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折子戏——快乐王子王尔德
2012-04-01赵菲菲
赵菲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人生如折子戏
——快乐王子王尔德
赵菲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言人。作为唯美主义的坚定倡导者,他倡导生活模仿艺术。他的第一本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中的《快乐王子》就是他后半生的脚本。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王尔德就是一个没有读通剧本的不称职的演员,他只对《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中的一出折子戏1《快乐王子》了然于心,演绎充分,而忘记了那完美的全本戏《自私的巨人》的台词。他的人生如折子戏。
王尔德;道格拉斯;快乐王子;折子戏
1.折子戏是针对全本戏而言的,它是全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贯通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和童话等多个文学领域。出于对两个儿子的爱,王尔德曾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主要是童话故事。《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作为他的第一部童话故事集,展示给世人王尔德柔情的一面;同时,作为“生活应当模仿艺术”的唯美主义信条的坚定追随者,其中的《快乐王子》也预示着王尔德后半生的起伏坎坷;而其中的《自私的巨人》,则提供了一个唯美的结局。两个结局早已写好,人生这出戏该根据哪个脚本演出,由王尔德自己做决定。只是,桀骜不驯的王尔德,执拗的选择了作为折子戏部分的《快乐王子》,而不是把《自私的巨人》也纳入脚本考虑范围之内演出全本戏。
王尔德短暂的一生,宛如全本戏中的折子戏;其中最跌宕起伏的就是和道格拉斯的那段生活,风风火火,桀骜刺激。他的一生,正如他穷极毕生所推崇的唯美主义运动的主旨一样,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反映艺术。“像诗歌、雕塑和绘画一样,生活本身就拥有精心创造的杰作”(王尔德 2010:103)。桀骜不驯的王尔德把自己人生所要模仿的脚本,设定在《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中的折子戏《快乐王子》之上,而不是全本戏《自私的巨人》。他的人生犹如《快乐王子》这出折子戏,人物刻画深刻,情节扣人心弦,故事轰轰烈烈,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哀婉。
1.折子戏开幕
王尔德就是快乐王子。快乐王子活着的时候,生活在“无忧宫”里,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死后塑像也被尊崇的立在一根高高耸立于城市上空的立柱上,周身贴满纯金的叶子,有着一双蓝宝石做成的眼睛,配有镶有一颗硕大红宝石的宝剑,光芒万丈。1891年之前的王尔德,人生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平步青云。此时的他,生活美满幸福:康斯坦斯的丈夫,两个可爱的儿子的父亲。他是伦敦社交界的宠儿:服装惹眼,谈吐机智,桀骜不驯的。他也是上流社会争相吹捧的独树一帜的戏剧家。此时的王尔德,生活在全世界的掌声和鲜花里,“什么快乐都经历过了。我过着蜜糖般的日子”(王尔德2001:681),和快乐王子的日子一模一样:“如果快乐就是幸福的话,那么我实在是幸福的”(王尔德2010:10)。“我唤醒了这个世纪的想象力,它便在我身边创造神话与传奇;万象之繁,我一言可以蔽之,万物之妙,我一语足以道破”(王尔德2001:668)。王尔德何等的狂放、骄傲恣意,仿佛世界尽在他掌握之中,历史尽由他书写。王尔德甚至在纽约海关登记处留下了那句极具个性的名言:“我需要申报的只有我的天才”(王尔德 2010:2)。
