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之路
——贺胡壮麟教授八十华诞
2012-04-01杨信彰
杨信彰
(厦门大学,厦门,361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内9100多种重要期刊,3252多万篇全文文献。笔者2012年2月26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胡壮麟教授发表的论文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设定为“文史哲”,结果表明胡壮麟教授被CNKI检索的论文有117篇。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可看出,这些论文被引次数很高,累计被引次数达4285次。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2004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474次),其次是1997年发表在《现代外语》的“语言·认知·隐喻”(402次)。另外,胡壮麟教授的论文下载频次超过2000次的论文有9篇。下载频次最高的是1997年在《现代外语》发表的“语言·认知·隐喻”(3505次),其后是1996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语法隐喻”(3050次)、2007年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2862次)、2001年在《外语教学》发表的“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2544次)等。可见,胡壮麟教授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
虽然胡老师发表的论文远不止这么多,他还在许多论文集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但CNKI中的论文基本上能反映出胡老师的学术轨迹。近日,笔者学习了胡老师的这些论文,受益匪浅。胡老师研究兴趣广泛,学识广博。从CNKI上的论文看,胡老师除了修辞学、语言规划、语言测试、英汉语言对比、辞书之外,主要的研究重点可归纳为六方面,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言教育、超文本、多模态、隐喻、可证性等。本文拟根据CNKI库内的论文,观察胡老师的语言研究之路,分析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和观点以及他对我国语言学研究所做的贡献。
1. 积极引进先进的语言学理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胡老师积极向国内学界介绍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状况,为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胡老师1977年还与方立、徐克容在未被CNKI收录的《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一)上介绍了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1978年胡老师与方立、徐克容介绍了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并讨论了该语法在语言教学的认知法、心理语言学、意译法、机器翻译、语言结构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了Chomsky语言观的优与劣。胡壮麟(1980)介绍了语用学的对象和方法、各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他(1982a,1982b)评述了国外汉英对比研究的情况,从语义学、句法学以及冠词、时态、体等方面观察和分析了国外的研究。胡老师(1983)专门介绍了Halliday(韩礼德)的研究领域以及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还评介了语言学家William Haas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1984b)。
胡老师(1992c)总结了美国语言学家Wallace Chafe的主要学术活动和成就,归纳了Chafe的主要观点,为研究Chafe的语言观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他(胡壮麟1996c)审视了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认为Givón的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功能主义,具有类型学的、历时的、归纳的、折中的、语法的和章法的特征。
这些文章不是单纯停留在介绍上,而是在评析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当时为国内学界了解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语用学、英汉语言对比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意义非同一般。
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首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上,胡老师能紧跟学术前沿,不断进行探索。他(1984a,1990)讨论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系统、层次、功能、语境、盖然等六大核心思想的出发点和发展,评述了Halliday对语言学有关学科和理论的观点。他从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着手,分析了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指出语序复制于语义功能的多重性(1989)。胡老师(1991)审视了国内外功能主义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分析了它们之间理论出发点的不同。这对国内读者了解功能语言学的概貌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胡老师(1998b)根据Mick O’Donnel的网络系统透视了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各方面的活动,概括和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些新的理论阐述,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动态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和指导。
在语法隐喻方面,胡老师(1996a)分析了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语法隐喻,说明了语法隐喻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语法隐喻的三种形式,讨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以及美国功能主义的研究。胡老师认为语法隐喻不同于隐喻,语法隐喻在本体或喻体中至少有一个领域应与语法有关。此外,隐喻化的过程是双向的,对本体或喻体进行比较或建立联系的不一定是具体事物,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关系,即语法关系。胡老师把美国功能主义者研究的“语法化”看作一种语法隐喻。胡老师(2000a)分析韩礼德重新整理语法隐喻框架的原因,并且讨论了一致式的标准,认为引入雅式和土式的区分比较符合实际。胡老师指出新框架对语言的系统发展、个体发展和语篇发展的阐述有理论上的突破,但也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对语篇隐喻持保留态度、对一致性界说显得模糊、无视语法隐喻中动词化的存在等。
