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再复开启了红学研究的新阶段
——对《红楼四书》的审美感悟

2012-04-01王世德

东吴学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红学红楼梦研究

王世德

哲学与文化

刘再复开启了红学研究的新阶段
——对《红楼四书》的审美感悟

王世德

刘再复教授在北京三联书店出了四本关于《红楼梦》的巨著:二○○九年一月《红楼梦悟》和《共悟红楼》、二○○九年七月《红楼梦哲学笔记》和《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相继问世。这四本皇皇巨著,开启了红学研究的新阶段。

自从《红楼梦》的手抄本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来,就有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论,一七九四年(乾隆五十九年)周春写成《阅红楼梦随笔》,其书包括索隐、考证,也评论了小说的思想、人物、艺术手法等。从这时到民国初年,为“旧红学”研究时期,焦点是在批注、评点、索隐上面。清代光绪年间王国维写有《红楼梦评论》,它是红学研究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学术著作。民国初期,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也有较大影响。

五四运动后,开始了“新红学”研究时期。一九二一年胡适发表论文《红楼梦考证》,一九二二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认为《红楼梦》可归为写实派小说。俞平伯对曹雪芹和小说版本作了详细考证,得出“自传说”、“自然主义杰作”、“为情场忏悔而作”等观点。鲁迅、陈独秀也发表过关于《红楼梦》的重要见解。四十年代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认为《红楼梦》可列入世界文学第一流的杰作之中。一九四八年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研究书中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代之关系。

一九五三年九月上海棠棣出版社出了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论》,该书到同年十二月印了三版,一九七六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增订本。美国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在 《海外红学论集》中说,“新红学的传统至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论》的出版而登峰造极”。周汝昌此书,是新红学考证派集大成之作,篇幅最大,资料最丰富,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及曹家处境,很有帮助。作者对版本和脂砚斋的批语也下过很大的考证功夫,付出了大量艰苦劳动,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这对红学研究十分有用。周汝昌在增订本《写在卷头》中说:“这是一本材料考证书。材料不过是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时需要取资的东西;考证也只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两者本身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便不能忘掉我们的出发点,即为了进一步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为了对这部小说和这位作家的评价和批判继承的工作。”老一辈红学研究家付出了巨大精力,他们为后学铺设了坚实的路基,也真诚地盼望后继者超越已有的考证之作,从而使红学研究有新成果。俞平伯老人在晚年也明确说过,要真正深入研究《红楼梦》本身,必须“多从文学哲学着眼”,把它作为小说来研究、领悟,不要繁琐考证。老一辈学者的精神十分感人,这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们深切地盼望着像刘再复《红楼四书》这样的回归文学审美的专著的出现!

我们盼望刘著这样的书,也已经很久了。它的出现使红学研究从索隐、考证作家家世、版本真伪,转移到研究小说本身的思想、艺术、意蕴和美学价值上来。二百多年来,这种研究也是有的,也有很多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也读到过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他们也指出了小说呼喊个性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但我总为这些好书没能产生更好更大的效应而深深惋惜。现在,读到刘著四书,喜不自胜,深感到四本专著必能产生强大的效应,从而开启红学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此后,大家把主要精力转到研究小说本身之上,尤其是小说的思想、艺术和美学价值上来,能够汇成红学研究的新主潮。

刘著四书,最先应该肯定的功绩,就是开启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做了“使红楼归位”的正事,把红学研究的主力从意识形态学(政治学、历史学)回归到文学、人学、心灵学、审美学、艺术学。

其次应该肯定的功绩,是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悟证”的方法,这使读者感悟到《红楼梦》的作者用生命心灵所抒写的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人类探寻和追求美好理想(净水世界、太虚幻境、大观园、俱乐诗社等),能引导我们净化灵魂,到达一个宇宙精神(天地人合一)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使我们赢得了对美的衷心信仰,并由此明白了:该如何守护生命本真状态,从而诗意地栖居在人间。这些如同上帝、道等“第一义存在”的难以言说的启示性真理,更难以实证,要用熊十力说的“性智”,即用人的天性、本性、性灵、真情、真觉去体悟,而不是用“量智”,用逻辑分析方法去考量和论证。要了解《红楼梦》的本体,就要求我们用这种直觉感悟的方法。本体与方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一体两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这两者的革新,才使红学研究能开启一个新阶段,到达一个新高度,开创出红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引导我们净化灵魂,到达一个宇宙精神(天地人合一)的新境界。