折子戏的特点就是情节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而王尔德的人生正是这般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其悲惨的结局如《快乐王子》。
人不可能永远活在鲜花和掌声中。高耸在广场上的快乐王子,目睹着满目疮痍,眼睛装满伤悲,泪珠顺着他黄金的脸颊缓缓流下来。人世间疾苦太多,快乐王子决定要奉献自己,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红宝石,蓝宝石和周身纯金叶子献给他爱的那些穷苦的人们;但是这些穷人并不可爱,并不感恩,他们面对快乐王子的慷慨奉献,认为理所当然。等到快乐王子没有东西可以奉献时,人们开始嫌弃他的丑陋无用,最终把他推倒在广场上。1891年,事业如日中天的王尔德遇到了他“最亲爱的男孩”—道格拉斯勋爵,王尔德就开始了快乐王子的扮演生涯。从此,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王尔德的折子戏:王尔德开始了在艺术上、生活上和名誉上对道格拉斯无底线的奉献。
2.快乐王子艺术上的奉献
折子戏的开端总是美好的,令人流连往返。但是美好总是转瞬即逝。道格拉斯年轻气盛,英俊潇洒,同时也任性自私,虚荣浅薄,脆弱残忍。对于常人的交往来说,这些当然是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但是,在一个爱他的人那里,却成了致命的利器。面对道格拉斯的步步紧逼,贪婪无限的索取,王尔德能做的只有无底线的奉献。王尔德的初衷,正如他在审判席上所说:“它是美的,是优雅的,是最为崇高的感情。只要年长者拥有才智,而青年又拥有生命的欢乐、希望和欢闹,它就不断地在年长者和青年间存在着”(Raby 2001:209)。是那种希腊柏拉图之爱,但是事与愿违,遇到道格拉斯之后,王尔德原本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明显已经被剥夺了。
正如快乐王子最先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付出一样,王尔德对道格拉斯最初的付出也是在艺术上。王尔德身为一个艺术家,把艺术看的至高无上,并且很看重自己的身份,“艺术家是各种美的东西的创造者”(王尔德 2010:3),“我曾经是我这个时代艺术文化的象征”(王尔德 2001:668)。对于王尔德这种艺术家来说,艺术的创作需要一个惺惺相惜的缪斯,思想的默契,安详静谧的独处。而道格拉斯,作为一位大艺术家的亲密朋友,他所理解的只是同甘,不能共苦。王尔德当时37岁,而道格拉斯才21岁。道格拉斯无法理解艺术作品的产生所必须的条件。《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首演之夜大获成功,觥筹交错的宴会,道格拉斯可以来锦上添花,却学不会体贴,更别提雪中送炭。
道格拉斯爵士习惯了上流社会繁华铺张、众人簇拥的生活,他迫切执拗地要求别人去关心他,花时间花心思陪他;他像个任性的孩子一般,一切都要王尔德处理,认为王尔德是万能的,这也为王尔德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只要王尔德身边有道格拉斯“陪伴”着,王尔德就找不到创作的状态,一字无出。为了找到一个独处的空间来培养艺术家创作所需的状态,1893年9月,王尔德特意在圣詹姆斯旅馆租了一个套间。因为他之前已经答应一个出版商写个剧本,却迟迟没有交稿。道格拉斯没来“陪伴”王尔德的那段日子,王尔德文思如泉涌,顺利写完了《理想丈夫》的第一幕,王尔德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快马加鞭地完成全部创作,如愿交稿。第二个星期,道格拉斯过来“陪伴”王尔德,没有密友相聚的喜悦,没有倾心默契的交谈,取而代之的是彻夜用以打发无聊的玩乐。道格拉斯无法忍受自己一个人生活,他只想找个玩伴;而他很清楚只有王尔德才无底线地宠着他、由着他。为了能够静心写作,同时也是为了养家,王尔德去恳求道格拉斯的母亲,求她把道格拉斯送出英国,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道格拉斯去了埃及。在这期间,王尔德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不但完成了《理想丈夫》剧本,还构思并且几乎完成了另外两个剧本,《佛罗伦萨悲剧》和《圣妓》。王尔德本已决定将自己愉快地献给艺术,但是任性的道格拉斯怎肯罢休。他在埃及期间不断地给王尔德写信,让自己的母亲给王尔德写信,给王尔德妻子写信,甚至不惜以自杀相威胁,要求见王尔德。王尔德看到这些貌似哀婉凄绝的诉求,以为道格拉斯是真心悔过,就答应与道格拉斯重修旧好。