在语篇的衔接理论上,胡老师(1996b)通过多个角度的论述,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其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和“意识形态”;第二层是语义层,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是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词汇层包括词汇搭配、照应和指称性。最后的音系层包括语调、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层面上,胡老师(2008c)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都在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章透过马利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等人的思想以及其他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研究活动,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社会语言学的思想渊源。胡老师(2007c)比较了applied linguistics、applicable linguistics、appliable linguistics这三个不同的领域,认为适用语言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意义发生系统,其工作机制是以社会理据来解释和描写语义发生。这篇文章还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适用语言学是对同一问题的两个视角,是互补的。适用语言学为系统功能语法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为进行功能语义学的研究打好基础。胡老师(1999b)讨论科学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对Goatly的观点提出质疑,但认为Goatly将科学理论新发现引入语言学研究,激发人们在研究工作中构建新思维,有其积极的一面,而Halliday和Martin过分强调了由“名物化”(nominalization)体现的实体化。Goatly的理论是绝对科学主义。
在语境的研究方面,胡老师(2002a)详细剖析了不同学者对语境的观点,认为对语境分析的方法已从一元化经由二元化、三元化走向多元化,更多关注世界知识、集体知识、特定知识、参与者、正式程度及媒体等因素。
胡老师还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不同语言进行具体分析。他(1994d)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比较了英汉疑问语气系统,在Li和Thompson的四类汉语疑问句基础上增加了第五类——零形式问句,并详细分析了汉语特殊疑问句的语义功能及其体现形式,调查它们在语篇中的分布频率,通过实验验证疑问语气的次元功能的多重性和客观存在。胡老师(1992a)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日语,讨论了日语的标记主位和非标记主位以及多重主位的体现方式。
3. 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领域
胡老师的第二个研究重点是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胡老师(2007b)阐释了语言学研究出现跨学科倾向的原因,认为语言学研究跨学科化是因为人类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是因为人们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哲学理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认知科学的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新技术发展和相应的多媒体、多模态、多元智能的出现以及连接主义的学习理论。胡老师(1999a)肯定了《马氏文通》的历史作用和它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指出马氏已具有元语言的观点和分布分析法的特点,认为研究汉语语法要考虑汉语的特点是应该的,但完全脱离或否定国际上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科学方法则是狭隘的。
此外,胡老师(2003a)清晰地说明语法化的定义和常见模式,讨论语法化与单向性、自动化、认知过程、范畴化、脱范畴化之间的关系,评价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两个视角,对我们认识语法化有很大的帮助。胡老师(2011b)还回顾了中西语法研究中不同的本位理论,认为本位的主要功能是语法分析时切入点的选择,本位研究已不受句法限制,已从句法范畴向广义语法学发展,从而说明本位研究对于普通语言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在符号学的研究方面,胡老师(1999c)阐述了当代符号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如对符号学和符号的认识,涉及符号的相似性、符号的解码、符号的互动、符号的局限性、符号的过剩等,重新解读了索绪尔符号学观点,澄清了我们对符号学的认识。胡老师(2009a)梳理和讨论了符号和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认为任意论者与象似论者所谈的符号在内涵上大不相同。任意论所谈的符号是语言符号,而象似论所谈的符号包括了语言符号在内的元符号性质。任意论重视语音和口述语言,象似论还兼及文字和书面语言。在象似性方面,任意论承认为数较少的高度的拟声性,而象似论扩展至拟象性、隐喻和有理据性。文章还从汉语的发展角度重新解读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和线性特征,同时说明象似性研究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胡老师对符号学的兴趣扩展到了计算符号学和认知符号学。他(2001c)对Anderson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讨论了计算符号学的定义、符号观、理论基础、计算机符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为计算符号学是各种语言学理论的汇合点、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汇合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汇合点。认知符号学是本世纪刚出现的新兴学科。胡老师(2010b)迅速捕捉到这方面的信息,讨论了认知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涉及认知符号模式、施事、意识与符号学、认知诗学、新结构主义、人类经验意义以及生物界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学认知等,为我们展现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如何被应用于符号学研究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胡老师对巴赫金研究特别感兴趣。他(1994c)指出巴赫金能从社会符号学的高度对索绪尔的经典理论进行挑战,认为巴赫金的理论对当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论证索绪尔预言的符号学在前苏联是由巴赫金开创的。他(2001b)还讨论了巴赫金的符号学观点,涉及符号的定义、符号与物、符号与意识形态、意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分析学术界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研究中的争论,认为符号学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推动人文科学的研究。关于巴赫金在巴赫金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巴赫金在形式主义上的两面性、巴赫金与前苏联马尔主义者的关系、巴赫金的思想体系,胡老师(2008b)认为应参照巴赫金本人的观点,特别是对话主义的思想,结合他的家庭背景、个人信仰和经历、同路人的影响、前苏联的统治和他本人的身体状况,才能对巴赫金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位。文章同时指出,巴赫金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语境下与形形色色的思想共存的。
