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眼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一书简介*

2012-04-01童建挺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民党词条民主

童建挺 秦 琥

在国内学术界,民主社会主义虽谈不上是理论热点问题,但有关于它的讨论却不时泛起涟漪。然而,民主社会主义自身所信奉的多元化价值观、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的不同侧重以及实践中形成的不同模式,使相关理论概念异常庞杂混乱,国内对其讨论中也常常出现某些似是而非的论点。认真研究和讨论民主社会主义,前提在于对其理论和概念的系统把握,而日前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一书对此所作的阐明,至少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德国版的民主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基础。

该书是一本专业性的理论词典,之所以说它体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眼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其编者和词条的撰写者绝大多数是德国社民党的学者、理论家或政治家:主编托马斯·迈尔长期担任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卡尔—海因茨·克莱尔担任过社民党理事会政策、研究和计划部主任和欧盟地区委员会社民党党团主席,同时对第二国际史颇有研究;苏珊·米勒曾任社民党理事会历史委员会主席,她与书中“工会—概念”等词条的撰写者、另一位社民党学者海因里希·波特霍夫合著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一版再版,公认是德国社民党历史的官方权威读本。词条的撰写者更不乏大名鼎鼎的社民党政治家:长期担任该党主席和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撰写“民主社会主义”词条,《哥德斯堡纲领》经济部分的撰稿人、曾任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部长的艾哈德·埃普勒撰写“增长的极限”、“生活质量”,时任德国社民党理事会环境委员会委员的约·莱内恩撰写“环境政策”,担任过慕尼黑和柏林市长、后来接替勃兰特担任德国社民党主席的汉斯—约亨·福格尔撰写“市镇(自治)政策”,从自民党转投社民党并担任过《前进》杂志主编的贡特·费尔霍根撰写“自由主义”,等等。

正是因为编者和作者的身份,词条从选择以至解释都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鲜明的民主社会主义立场。这首先体现在词条的选择上。原书名为《社会主义辞典》,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中,被称为德语区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词典和民主社会主义词典。它收入六百多个词条,囊括了在政治和学术讨论中与社会主义有关的常用语、基本概念、理论概念、政策、运动、组织机构、人物和事件。它们不是德国社民党认为有必要阐明的概念,就是认为必须对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的组织、人物、事件和政策主张。对此,本书德文版的前言表述得非常清楚:“‘社会主义’一词涉及从19世纪工人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全部努力”,尽管“这些流派从那时开始就相互疏远”,但有必要“从民主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中文版译者从这六百多个词条中挑选出166个与民主社会主义有较为直接的关联的词条,加上迈尔新撰写的几个词条,形成了这本辞典,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完整性,但更加突出了它的系统性。

而在概念的释义上,这种立场表现得更为清楚。勃兰特撰写的核心词条“民主社会主义”,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或许更像一篇政治讲话,而不是一个概念解释。事实上,时任德国社民党主席的勃兰特在这个词条中也确实不是在解释一个学术概念,他是在代表德国社民党阐述该党自身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词条只是概述了民主社会主义在德国的起源,德国社民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它的看法,它对于该党的意义,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既没有提到这种“主义”的特征,也没有说明它在欧洲各国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模式。这显然不是一种学术论证,但它凸显了德国社民党的观点,代表了社民党官方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看法。类似的词条还有很多,比如福格尔撰写的“市镇(自治)政策”,埃普勒撰写的“增长的极限”、“生活质量”,莱内恩撰写的“环境政策”,迈尔撰写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等等。它们无一例外代表了德国社民党的官方观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从对概念本身进行学术考察的角度看,这样的解释不免有失偏颇。然而,如果人们要研究德国社民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研究社民党的自我定位,它们就是非常权威的解读,而这正是本书的一个价值所在。

全书围绕民主社会主义选出的词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可以称为基本概念,即那些在社会主义讨论中常常出现,不是直接与民主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概念——如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市政社会主义、职能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就是与其有重大的立场区别或对立的概念——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辨析,民主社会主义与这些主义的相似、相同或不同又或对立之处从政治立场上和学术上得到阐明。第二类可以称为理论概念,既包括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的概念,如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启蒙、理性、古典哲学、天主教社会教义等,也包括早期社会主义、费边社、米勒兰主义、中派主义等历史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德国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它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公正、团结、博爱等基本价值,其历史渊源、理论渊源以及社民党本身对它们的理解得到系统的说明。第三类则可以称为政治概念,即与德国社民党的现实政治活动相关的概念。既有与党的工作相关的概念,如德国社民党纲领、宣传、争取信任的工作、基层群众动员、罢工等,也有与党的政策主张相关的概念,如福利国家、辅助性原则、计划化、结构政策、竞争政策、结构政策等。这些概念涉及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阐明了社民党的工作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政策主张。三类概念互为补充,相互加深,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系统而整体的解释。即使对民主社会主义知之不多的读者难以看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但通过本书,至少也可以清楚地明了德国社民党在日常的政治和学术讨论中常用的这些概念的具体指涉,而研究者更可以把本书所界定的这些理论概念作为共同的讨论基础,不用再在基本的理论概念上作过多的纠缠。这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所在。

不过,在原书出版十多年之后,德国社民党在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的冲击和本国经济、政治、社会、价值结构变化的影响下,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否已经过时了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取决于社民党的认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无疑不少:就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就已经为社会民主主义概念所取代,德国社民党先后通过了《柏林纲领》和《汉堡纲领》,在其执政期间走上“新中间道路”的尝试,目前又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组织改革。不过,用社会民主主义取代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并不涉及这个概念的内涵或者说社民党本身理念的改变,正如迈尔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后共产主义国家或政党令人眼花缭乱地滥用民主社会主义概念而引起的误解”。而《柏林纲领》对单方面的进步思想和增长思想的告别,实际上在埃普勒撰写的“增长的极限”和莱内恩撰写的“环境政策”中已经有所预兆。至于第三条道路对社民党传统立场的“纲领性的和政策的修正”,至少从《汉堡纲领》的内容和社民党当前的主张看,都没有涉及社民党根本价值和理念的变化,当前的社民党不过是在继续强调其传统的同时,采纳了施罗德“新中间道路”的一些元素: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质的经济增长”,在社会政策方面提出激活性福利国家的理念,强调教育对保障生活机会平等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主张政府更多地投资教育事业。就此来看,除了对待福利国家的立场有了较大的调整,社民党的变化主要出现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具体的政策领域。它的价值、目标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不过实现这些价值和目标的工具或手段根据新形势进行了调整。因此,本书的词条对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和理论概念的解释,至今仍然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德国社民党当前的观点。

猜你喜欢

社民党词条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我愿意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大数据相关词条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