快乐王子站在广场中央,看到一扇窗子里面,一位裁缝的小孩在发烧,嚷着要吃橙子,母亲没有别的东西给他吃,只能给他喝水,孩子一直大哭;快乐王子不禁面容忧愁,恳求燕子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取下来给裁缝送去。快乐王子觉得自己可以奉献,感到很满足。这也是快乐王子奉献的开始。王尔德如同模仿快乐王子一般,一次次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付出,被人伤害,但他仍然乐于奉献,不知疲倦。王尔德的折子戏才刚刚开始。
3.快乐王子生活上的奉献
除去王尔德对道格拉斯在艺术上的付出,他还有生活上的付出,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全盘奉献。从这开始,王尔德的完美生活已经开始透露出瓦解之势,王尔德人生这出折子戏也渐入高潮。正如,在《快乐王子》之中,快乐王子分两次把自己的“蓝宝石”奉献给因生活贫困而饱受折磨的人们。
快乐王子看到一位写剧的年轻人,因贫穷买不起炭火导致写不下去,不由得心生怜惜,恳求燕子将自己的一只蓝宝石眼睛取下来送给他。而在戏剧家的实际生活中,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的物质上的付出如此之大,以至于直接导致他的破产。
1892年的秋天,王尔德曾经和道格拉斯的母亲关于道格拉斯的性格问题有过一次谈话。道格拉斯的母亲提到道格拉斯的两大缺点:虚荣,对钱财的看法大错特错。王尔德当时就笑了,因为他单纯地以为其母是言过其词,这只是贵族少年的通病,不足挂齿。他万万没有意识到,这两个缺点中,第一个将他送入监狱,第二个让他破产。道格拉斯如浮士德一般所追求的是一种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生活,他总是无休无止地向王尔德索取钱财,简直就是欲壑难填。道格拉斯将王尔德紧紧束缚住,自己的任何花费都必须由王尔德付账,甚至自己在国外的消费都要把账单签下寄给王尔德来支付,他认为这样做天经地义。据道格拉斯回忆,自1892至1895年间,他和王尔德光吃饭就用去了5000英镑,即每星期平均40英镑(当时的1英镑略等于如今的70英镑),每日三餐,则每餐为两英镑,即使与当时伦敦上流社会的生活水平相比,这也是及其奢侈的了。道格拉斯无休止的索取,逐渐榨干王尔德,让他倾家荡产,穷困潦倒。这还不算,道格拉斯却是一个只知索取不知风度,只知接受不知道谢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只剩下一只眼睛的快乐王子,依然对人们饱含热爱。他看到广场上站着一位卖火柴的女孩,她不小心把火柴掉在阴沟里,没法售卖没法赚钱了,体贴善良的快乐王子担心她空着手回家会被父亲打骂,又恳求燕子把另外一只眼睛取下来送给她。快乐王子从来都不会为自己着想,只是一味痴痴地付出着,不计回报。王尔德在这出折子戏中,正是这般全身心投入。
以上也是王尔德的真实写照,对道格拉斯处处体贴,唯恐他伤心痛苦。1892年,道格拉斯生病,低烧不退,王尔德时时刻刻守在他旁边,每晚相陪,逗他开心,水果鲜花、礼物书籍等等源源不断。道格拉斯康复之后,王尔德却被传染,高烧不退。王尔德独自住在租住的旅馆里,起居室在一楼,卧室在三楼,他是肯定需要亲人服侍。他本以为虽然没有男仆伺候,有道格拉斯在,还怕什么呢。但是接下来的几天中,道格拉斯把王尔德孤零零的扔在凄凉的旅馆里,不仅没有鲜花礼物,道格拉斯连最基本的必需品都不给王尔德。一日,王尔德口渴难耐,半夜摸着黑,冒着寒下到起居室找水喝,却看到了闲晃的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却如疯狗一般,用尽全世界最肮脏的语言对王尔德破口大骂,指责王尔德老朽无用,装模作样,一无是处,拖累自己,是个借由自己混入上流社会的假惺惺之人。