《红楼梦》是曹雪芹感悟人生的结果,它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彻悟出来的。我们也需要用生命真情去感悟,才能庶几近之。比如说,小说为什么要写太虚幻境,仅仅是为了增加神秘缥缈的神话色彩吗?或者是为影射、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吗?如果不仔细深悟,恐怕也难悟得作者所寄托的深意深情。

刘再复说,曹雪芹在小说第一回就“重新定义”故乡,把故乡推到无数年前女娲补天的大空旷之中。故乡让你栖息生命,负载你的思念、忧伤、欢乐,承载了你的生命,它是有诗意的情感家园。这也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源远流长,从而反思,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刘再复以优美诗意的散文诗写出他的感悟。他感激曹雪芹给他温暖和力量,让他感受到宇宙的大洁净,逃离污浊之地、虚假之乡,不知算计,拒绝世故,不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能够保持质朴的内心和灵魂的灯火,进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境,升华出赤子童心的大爱境界,从而赢得大解脱、大自在、大自由、大快乐。

刘著说,《红楼梦》一开始就介绍主人公的来历,是被抛入“大荒山无稽崖”中的一块多余的石头,这其实暗示了人类一生都处于荒诞无稽的闹剧中,短暂的一生为争名夺利,沾染了一身污泥浊水,舍本逐末,上演了多少喜剧,也产生了多少悲剧,更遑论追逐物色美色而颠倒是非美丑、丑态百出的荒诞剧。

《红楼梦》是伟大的文学经典,红学研究必须要回归文学审美。我们要研究它怎样以无比真实的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人物、构造情节、铺陈细节,又以浪漫主义精神抒写理想激情,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小说里的人物关系与世态世相活灵活现、真实可信,作者以无可怀疑的真实性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言行,它使我们深信:这些人物,如果让他们再活一次,他们在那个规定情境(典型环境)中一定还会那么说那么做,表现出那样的典型性格。

作者写出的种种悲剧、喜剧、闹剧、荒诞剧,都是无比真实的。贵族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华丽之家衰败自耗,终于盛宴必散,这都是真实可信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最后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盛极必衰这也符合了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这不是太悲观了吗?人生短暂,华宴必散,什么好都“要”了,真是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吗?人生如梦,梦醒了无路可走。顽石无力补天,宝玉出家,与仕途经济升官发财绝缘,否定得彻底,但又怎么找到出路?

刘著深切感悟到,《红楼梦》及其作者并不悲观绝望,而是鲜明地确定了美的理想,就是要保持青春少女葆有的人类本真本然的赤子婴儿本性。她们在未嫁人、未进入污浊世界前,受社会污染制约较少,保持本真本然质朴天真本性的性灵,才是天地之心,未被污染的天地灵秀,宇宙精华,真善美的结晶。这就是穿破黑暗之国的一线光明。美就是少女青春天真的本性,在少女身上表现得纯真强烈。男性,出嫁后的女性,老年人,谁也能保存着这种少女青春童心的精神性灵的,也都是美。其核心是能除去污染和异化,保持人类本性的纯洁无瑕,质朴真诚。这就是美,就是佛性、神性、理想。

曹雪芹看到人性虚荣贪欲,一切欲望终要归入空无,一切都在无定的变动之中。他有绝望感,但他仍要写《红楼梦》,写出他不能忘情,深切爱恋的真情本性的美,便是反抗绝望。写出他对第一女神黛玉、第二女神晴雯的万世不变的深情,写出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诗意生活,就是他要肯定的、永不变易的真情理想,也是他对人类的理想和希望。这也是他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和故乡。天真无邪、没有世故和算计的真挚友情和爱情,一切和谐的博爱的真情,是人类应该和可以达到的理想。一切自由人联合的团结互助合作,共同自由发展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值得肯定和追求的理想。确定这样的理想,也就是《红楼梦》的亮色、价值和伟大意义。悟到这一价值和意义,也是红学研究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贡献。

