的独特魅力
在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杜尔伯特县把其特有的蒙古族文化风情展露无遗。一是展示草原湿地文化。重点打造珰奈湿地,利用龙广、绥广、大庆广电等媒体广泛宣传,吸引游客走近草原湿地,倾听动人的故事传说。二是展示民族生活方式。建设有多个“蒙古部落”,吸引游客走进蒙古包,体验民族歌舞饮食特色。三是展示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开展湿地文化节、那达慕等节庆活动和民族赛马等比赛,实现以节兴游、以赛促游。四是展示民族历史文化。通过建设历史博物馆、王爷府民俗馆、九八抗洪胜利纪念馆等布展场馆,用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让游客感受民族历史文化。同时,依托民族歌舞团平台优势,创作大型歌舞剧《天堂草原》、《印象连环湖》等作品和歌舞节目。伴随浓郁的蒙古民族歌舞演出,游客生活更加丰富,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五是展示地域民俗文化。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做优草原文化、驿站文化、渔猎文化等本土文化,驿站文化风情园,蒙古族风情城,哈萨尔大宫、博物馆已成为标志性旅游建筑。开发地域饮食文化,推出的牧家宴、渔家宴、农家宴等民俗饮食文化产品,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独具特色,四季核心型的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杜尔伯特县旅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和“金字招牌”。
(五)打造宽松的投资和诚信的旅游环境
近些年,杜尔伯特县不断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注重旅游投资环境建设。全县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头抓旅游项目,实行一个旅游项目一套班子,一个班子对项目负责到底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落实。在旅游项目用地、审批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在旅游服务管理方面,他们针对客源的差异性注重打造差异化的服务环境,保证高中低档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建设星级酒店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农家乐餐饮服务机构;在建设大众温泉洗浴的同时,也注重国际标准温泉洗浴项目开发。同时,着力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对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市场的监管,规范旅游企业服务标准,所有景区、旅游服务机构均按照资质标准开展服务,旅游诚信服务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赞誉,投诉率基本为零。
二、对黑龙江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启示
杜尔伯特县发展旅游经济的做法,是在黑龙江省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紧抓旅游名镇建设、大力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着力将旅游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在全省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段,他们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方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拥有高山、峡谷、森林、湿地、湖泊、江河、草原、火山、温泉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些资源同时也是最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杜尔伯特县那样立足长远,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来了极大的综合效益。杜尔伯特县“治沙还草”的经验说明,今天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明天它就能贡献出无穷的财富。四川九寨沟早已实行景区内游玩、景区外居住,把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做到了极致。而黑龙江省一些地方还没有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性,注重既得利益,毁林耕地、毁草种田、废水入河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把身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发展的“劣势”。
(二)政府引导下的借力发展
旅游产业是长线产业,投入大见效慢,建设资金缺乏十分普遍。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必须走政府引导、招商引资、借力发展之路。杜尔伯特县敢于招大商、发展大旅游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一是把自身的优势旅游资源如草原、湖泊、温泉展示出来,做好规划,立好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二是选准对象,与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的大企业做大项目,整体投资都在十几亿元,向世界看齐,与国际接轨;三是做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追求长远经济效益。四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变主导为引导,将有限的财力用于道路、公共服务、“三供两治”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政府搭台创环境,企业唱戏演主角”。
(三)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
杜尔伯特县围绕特色旅游业,带动壮大了交通运输、特色餐饮、宾馆服务、旅游商品、生态养殖、歌舞表演等诸多产业,仅生态鸭蛋一项,就给当地带来8000万元的收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员达上万人。应该说,景区和名镇是旅游产业的核心,建设景区和名镇一方面可提升地方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将景区、名镇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带动各类旅游服务要素向景区和名镇集中,拓展各相关产业链条,引导当地群众加入到旅游服务行业中来,创造出综合效益。
(四)树立品牌,融入文化
草原湿地、养生温泉、民俗风情可以说是杜尔伯特县的旅游品牌,这些品牌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引人入胜。杜尔伯特县善于挖掘、传承和展示自身的特色,并善于把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让旅游产业有了灵魂,有了震撼游客心灵的精神力量。在连环湖旅游名镇建设中,将蒙医药文化引入温泉养生,打造出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高端产品。
黑龙江省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还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造就了满族文化、赫哲文化等民俗特色文化。哈尔滨、虎林等多地二战遗迹尚存,“林海雪原”场景还在,赵尚志、萧红等众多烈士的活动场景得以保留或重现。解放后,伴随北大荒开发、大庆石油会战,发生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塑造出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如果能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景区景点建设之中,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将会更加有底蕴、有魅力、有生命力。
F59
A
1671-7740(2012)03-0051-03
张兴洋(1963-),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处长,研究方向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