4. 语篇分析和文体学领域
胡老师的第三个研究重点是语篇分析和文体学。他(1992b)根据掌握的资料归纳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的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研究课题,例如类型学研究、解释性语篇、语篇结构模式、语篇理解、会话分析、语篇的非语言和社会方面、语义学、与外部的关系等。胡老师(1993a)在阐明语篇的定义之后考察美国学者在认知与语篇产生方面所做的工作。胡老师(1998c)把语篇分析分为两大类:理论性的和应用性的。前者从理论上阐述语篇的特性,后者是运用已开发的理论分析任何具体语篇。胡老师指出,语篇分析包括了语篇生成、语篇理解等课题。此外,语篇分析除了阐明语言如何生成这一根本问题外,还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由于人们对音系层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研究较少,胡老师(1993b)讨论了音系层各种语音范畴与语篇衔接的关系,从语调衰减单位、声调群、信息单位、语音模式等方面论证语音系统具有语篇衔接功能。
在文体学方面,胡老师(2000c)讨论了语境研究的模式以及文体学研究中对语境的不同分析方法,认为功能文体学需要考虑如何在语境许可条件下去实现语篇的社会功能。胡老师(2001a)叙述了布拉格学派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功能语体观以及巴赫金的言语体裁与风格的理论,指出功能文体理论注重实际应用,涉及某个领域的专家的实际活动、训练新的译员和技术翻译、母语和外语教育等,研究时需要对不同功能文体的主要特征作科学的描写。胡老师(1985)还分析了威尔士诗人Dyland Thomas一首十九行诗的语音模式,说明语音模式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5. 语言教育的研究
胡老师的第四个研究重点是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从《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胡老师对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关心和热爱。他(200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了学习英语的优越性;从多个方面说明学好英语需要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兴趣,需要持之以恒;学习外语对个人各方面的发展很有益处,懂不懂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胡老师(2005b)回顾了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取得的一些成绩,如教学大纲的修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展开、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的改革等,分析了英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指出了新世纪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他(2002d)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提出了四点思考,认为我们应进一步从语言规划上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专业特性不应模糊,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级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应该加强研究生和博士生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不是外语教学的万应灵药,应警惕交际教学法向交际—语法教学法过渡的动向。
针对英语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胡老师(2002e)指出其中的原因是,批评者未能将ESL和EFL区别开来,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民族气质、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上的不同,中国的英语师资队伍资历不够。胡老师认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并不落后,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讨论和解决。他(2003d)不太赞同中国英语教学低效论,认为我国英语教学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考虑在中国环境下学英语的特点,重视成年人学英语的优势。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发之后,胡老师(2004a)从哲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认为这份《教学要求》体现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等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双语教育方面,胡老师(2004d)把双语教育定义为对教学大纲的课程分别或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授课,实事求是地讨论了双语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指出双语教育不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惟一或最佳途径。文章认为我们有必要从语言规划的视角讨论双语教育,明确双语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加强实验和调查研究,改进现有的外语教学。
胡老师还注意到教学法和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他(2005a)回顾了各种语言教学法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外语教师要对不同的理论进行辩证的思考,强调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个组织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此外,胡老师(2008a)阐释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本质以及行为主义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说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批而不倒的关键在于它在语言教学中仍有一定用途。当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不能处理人类学习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某些抽象概念的学习和基于知识的学习。
6. 超文本和多模态研究