《红楼梦》有色空观念。按照佛教观念,认为事物色相是虚幻不实,刹那生灭的假象,人们要彻悟,它们都是不真实的空幻。刘著指出这说法有积极意义:人们在生前不必太执著于物色的追求。这说法可以理解为:要在瞬间物色中感受到无限永恒的意义,看透物色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因空见色,自色悟空”的说法中,插入“由色生情,传情入色”两句,并且在第一回说,空空道人因此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小说作者十分看重“情”字。花月痴人说《红楼梦》是“情书也”,一连说了二十五个情字(《红楼梦卷》第五十四页)。《红楼梦引》第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我们可以说,作者就是个情种,作者就是在写最令人动情的人事,抒写他的血泪感情。在太虚幻境中演出的《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中第一支曲子,警幻仙姑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快结束时又强调了“以情悟道”和“宇宙衷情”,不要做“皮肤滥淫之蠢物”。在小说末回的“警幻仙榜”中对宝玉总的评价是“情不情”,脂评的解释是宝玉对世间无知无识无情的人,也都能“有一痴情去体贴”(甲戌本第八回眉批)。去除了世故功利的污染,人间自有真情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真诚相待,生死相许。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遮蔽、污染了,入了迷途不知返。不必念经求佛,不必面壁苦求,只要去除污染,能够觉悟,以纯粹本性处事求真,一悟即可入佛境,即可得神性。

成佛觉悟,只在一念间。但这一念却不易得。不经坎坷曲折,就很难觉悟到自由幸福之可贵。不付出代价,也不易觉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非成败转头空”,“盛宴必散”,“物满即亏”,“误认他乡是故乡”。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人类历史总是曲折前进,前进波浪总是泥沙俱下。遍看世间纷攘,忙碌争斗,有多少假借堂皇名义,夹杂私利动力。但历史进步的主流,则必然是不断扬弃私心,扩充拓展公利之心、之行。

《红楼梦》发出了千古绝句“何处有香丘”,这是宇宙天地境界的大追问。宝玉和黛玉都还没能找到香丘,但与污浊世界决裂,明确了要寻求的是:不失去生命本真天性的自由博爱真情。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科学道路虽然还没有找到,但方向已明,人人能够自觉探寻,为之奋斗,就有希望。华宴争斗,充满血腥味,厌弃它就是觉悟。告别污浊世界,清除身心迷惘,就是解脱。人人都按本真性灵,自由发展,和谐合作,有大同情怀,大慈爱心,就能获得精神上大自由、心灵上大快乐。人人都弃丑向美,就能接近真善美的终极理想,进入与宇宙天地万物相通、和谐合一的澄明世界,与污浊世界相对立的净水世界。

《红楼梦》抒发了人类生命要诗意栖居的理想,呼唤赤子之心的性灵真情,和谐互爱的共谋自由幸福的本真追求,其内涵意蕴远远超越和大于封建家族兴衰史、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等政治历史内容。它能净化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它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永久的艺术魅力,其丰富的内涵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刘再复学识渊博,中外古今很多名家名著,他都能广征博引,用在恰当地方,说透他的感悟和体会,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议论风发,感悟精彩,能帮助我们理解和体悟到《红楼梦》的永恒价值、忏悔意识、哲学内涵、性格描述、精神内涵的“欲、情、灵、空”四向度,广深涉及其题旨选择、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历史视角、通观美学与青春图式、父子冲突、两种人生状态、关于第三类宗教的讨论、红学女性的文化类型、异端与荒诞意识、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有红楼的哲学笔记和澄明五境等,有红楼中三十种世人相解读。其内容十分丰富,把红学研究提到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悟也十分丰富,不是我这篇文章的篇幅可以容纳的。这里只是略述我一二粗浅的感悟,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亲自去细读四本宏著的兴趣,共同把红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时期,开启一个新的阶段,取得红学研究的新硕果,能更有力地提升大家的精神境界,美化大家的灵魂,更好地诗意栖居于大地之上。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写于川大

王世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荣休教授,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全国美学理事,全国高校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审美学》、《文艺美学论集》、《美学新趋势》等。

猜你喜欢

红学红楼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