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旅游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以H大学旅游专业为例

2012-04-01郭旭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管理

郭旭

地方院校旅游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以H大学旅游专业为例

郭旭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增长迅速。结合H大学旅游专业教学实践,总结地方院校旅游本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知名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地方院校旅游本科教育应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国际化视野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创新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旅游本科专业教育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据统计,到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在校生59.6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在校学生49.03万人。共计旅游院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1]。很多旅游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开发学历项目来应对旅游业高层次管理人员匮乏的现状[2]。

一、国内地方院校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现状

H大学是浙江省属本科院校。该校旅游管理专业于1999年招生,2000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为浙江旅游业特别是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H大学旅游专业为例分析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出改革建议,以解决“社会求贤若渴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悖论。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H大学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广,掌握经济、法律、旅游管理方面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及旅游院校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试图培养面面俱到的“全才”,但是这样导致课程设置过宽,专业方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职业针对性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指向不明确。这就形成了一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生,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学生的能力[3]。旅游业人才需求同样应是以金字塔结构为最佳模式。由于旅游产业的应用性、服务性较强,因此要求培养更多的服务意识强、技能过硬的一线人才[4]。旅游管理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学校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导致人才比例失衡,这两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而大学生就业困难”这种怪现象的“罪魁祸首”。

(二)招生制度单一

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比较单一,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基本上凭高考成绩,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条件把关。很多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不符合行业要求,结果不仅耽误了前途,也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是窗口行业,形象很关键。因此,对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来说,某些岗位硬件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比如一个人身高、身材、相貌、气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性格等。笔者发现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三开始分流为旅行社和酒店两个专业方向。但有些想选择旅行社的同学因为自己性格等问题而不得不选择酒店方向;而有些想选择酒店方向的同学,却因为自己的身高,相貌,近视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后不得不放弃。

(三)理论与实际经验脱节严重

H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校安排的课程中实践与操作环节很少。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找机会去实践,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职位,因为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需要的是全职工作人员。所以学生们只能找些甚至与旅游行业无关的“鸡肋”兼职。这些实践不能说没有什么益处,但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四)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有H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反映,大学四年除了听到过一位老师讲叙自己曾经营一家公司外,从没听到其他老师讲过他的旅游工作经历和经验。很多老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这不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出现的问题,但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际经验这方面,所以教师在这方面更亟需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现在很大程度上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在培养只懂理论的学生。如果作为老师尤其是旅游管理的老师都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毕业生。

(五)英语教育难以与世界接轨

随着全世界相互交流的频繁与密切,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越来越迫切。国内学生学习英语的两大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和“哑巴英语”。虽然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年的英语,但能达到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水平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除了国内教育体制的弊病外,还由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应由外教或是有出国留学背景的老师来教授旅游英语,但是发现很多学校严重缺乏这类老师,学校有时候使用英语专业的老师来教授旅游英语,英语没有问题,但旅游知识欠缺,学生感到除了英语有些长进之外,旅游专业方面基本没有收获。

二、国外先进经验介绍

(一)培养人才目标明确

康乃尔酒店管理学院将自己的使命确定为:塑造全球接待业管理知识库(shape the global knowledge base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酒店学院以构建和规划全球行业知识库为使命,以培养学生成为行业领袖为目标,确保自身在旅游接待业教育的长久领袖地位[5]。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目标是:“为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锁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他们的办学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各种技能,使她们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密歇根大学的口号是“凭借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实力,做招待业教育事业的带头人”。休斯敦大学提出“为饭店和餐饮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掌舵人物”的培养目标[4]。

(二)入学条件严格把关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生的入学条件上严格把关。学校在招生简章上阐明入学申请者要具备基本条件并接受测试。该校已于2001年取消笔试,而着重对申请者的思辨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举止仪态等实际表现进行测试,并要有两位熟悉本人的老师负责推荐。通常学校每年有近2000名入学申报者,录取新生名额400名左右,录取率约为四分之一[6]。学校要求本科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备至少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否则要先进行学前培训;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相关工作经验。正如学院所说:“我们录取的不是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而是最适合、最热爱接待行业的学生[7]。