胡老师的第五个研究重点是超文本和多模态现象。首先,在互联网广为使用的今天,胡老师对超文本发生了兴趣。他(2004b)从哲学角度谈论超文本思想,总结了超文本的语篇特征,即没有起点与终点的流动性、不分读者与作者的融合性、没有中心与边缘的无中心论、口述和读写并重的电子话语、空间扩展导致的开放性、在政治和伦理决策中的协作性与民主性。胡老师(2004e)从传播主体、主题、网络与路径、语言、不肯定性和模糊性、电子媒体等方面讨论了超文本小说的特征,指出超文本使读者和文本之间得以产生互动,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技术的复杂性、版主失去控制、缺乏连贯性和终结、写作水平低下、没有乐趣等。
口述和读写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胡老师(2004c)通过许多英语和汉语的例子讨论了Walter Ong关于口述和读写的一些观点,如口述和读写与人类思维的关系、口述和读写的特征对比、口述领先和读写领先的异同等。胡老师在文中对Ong的一些说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对触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指出口述和读写属于连续体,人们对口述或读写的选择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篇文章还指出对口述和读写等问题的研究与国民教育和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胡老师(2007a)把模态和媒体的关系看作是话语和技术的关系,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篇文章还对符号资源、多模态符号的设计、多模态的连贯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应该重视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
胡老师对多模态小品的研究也很有兴趣。他(2010a)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把这些多模态小品分为九个大类,讨论这些小品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美学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胡老师(2011c)通过对以文字为主体的多模态小品、以乐曲为主体的多模态小品、以图象为主体的多模态小品和以动作为主体的多模态小品的分析,说明对同一语篇意义的表达可以采用不同模态。这些模态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同步使用。在多种模态同步使用的情况下,其中一至二种模态是主体,其余模态起陪衬作用。
7. 隐喻和可证性研究
胡老师的第六个研究重点是隐喻和可证性。他(1997)分析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隐喻、隐喻与认知的关系,阐述了隐喻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指出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人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化来建立学科间的联系,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隐喻可以扩大人们对尚无名称或尚不知晓的事物进行组合的能力。胡老师(2000b)通过详细的实例分析,讨论了隐喻的功能,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文体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隐喻是构成某些体裁文体特征、语篇文体特征、作家文体风格和时代风格的要素。此外,胡老师(2003c)还探究了诗性隐喻的典型特征,如原创性、在不可能性掩盖下的真实性、义域的不一致性、跨域性、美学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符号的完整性、扩展性。这篇文章指出Lakoff与Turner把诗性隐喻置于“基本隐喻”的框架之中,强调“同”而忽略了非常规性是诗性隐喻的必要条件。
胡老师还对几位学者的隐喻理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他(1998a)就不同学者对Searle隐喻观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讨论隐喻问题需要有共同的背景。对隐喻的界定标准不同,人们要对其进行评比十分困难。要从语用学的角度讨论隐喻,需要套用语用学的元语言。胡老师(2002b)叙述了Richards有关隐喻与意义的系统研究,并对Richards的观点进行评述,认为Richards未能解决术语使用的混乱问题,分析仍欠清晰。此外,胡老师(2002c)还分析了Reddy的传导隐喻理论以及人们对传导理论的质疑,但认为该理论弥补了传统理论的不足,可用于程序编写和人工智能,能解释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
胡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兴趣点是语言的可证性。他(1994a)梳理了不同学者对可证性的研究,指出可证性主要处理经验来源的问题,在广义上还包括经验的可靠性。另外,证素(evidentials)主要在词汇、句法层表现出来。胡老师区分了语言可证性研究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寻找语法范畴的形式,另一种是先讨论其功能再研究它在语言中的体现形式。胡老师修正了Chafe的模式,把知识来源和认知方式合成为一个范畴,认为知识来源包括文化、感官、言语和假设四个方面,认识方式包括信念、归纳、传闻和演绎四个方面。胡老师(1994b,1995)对英汉语言中的可证性展开了研究。他(1994b)采用修正过的Chafe框架,统计分析了一个英语语篇中的证素,比较了论辩语篇、新闻报道、会话和学术著作在据素使用上的不同,并讨论和总结出四条可证性隐含规则。胡老师(1995)采用功能主义的角度,从知识来源、认知方式、有关知识的其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了汉语的可证性手段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四个汉语语篇中的可证性手段,说明可证性多少能反映文体的特征。
8. 结语
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胡老师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学理论、符号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言教育、超文本、多模态、隐喻、可证性等许多方面。这反映出胡老师学术功底深厚,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术敏感性很强,思路开阔。他注意引进和探讨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具有批判性思维,吸取其精华,勇于摒弃不正确的理论,注意国外理论的本土化,在许多方面做了开创性的探讨,关注我国的外语教育,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一些观点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语言研究工作者需要广泛涉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理论,需要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意识,紧跟学科的前沿,掌握语言研究的正确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展开细致、深入、具体的分析。在这些方面,胡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方立、胡壮麟、徐克容.1977.谈谈现代英语语法的三大体系和交流语法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一):1-28.
