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场与中国文学观
——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2012-04-01张炯

东吴学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学民族

张炯

东吴讲堂

中华文化场与中国文学观
——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张炯

主持人 傅大友 丁晓原

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今天的天气,典型的金秋十月,这样的天气照理应该是旅游的。今天我们进行一个室内的旅游。旅游的是中国文学。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张炯老师,张炯教授,张老师的头衔很多,下面我把张先生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他一九三二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是福建,今天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位福建的同志,就是今天正在照相的林建法主编,是我们学校的特聘教授。张炯教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一九六○年毕业于中文系。曾经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我们国家权威刊物——《文学评论》的主编,曾经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兼理论批评委员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委员,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他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著名的当代文学评论家。主要的著作有《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格局》、《走向世纪之交》,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十卷)、《中国文学通典》(四卷)。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老师为我们作讲座。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我以为,作为人类的后天创造,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它包括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法律、道德、宗教、社会制度、文物典章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场,指的是文化发展的一定时间与空间。由于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状况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历史条件的变化,处于文化场中的文化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我们需要有个动态的观念。即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场中不断变化着的。考察中华文化的历史变化,我们今天首先更要自觉地调整以下的观念:

一是要改变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为源头的观念,确立多地区文化源头的观念。东北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的发掘,特别是中华第一玉龙的发现,红山陶器上原始文字的发现,把中华文化推进到六千年前;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三星堆文化的发掘,金沙六千只象牙和太阳鸟金制图案的发掘,说明李白《蜀道难》所说的“蚕丛与渔父,开国何茫然”的时代,至少是殷代,那里的文化已很辉煌,青铜器有上天树和人的头像,而且眼睛从眼眶中如手般伸出,非常奇特!而长江下游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发掘,说明六千年前那里的稻作文化已存在,而且出现了工艺精良的玉琮和周长六千米的很大城市。江西精美的青铜器的发掘,樟树镇附近还发掘出数千年前的古城,中有祭坛和引水入城的运河。从珠江文化发掘的遗存看,同样源远流长。都说明东北、西蜀和长江以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二是要改变以汉族文化来代表中华文化的观念,树立多民族文化互动互融的观念。中华大地自古生存众多的民族、氏族部落。汉朝以前没有“汉”的称谓。中原一带自称华夏族。以它为中心,把四周的民族称为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实际上北方就有许多民族,史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明他向游牧民族文化学习。汉代北方游牧民族有匈奴与东胡,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指鲜卑、羝、羌、羯、匈奴。唐代北方有突厥,宋代有辽、金、西夏和蒙古族。契丹建立的辽国跨越漠北东西数千里。辽代所建的应县木塔至今仍然屹立。横跨欧亚的元帝国是蒙古族建立的,它曾融会和汲取了许多国家的文明。马可·波罗的游记,对元帝国的文明有许多描述。明代蒙古族退到塞外,很大一个帝国仍维持了很长时间。清代是东北地区的满族建立的。它大力学习汉族文化,又保有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古代中国的西方、南方和西南的民族也建立过不小的王朝国家,如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唐代有吐蕃、南诏,五代时期前凉、后凉、西蜀、南唐都有长期的安定,也都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内蒙古地区匈奴王冠的发现,说明汉代漠北的冶金工艺的精美。西藏地区寺庙建设的辉煌灿烂,极具民族特色。号称藏区第一寺的金塔寺,其三层建筑分具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的风格。这都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交流融合而创建的。今天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华文化。

三是要改变把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互动和并存的观念。比如春秋战国时代除了儒家,实际上还有法家、墨家和道家等。东汉以后还有佛家文化,后来还有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互渗和共存。大家知道,在治国方面,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儒家主张入世,道家标榜出世,佛家寄望来世。三家虽有斗争,但又互补,长期共存不悖。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养生思想,佛家的普度众生思想,都有它的积极一面。儒家倡入世致仕,治国平天下,在政治观念和伦理道德方面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道家倡失意便出世养生,独善其身,追求成仙;佛家倡今生苦行,寄望于来世,戒杀生,戒偷盗等。它们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对中华文化也有深远影响。中国士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乃至于出家礼佛!伊斯兰和基督教崇拜真主和上帝,主张平等和博爱,也有一定的积极性。我们今天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便兼承了儒法的传统。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百多年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只把儒家视为国学,视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

四是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场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改变中华文化传统不变的观念,树立中华文化是在族际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新新不已的文化观念。从原始氏族社会的公天下到后来的家天下,是一大变化。如《礼记·礼运篇》所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终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周公,由此其选也。”这里,对尧舜以前原始氏族时代虽有过于理想化的描述,但大体反映了随着公天下的共有制到家天下的私有制之改变,使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化,都产生改变的状况。后来,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也产生过多次的变化。如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是一变化,及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改贵族分封制为郡县制,汉代相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大变化;到了三国时代的思想解放,又一大变化;“五胡乱华”使南北民族大迁移及其文化大融合更是一大变化。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的大变化,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随着文化场的不同而使文化发生变化,有如下的规律性的现象:

一是经济基础变了,必然引起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上述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演变是一例。殷商的奴隶制转向周秦的封建制,以讫近代以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如此,随着生产所有制的变动,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动。

二是各民族各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后进文化总要汲取自己所没有的先进文化的长处。

我国各民族文化互动和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汲取的情况正是如此。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融合,提振了整个中华的文化。前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一例。北魏孝文帝下令易胡服为汉服,并且学习汉文,则是鲜卑族向汉族学习的一例。再如我国音乐得益于西域民族。古代华夏族的乐器有钟、磬等打击乐器和古琴瑟,而琵琶则来自新疆于田,胡琴、唢呐也来自西域,羌笛是羌族的乐器。由于这种吸纳,使汉族的器乐大大丰富起来。对外国文化的吸取,古代莫过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不但使我国出现了佛教,还出现了重视语音韵律的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促进了唐代律诗绝句的产生。以及后来音乐与诗歌的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晚唐和宋代的词。元杂剧的兴盛与北方民族重视说唱的需求影响也相关。从明代末年,利玛窦到达北京,中国便开始学习西方,明末清初像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思想家,就多有摆脱儒家传统的新人本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直到辛亥革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标志着我国人民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并走向文化创新的不同阶段。这种变化更是前所未有的大变。

三是文化演变中多元互动与一元主导往往同时并存,辩证地统一。张岱年曾说:“每个时代应有个主导思想,在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容许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存在。有同有异,求同存异。《周易·系辞》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睽卦·象传》云:‘君子以同而异’。同而且异,这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依我看,这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为了使社会和国家、民族具有足够的精神凝聚力,往往要求核心文化的统一,而容许非核心文化的多样。如我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学术文化和宗教文化、风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往往多元,而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则往往趋于一统。周公制礼作乐是求制度、行为规范和教化娱乐的统一,秦始皇的“书同文,行同伦”则求文字和伦理的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追求政教文化和伦理文化的统一。但那时也不可能完全一统。否则诸子百家的书就流传不下来。今天我们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贯彻于各个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同时又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也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关系。因为,这是合乎规律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朝代的文化场虽然有所差异,但中华文化总体上不是排他的、单调的、固步自封的僵化的文化,而是包容广大、丰富多彩、新新不已的文化。鲁迅所称誉的汉唐气象的恢弘,赞赏的就是因包容广大而丰富多彩。清代后来的闭关自守,实是无异作茧自缚,自致落后。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的百多年间,我国文化的飞跃性发展,正与各民族间的互动和积极学习、汲取外国文化的长处分不开。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而文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场中形成和生长的。在中华文化场中发展的中国文学必然留有中华文化不同时代和社会变化的深刻烙印。因而,我们必须联系中华文化场的演变来调整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学观。

一、中国文学不同于汉语文学或汉文学,而是多民族的文学。鲁迅当年撰著 《汉文学史纲要》是非常有见地的。说明他已意识到不能以汉族文学来涵盖全中国的文学。迄今我国各民族都有了自己的文学、自己的作家群和闻名全国的作家。藏族就有益希单增、降边嘉措、扎西多娃、阿来、央金;蒙古族有玛拉沁夫、扎拉嘎胡、巴·布林贝赫、查干;彝族有李乔、吉狄马加;壮族有陆地、韦一帆;仫佬族有包玉堂、蓝怀昌;朝鲜族有金哲;哈萨克族有艾克拜尔,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曾主持编撰四十五个民族的文学概论和文学史。一九九七年我和邓绍基、樊骏又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本,第一次把各民族文学都涵盖在内,使各少数民族的同志非常高兴!

二、中国文学的源头——神话也是多源头多谱系的。华夏族神话谱系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北方民族则有“苍狼”、“大树”的谱系,南方民族有“盘綔”和“葫芦”的谱系。葫芦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它形制如同一个怀孕的母体,而且中空多籽,被许多民族的先民当作母体崇拜的象征物:它在神话中孕育了民族和人类的始祖,又被当作祖灵崇拜的象征物。拉祜、彝、苗、瑶、壮、侗、佤等民族都有“人出自葫芦”的神话。《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明盘瓠子孙“今长沙武陵蛮是也”,长沙武陵蛮即如今苗、瑶等民族的先民,古籍中所说的盘瓠子孙“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的习俗也为苗、瑶等民族先民所有。至今,苗、瑶、畲、土家等民族仍流传着 “神母犬父”或盘瓠的神话,其中盘瓠神话内容与汉文古籍记载大同小异。