(三)向实践看齐

加拿大荷兰学院酒店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非常严谨,他们邀请知名酒店的企业家成立委员会,对专业的建设提出要求和建议。将教学任务分成多项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且严格考核,确保每位学生达到要求。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也别具特色,荷兰学院第一年基本上安排的是操作性课程,如餐厅服务、酒水服务、客房服务等等。教学结束后就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习,然后重新回到课堂上继续学习较深层次的理论课[8]。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三条原则,教师必须从企业中来,课程必须保持国际学科的最前沿,学生必须从事三个学期的实习期。学业结束后分别发给政府认可的学士学位与大学毕业证书,同时还有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从而使得“洛桑”的毕业生毕业后到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6]。

(四)严格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洛桑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同时不能持续几年一直留校,每隔三、五年,学校要求他们回到企业去,以不断丰富自己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洛桑学院教师的职业运行模式是:教室—酒店(或集团公司)—教室。这样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6]。法国昂热大学旅游学院中30%的课程是由在企业工作的总经理或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本校教师也在企业兼职,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9]。香港各大学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较好,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尤其是对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监控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如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由学院院长、系主任听课打分及学生问卷进行,学生问卷一般在期中而非期末进行,每次评价的结果都及时上网公布,对于评价较差的,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出面找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并与这位教师讨论解决方法,对于教学水平始终无法提升的教师,学校将予以解聘[10]。

(五)考试制度丰富多样

菲律宾大学的考试制度也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以100分计,由四个部分组成:

1.课堂提问占5%,鼓励学生在听课时不能光听,还要开动脑子思维并主动提问;2.写专题报告占20%,即前面提及的每门专业课必须写专题报告,而且占的比重较大;3.专题报告演讲占15%,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4.理论考试成绩占60%,考前老师不给学生重点,有的考试内容老师讲过,但不一定在书中。针对上述四个方面,死读书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得到好成绩,想得优秀必须围绕上述几方面努力才行。这种考试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就考试内容来说,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其章节的内容,还要了解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没有简短的一问一答式试题,而是采用描述性问题,给学生较多的思维空间和发挥余地。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知识全面了解,做到融会贯通,才能较好地解答试题。这种试题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鼓励学生通过教学将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能形成观点的转化[11]。

(六)国际化程度高

洛桑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通常是有六、七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政治宗教信仰各异,生活习惯差异更大,在这样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能使学生和睦相处,奋力学习,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奋进的国际青年大家庭确实不是一件易事[6]。很多身居国际酒店集团高位的洛桑学子无不得益于此,认为这是作为一位酒店职业经理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团结敬业是职业学校的灵魂。这是洛桑成功培养国际服务行业一流人才的要诀[12]。

三、地方院校旅游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建议

(一)细分专业

“旅游”是一个大的范畴,旅游专业也应细分。大致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划分专业:(1)按旅游构成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2)按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比如酒店方向,旅行社导游方向,景点景区方向,省市县旅游政府行政部门,等等。(3)按工作技能类型,比如基层操作和管理型,中高层管理型,学术研究型,旅游教育教学型,等等。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有其核心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只有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回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挖十口井不如深挖一口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只有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到顶尖,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旅游专业片面追求所谓的“宽口径”,将很难出真正的、拔尖的人才。

(二)增加面试环节,提高学生实践经验

允许旅游专业等属于服务行业的专业自主招生,增加面试环节,对自身条件不合格及并不是出于对旅游专业有兴趣而报考的学生,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样既是对学生的前途的负责,同时也是对生源质量的保障,有利于学校培养旅游人才。比较发现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工作经验还是很看重的,但限于我国国情,目前大学新生中绝大部分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很少有相关工作经验。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更足,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进而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国应对旅游专业的入学新生给与一些实际的行业认识和行业工作经验,带着兴趣和经验学习效果更好。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丰富课程体系