方立、胡壮麟、徐克容.1978.谈转换—生成语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61-72.
胡壮麟.1980.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3):1-10.
胡壮麟.1982a.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116-126.
胡壮麟.1982b.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续完)[J].语言教学与研究(2):117-128.
胡壮麟.1983.韩礼德[J].国外语言学(2):60-63。
胡壮麟.1984a.韩礼德的语言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23-29.
胡壮麟.1984b.威廉·哈斯(William Haas)[J].国外语言学(4):56-59.
胡壮麟.1990.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1):2-8.
胡壮麟.1985.语音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马斯一诗的语音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14-18.
胡壮麟.1989.语义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3-60.
胡壮麟.1991.功能主义纵横谈[J].外国语(3):3-10.
胡壮麟.1992a.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1-7.
胡壮麟.1992b.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语语言文学专刊(2):46-49.
胡壮麟.1992c.Wallace Chafe [J].国外语言学(3):44-48.
胡壮麟.1993a.认知与语篇产生[J].国外语言学(2):1-6.
胡壮麟.1993b.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1-8.
胡壮麟.1994a.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15.
胡壮麟.1994b.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2):22-28.
胡壮麟.1994c.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9-57.
胡壮麟.1994d.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J].外国语(1):1-7.
胡壮麟.1995.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3-23.
胡壮麟.1996a.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4):1-7.
胡壮麟.1996b.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1-8.
胡壮麟.1996c.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4):1-10.
胡壮麟.1997.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4):50-57.
胡壮麟.1998a.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7-10.
胡壮麟.1998b.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J].外国语(1):1-5.
胡壮麟.1998c.语篇分析任重道远[J].外语研究(2):1-4.
胡壮麟.1999a.反思与前瞻——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1-5.
胡壮麟.1999b.科学理论新发现与语言学新思维——兼评Goatly协和语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4):1-6.
胡壮麟.1999c.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福建外语(1):1-9.
胡壮麟.2000a.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88-94.
胡壮麟.2000b.隐喻与文体[J].外语研究(2):10-17.
胡壮麟.2000c.语境与文体[J].山东外语教学(4):1-7.
胡壮麟.2001a.功能主义的文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2-8.
胡壮麟.2001b.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10-15.
胡壮麟.2001c.计算符号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9):1-5.
胡壮麟.2002a.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3):161-166.
胡壮麟.2002b.里查兹的互动理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0-54.
胡壮麟.2002c.雷迪的传导隐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3):1-6.
胡壮麟.2002d.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3):2-5.
胡壮麟.2002e.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4):3-7.
胡壮麟.2003a.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1):85-92.
胡壮麟.2003b.一个英语教师的独白[J].外国语(5):1-10.
胡壮麟.2003c.诗性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1):3-8.
胡壮麟.2003d.在中国环境下说英语[J].大学英语(2):2-4.
胡壮麟.2004a.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5):345-350.
胡壮麟.2004b.超文本及其语篇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5):3-8.
胡壮麟.2004c.口述·读写·超文本——谈语言与感知方式关系的演变[J].外语电化教学(6):2-8.
胡壮麟.2004d.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4-7.
胡壮麟.2004e.超文本小说——一种基于电子技术的新文学体裁[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1-9.
胡壮麟.2005a.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21-25.
胡壮麟.2005b. China 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 [J].中国外语(6):4-10.
胡壮麟.2007a.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1-10.
胡壮麟.2007b.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6):403-408.
胡壮麟.2007c.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1-6.
胡壮麟.2008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何批而不倒[J].英语教师(4):4-7.
胡壮麟.2008b.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20-127.
胡壮麟.2008c.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2-97.
胡壮麟.2009a.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5-102.
胡壮麟.2009b.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J].中国外语(5):5-9.
胡壮麟.2010a.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4):3-9.
胡壮麟.2010b.认知符号学[J].外语学刊(5):20-25.
胡壮麟.2011a.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4):1-7.
胡壮麟.2011b.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J].外国语(1):2-8.
胡壮麟.2011c.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外语教学(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