王尔德也觉得到了了结二人关系的时候了。但是报纸上的一则电文让王尔德还是对道格拉斯敞开怀抱。道格拉斯的哥哥,派西·道格拉斯爵士被发现死在一道阴沟里。派西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爵位的继承人。王尔德读到此处,又想到道格拉斯的父母离异,一家无主,道格拉斯肯定伤心欲绝,需要人陪。王尔德再次心软,对道格拉斯的愤懑和怨恨全都抛到脑后,邀请道格拉斯来访。
如王尔德所说,世界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却掌握不住对道格拉斯的感情。王尔德与道格拉斯的相处之道,就是全听后者的的。虽然王尔德说“对我的软弱我毫无保留的引咎自责”(王尔德 2001:619),但是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折子戏演员,他早已切断一切退路,摒弃了出演全本戏《自私的巨人》的机会,按着《快乐王子》这出折子戏的脚本尽情演绎着大喜大悲。
4.快乐王子名誉上的奉献
王尔德对道格拉斯名誉上的奉献,为这出折子戏拉上了大幕。这出折子戏高潮迭出,结局哀婉叹息。
像快乐王子失去双眼变成盲人,需要燕子为他描述城市里男男女女的苦难一样,王尔德渐渐地失去自我,为道格拉斯所掌控,最终付出自己的名誉;也正是这名誉上的付出,让王尔德“如一头牛被拉向屠宰场”(王尔德2001:623),充当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贪得无厌的道格拉斯企图插手王尔德生活的各个角落,他得逞了。《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对这些他深爱的人们倾尽所有:先后奉献出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作为双眼的两颗蓝宝石,周身的金叶子。这些浅薄愚蠢的人们却不知感恩,最后反倒嫌弃快乐王子丑陋不堪,一无是处,把他推倒;而王尔德,渐渐被道格拉斯榨干,一步一步的被他推向深渊,最终臭名昭著,自己倾尽心血倡导的唯美主义运动也偃旗息鼓。
其实从王尔德和道格拉斯交往之初,道格拉斯的父亲昆士伯里侯爵就表示坚决地反对。他先作势要停止对道格拉斯的金钱供应,并剥夺他的继承权。但是许多人,包括萧伯纳在内,都看的出来昆士伯里侯爵并非真正地关心他的儿子,他只不过是毁灭道格拉斯。即便他是真正地关心道格拉斯,他这样做的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因为道格拉斯的性子与他同样暴躁无常。道格拉斯故意跟王尔德更频繁地在公共场所招摇过市,企图激怒他的父亲。
1895年,王尔德在俱乐部收到道格拉斯父亲昆士伯利侯爵的卡片,指责王尔德是“装腔作势的鸡奸犯”(当时还没有发明“同性恋”这个词)。 道格拉斯一直与父亲不合,正好借由王尔德这个在当时伦敦上流社会闻名遐迩的人,可以大闹一场。道格拉斯觉得自己成了父亲和一个处于王尔德这种地位的人之间争夺的的核心,这个想法大大地满足了他自己的虚荣心。道格拉斯气急败坏,愤怒地要求王尔德上诉,把他父亲告上法庭,指控他诽谤。真正关心王尔德安危的朋友们,诸如罗伯特·罗比(陪伴王尔德一生的密友,王尔德逝世之前只有他陪在身边,并且整理了王尔德的狱中书信集),恳求他避到国外,别去打一场无望的官司,以免落入圈套,因为侯爵的指责是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穴来风的,他手上拥有通过各种手段得来的王尔德写给道格拉斯的书信,而且道格拉斯之前为了激怒侯爵故意那么招摇张狂,也留下许多证人。被怒火和虚荣心控制的道格拉斯,却说这些朋友们居心不良,说如果王尔德听他们的话就是胆小鬼。于是王尔德采取了一个可笑的举动,去警察局申请逮捕令逮捕侯爵。王尔德成了道格拉斯父子争斗的牺牲品和替罪羊。4月5日,侯爵无罪释放,王尔德被捕。5月25日,经过三次审判的王尔德因“有伤风化罪”被判入狱两年。一代天才,从一种永恒的荣耀跌进一种永恒的耻辱之中。