三、中国文学不是缺乏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的文学,而是史诗、叙事诗很丰富的文学。过去我们读中国文学史,讲到史诗往往只讲《诗经》中的《公刘》和《生民》两篇,讲叙事诗就只讲《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实际上,如果涵盖各少数民族文学,情况就大为改观。如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最长的史诗,加上蒙古族的 《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英雄史诗,就有闻名于世的三大史诗。蒙古族还有长篇英雄叙事诗二百多部。南方民族有白族的《阿黑天神》、彝族的《阿诗玛》,蒙古族有《嘎达梅林》等,是现代经过作家整理加工的长篇叙事诗。

四、中国文学中不是只有汉族作家参与汉语文学创作,而是非汉族作家也参与汉语文学创作。屈原是楚国人,庄子也是楚国人。即华夏之外的南蛮 舌之邦的“蛮夷”。但屈原的《离骚》和庄子的《逍遥游》都是汉语文学的古典名篇。古代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情歌是翻译为汉语的《越人歌》歌辞。因而得以保存下来。“铁勒川,穹庐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鲜卑族的民歌,也是用汉文记载而流传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许多民族学习汉文化,自然就会用汉语写作。匈奴族后汉皇帝刘聪,年十四就博通经史,并著有述怀诗几十篇。契丹所建辽国,萧太后的汉诗就做得很好。耶律楚材是辽人而被成吉思汗所用,擅诗文。以汉文写作的元好问是金国人,萨都剌是蒙古族人,纳兰性德是满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蒙古族人。《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满族镶红旗的文康。近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泣红亭》是用汉文写的。现当代老舍、端木蕻良、叶广芩是满族,玛拉沁夫、李凖是蒙古族,李乔、吉狄马加是彝族人,晓雪是白族人,阿来是藏族人,霍达、马瑞芳是回族人。他们的汉语文学都写得很好。老舍更是公认的汉文学的语言大师。

五、中华各民族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楚辞对汉赋就有很大影响。鲁迅指出,《离骚》比之《诗经》“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论,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实际上,屈原的 《离骚》反映的主要是楚国的政治和三楚的“南蛮”文化,但其中也有华夏文化的影响。五胡乱华中,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他们的作品多用汉文。同时使北朝文学文风为之一变。其贞刚与南朝的绮美文风大异。近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因在江浙做过官,汉文水平高,他的 《一层楼》、《泣红亭》便深受《红楼梦》的影响。现代著名诗人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吸纳了哈萨克民歌的营养。也都说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

六、中国文学也是多元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文学,而非僵化的不变的文学。诗歌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正宗。自《诗经》至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变化何等大!形式上就有从诗到赋,从古诗十九首到后来的律诗绝句以及宋词元曲与现代的白话诗。其间,诗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都不断有新的开拓。刘勰曾总结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不仅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交融,国外的文学也使我们得到借鉴和吸纳。佛教文学像唐代的变文,对后来的小说、评书和弹词、鼓词等又唱又说的叙事形式便有明显影响。至于现代我国的文学,受到日本、俄罗斯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从思潮到形式,其间因开放而产生的巨变,更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正是这种开放中不断吐故纳新的缘故,我们的文学才会有进步。当然,开放多元中,文学也不是没有主元。《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便说明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主导文体。而在各种表现方式和文学流派中,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处于主流的地位。即使今天,我们的文学虽然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元表现,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现实主义。

七、我国文学应从古代文学观走向现代文学观。古代的文学观是大文学观,把一切文字写的东西都概称文学。如历史文献、哲学著作、诸子百家等。后来逐渐认识到诗赋与其他文字写的东西不同,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指出,“诗赋欲丽”。即指具有追求华丽的审美特点。但后人在这个问题上仍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刘勰的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所列文类仍达三十五种。把许多今天看来非文学的文类都仍然看作文学。及至近代王国维受到西方美学影响,才明确审美文学的观念。即他把《红楼梦》称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指出,“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而鲁迅在一九○七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中更指出,“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视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这才过渡到现代文学观,即以是否具有审美特征作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应该说,这是历史认识的进步,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认识越来越深入的表现。今天我们把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作为文学的四大门类,就是现代文学观的界定。有人主张回到大文学观去,我是不敢苟同的。那是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至于在中国文学史叙述中,为了表明历史认识的过程,在古代以大文学观来立论,也是适当的。而如果今天还把历史、哲学、伦理和政论都仍然作为文学来论述,那就不可取了。

总之,从我国文学的历史源头及其历史变化中,我们必须树立多民族的多元发展的开放的文学观。我以为,这样才符合我国文学的实际,也才符合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这样去认识,也会使我们更加体会到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是何等的正确!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张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学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我们需要文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与文学三十年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