1.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旅游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仍然重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忽视专业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单向度的理论型人才很难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荷兰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基本是能应付实践操作要求的,当他们处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时,必然会亲身经历一些和管理相关的问题,也会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再学习理论课程时,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接受知识的灌输。同时,企业也会提供很多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学院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及时在后面的时间里进行针对性弥补[8]。以上这段话真正说出了广大学生的心声。他们不是不愿意学习理论课程,只是理论与实践的先后次序搞错了,如果让他们先去实践,在实践中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然后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的效果绝对事半功倍。不断实践,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去实践,如此反复,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课程形式,注重与业界交流

向康乃尔酒店管理学院取经,定期邀请旅游界资深人士或著名人士来校讲座,有条件的话,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与这些旅游界精英一同进餐,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收获,更是心灵和人生的洗礼。邀请旅游业一线人士教授部分专业课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他们有很多真实的案例和亲身的体验,与没有经验的老师空谈理论不同,这种形式更利于同学获得第一手经验,甚至可以直接用在工作岗位上。

3.不一定要从基层做起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经验告诉我们,毕业生可以不用从基层做起。因为洛桑学院坚持的三原则可以确保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管理岗位。毕业的本科学生除了学位之外,一般可以拿到数张专业证书或文凭,如饮食管理证书、酒店高级管理文凭等,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反观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往往只有一张文凭或学历、学位证明(书)。这就使得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在择业时面临尴尬的境地。

(四)教师定期回归企业,实行优胜劣汰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必须规定教师有旅游行业的工作经验,并且不能持续留在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回到企业,回到市场一线去更新自身知识和阅历。严格落实教师评价体系,实行优胜劣汰,让教师“流动起来”。Jack Welch的《Winning》一书中讲到关于员工的区别考评(differentiation defined)政策,就是排在末位10%的员工应该被淘汰,这样既能帮助员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还能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补充进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学教师的考评制度。如果被淘汰了,你不是不优秀,而是不合适。邀请企业相关专业负责人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及时接受市场最新的知识经验。

(五)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将职业证书的获取作为一部分学分

1.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吸取国外大学的经验,期末考试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平时成绩(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笔试成绩外,还可以有课堂表现情况(是否积极主动),写专题报告,作专题演讲,情景模拟表演,案例分析,活动策划等等方式,大学四年这样考核下来,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等,都可以获得很好的训练,符合旅游业外向型的特点。

2.将职业证书计入学分

因为旅游行业的职业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有很大一部分与大学里的专业课相重复,把职业证书考试当做培养计划中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还可以提高通过率,同时在毕业时既获得了学位证书,又获得了职业证书,理论实践两不误。

大学的开放程度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虽然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旅游专业不可能都像国外高校一样做到高度的教师和学生国际化,广大高校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培养国内人才为主,但我们不可以停止国际化的脚步。学好英语,大量引进国际优秀教师,学习国际优秀办学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一流的学术活动,掌握行业国际动态,这些适用于旅游教育,是未来获取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1]国家旅游局.2010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E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11-9/2011-9-14-11-42-61705.html, 2011-9-14.

[2]谷慧敏.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5(07):22.

[3]周佳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分析与对策[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20.

[4]张哲.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模式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7:33,41.

[5]刘赵平,凯茜·恩兹.康乃尔酒店管理学院核心资源及持续竞争优势分析—兼议对中国旅游接待业教育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6(13):28,31-32.

[6]张祖望.如何解读酒店职业教育中的“洛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3(3.28).

[7]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模式培养的国际比较[J].鲁行经院学报,2003(3).

[8]马静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6):171.

[9]彭青,谢旭东,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J].旅游学刊,2003(07):156,157.

[10]林伟连.对香港与内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156.

[11]蔡云清.菲律宾大学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328.

[12]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12:52.

F59

A

1671-7740(2012)03-0054-05

郭旭(1975-),男,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海洋旅游。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