然而,此时王尔德的折子戏还没有结束。狱中的王尔德,就像是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值得人们惦念的东西的快乐王子一般,无人关怀无人问津,被倾心所爱的人刻意遗忘。虽然文字和感觉之间,永远是存在隔阂的,但是王尔德所忍受的狱中之苦,从文字中也可瞥见丝毫。“苦难悠悠,朦胧中,暗地里,原是无穷尽”(王尔德 2001:669)。原本放浪形骸、乐观狂放的王尔德,如今变得如此绝望悲观。肉体的苦痛和劳作的辛苦,与冤屈入狱的暴怒、鄙夷、绝望和无人能懂的哀伤、苦痛和悲怆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王尔德内心真正所渴求的是道格拉斯的一点关怀。但是,令王尔德感到彻骨寒心的是,道格拉斯连续几年杳无音讯,唯一的信息却是要发表王尔德的书信,来洗清自己的消息。如果此时王尔德适时收手,也许结局会如全本戏般圆满,而不是像折子戏一样令人叹息。
5.折子戏闭幕
折子戏的结局之所以让人哀婉叹息,在于旁观者清楚“当局者”是朝着一条走向毁灭的路在前行,但是戏子却浑然不知。王尔德这个最佳折子戏戏子正是如此。
道格拉斯已让王尔德心寒如斯,但王尔德依然答应出狱之后要和道格拉斯见面,并且还安排见面细节。1896年2月19日,王尔德之妻康斯坦斯狱中探望,告知王尔德,她愿意为了两个孩子与之复合。如果王尔德此时脱下《快乐王子》这出折子戏的戏服,换上全本戏《自私的巨人》的戏装,那么他出狱之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正如《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里面的《自私的巨人》一样有个唯美的结局。巨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之后,打开自己美丽的花园任孩子游玩,细心呵护那个流泪的最小的孩子。孩子消失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巨人已年老,孩子知感恩懂回报,带着巨人进入天堂,“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着白花”(王尔德 2007:25),何其唯美。如果王尔德果断选择回到妻子儿子身边,那么人生这出戏,必当如全本戏《自私的巨人》一般唯美落幕,而不是像折子戏《快乐王子》一般凄惨收场。然而王尔德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快乐王子,选择与道格拉斯重修旧好,但数月之后二人再次分手;王尔德身无分文,凄凄惨惨地死在巴黎一间小旅馆。一代唯美主义领袖,没有如自私的巨人一般唯美地死去,反而像快乐王子一样被人潦草地推倒。
至此,大红的幔布闭上了这出折子戏。
结束语
作为“生活应该模仿艺术”的代言人,王尔德的人生犹如折子戏。但是,为什么要去模仿折子戏,而不去模仿全本戏?折子戏只是全剧中的几分之一,尖锐激烈,美妙绝伦,正如《快乐王子》,是王尔德童话中流传最广最受喜爱的童话;但毕竟只是《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集》中的一篇。全本戏才是应该去模仿的人生,因为只有全本戏结局才会完整。道格拉斯无疑是王尔德生命中最“动荡”的一出折子戏,轰轰烈烈。全本戏才应该是王尔德的选择,经历过折子戏的惊心动魄、璀璨华美,就应该投入全本戏的角色扮演,做回“自私的巨人”,有一个惺惺相惜的人,有一颗心心相印的心。最后,死得其所,死的唯美。
Raby,P.(2001).奥斯卡·王尔德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尔德(2010).道连格雷的画像 [M].黄源深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尔德(2007).快乐王子[M].巴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尔德(2001).王尔德全集 [M].黄源深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尔德(2010).王尔德童话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