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识别与防治
2012-04-01吴仁锋杨绍丽马晓龙周莉
吴仁锋 杨绍丽 马晓龙 周莉
特约栏目主持:吴仁锋
男,高级农艺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农业部杀菌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番茄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其适应性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30种作物之一。在番茄生产中,由于病虫为害,经常造成大面积减产。
在为害番茄的病害中,以早疫病发生最为普遍。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除为害番茄外,还能为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等,引起落叶、落花、落果和断枝。一般年份发病率在10%左右,造成产量损失10%~30%,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30%~40%。
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幼苗、茎和果实。幼苗染病,茎部变黑褐色。成株期叶片被害,初生褐色坏死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具同心轮纹,边缘多具黄绿色晕环,多个病斑连片造成叶片变黄干枯。茎部染病,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病斑,具同心轮纹,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2 病原鉴定
番茄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 [Alternaria solani(Ell&Mart.)Sorauer]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圆筒形至短杆状,暗褐色,有1~4个隔,直或较直,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形至倒棒形,浅黄褐色,有纵横隔膜,横隔膜数多于纵隔膜数,顶端有较长的无色喙,多数有1~3个横隔。病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圆形,有黄色色素渗入培养基,基质颜色为墨绿色,菌丝颜色为灰绿色。
3 发生规律
茄链格孢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番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田间经过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3~4天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大。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田间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气温20~25℃,多雾或连阴雨天,病情发展迅速。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此时环境条件合适,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可选用荷兰5号、强力米寿、矮立元、毛粉802、满丝、密植红、强丰、苏抗5号、西粉 3号、锡杂 84-4、粤胜等抗早疫病或耐早疫病品种。
4.2 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或药剂浸种,方法是将种子在52℃的恒温水中浸泡30 min,然后捞出用冷水降温,晾干后播种;也可用 0.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 h后取出,晾干后播种;还可用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20 min,然后用清水洗净,清除种子上的病菌。苗床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进行消毒。
4.3 实行轮作
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换茬,可与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及瓜类等作物轮作。
4.4 加强栽培管理
定植时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并及时整枝打叶;生长期及时追肥,防止早衰;早期发现病叶要立即摘除。
4.5 生态防治和变温管理
早春晴天上午,当棚温升到33℃时开始放风,使棚温迅速降到25℃左右。中午加大放风量,使下午温度保持在15~25℃。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采用变温管理的好处是上午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下午低温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转,夜间低温可减少植株自身呼吸的消耗,有利营养物质的积累。变温管理主要通过启闭棚门,掀起边膜,开天窗调节。
4.6 实施药剂防治
发病前要喷药保护,发病后及时用药控制。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用3次左右。药剂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 200倍液、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本文配有图片,详见彩色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