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蔬菜产业现状及其展望

2012-04-01张西露马艳青

长江蔬菜 2012年20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基地蔬菜

张西露,马艳青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说明蔬菜和粮食一样重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蔬菜作为主要粮食消费不足的替代物,曾有小菜半边粮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对蔬菜的依赖也与日俱增,要求其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生产稳定、质量安全、供应均衡。蔬菜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平衡人体营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和拓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我国蔬菜产业概况

从20世纪80年代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在市场和政府推动下,我国蔬菜产业长足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2010年全国蔬菜(不含西甜瓜)播种面积达到1 500多万hm2,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1.9%,总产量4.962亿t,总产值1.2万亿元[1],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3%,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30多元;出口蔬菜835.1万t,同比增长4%;出口额97.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贸易顺差96.1亿美元,同比扩大44%,居农产品之首[2]。“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1980年设施蔬菜面积不足6 667 hm2,到2007年达到337万hm2,增长504倍[3]。至2010年年底,我国设施蔬菜年种植面积达466.7万hm2,且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华南冬春蔬菜、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东南沿海出口蔬菜、西北内陆出口蔬菜以及东北沿边出口蔬菜八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蔬菜种植为全国农村解决了9 000多万人就业;蔬菜贮藏、加工、运输、销售,为城乡居民解决了8 000多万人就业。

2 湖南蔬菜产业现状

2.1 生产规模稳步发展

湖南地形地貌多样,水热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蔬菜样式品种全面,现有蔬菜品种资源4 000余种,其中地方特色和野生资源品种超过100多种,蔬菜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十一五”期间,湖南在充分发挥市场、科技、区位、资金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使湖南蔬菜产业有了较大发展,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5年湖南省蔬菜播种面积达99.5万 hm2,比 1995年的 45万 hm2增长 1.2倍。2009年种植面积106万hm2,蔬菜总产量2 844万t,产值533亿元。2010年播种面积111.3万hm2,总产量3 123万t,总产值60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4.6%[4],蔬菜产业已成为湖南农业的第二大产业,近10 a湖南蔬菜产值年均增加20亿元,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至2010年,湖南有各类蔬菜加工企业1 150家,其中龙头企业100余家,可加工鲜菜358万t,产值91亿元。蔬菜流通网络不断扩展,现有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57个,销地批发市场226个,其中大型批发市场13个,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5个,冷库库容量为5.6万t,蔬菜合作组织640多个,全省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35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品747个,绿色蔬菜产品114个,14个市州已启动了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以郴州、永州、衡阳、株洲为主的湘菜南运基地,以岳阳、益阳、永州、长沙、湘西等市州为主的夏秋菜北运基地。

2.2 “菜篮子”价格调节制度日趋完善

蔬菜是与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其需求和供给趋势将影响其价格,而价格的波动关系着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影响城乡居民购买力,影响食物构成和其他许多有关食物安全、营养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据调查,城市居民人均蔬菜日消费总量在600 g左右,约占生活消费总量的50%。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一般家庭蔬菜消费的经济支出占饮食总支出的30%~40%。2005年以来,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年均涨幅10%左右,且涨幅呈逐年加大趋势。“菜篮子”的上涨带来了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负担及政府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为避免蔬菜产地价格过度竞争,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调控价格、稳定市场的作用,湖南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制度,扶持建设、改造、整合农贸交易市场1 000个,基本实现了城乡农贸市场全覆盖。2007-2010年全省累计投入价格调节基金3亿元,先后重点扶持蔬菜基地1.2万hm2。目前,全省城镇人口蔬菜供应基本得到保障,蔬菜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长沙鲜菜价格平均上涨6.5%,比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涨幅(16.6%)低10.1个百分点,涨幅由高到低排34位。为应对淡季蔬菜供应紧张问题,各市州通过制定扩补规划和外地调运蔬菜,以增加市场供应,平抑菜价。2010年越冬蔬菜面积达63万hm2,比2009年增加 3.3万 hm2,越冬蔬菜产量达 1 550万 t,比2009年增加100万t。

2.3 特色化生产格局凸现

在切实保障市场供应的基础上,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九大优势产区:以株洲、衡阳、永州、郴州四市为主的湘南湘菜南运基地;以长沙、岳阳、湘西等市州为主的夏秋菜北运基地;以石门的“壶瓶山”牌辣椒、萝卜,城步的番茄、茄子,湘西八面山的萝卜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以环洞庭湖区莲藕、藜蒿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和环洞庭湖区的南瓜基地;以安仁、靖州、长沙县等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近一半、出口数量占全国70%以上的祁东、邵东的黄花菜基地;占全国出口量70%的湘阴、汉寿、耒阳藠头基地;有“中国香芋之乡”称号的江永、祁阳、祁东、临武的香芋基地;继四川、浙江之后位居全国第3的南县、赫山、华容、安乡榨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呈现“一乡一品,一地一品”规模化经营新格局,现已有辣椒、黄花菜、榨菜、紫皮大蒜、藠头、香芋、香姜7个特色蔬菜带,打造出了一批全国叫得响的蔬菜名牌产品。

2.4 蔬菜标准园创建进展顺利

湖南省以丘陵地貌为主,蔬菜种植较为分散,并且蔬菜品种较多,标准各有不同。根据农业部关于《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了《湖南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创建了蔬菜标准园20个,其中露地蔬菜标准园15个,设施蔬菜标准园5个,共涉及19个县市25个乡镇,总规模达2 442 hm2。标准园建立了生产档案、生产技术规程和农资采购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 质量监控网络初步形成,蔬菜品质安全得以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产量、营养和食品安全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代表的生态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为了保证和提升湖南农产品质量,湖南省加强了蔬菜检测体系建设,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餐桌进行全程监控,全省有省级蔬菜监测、检测中心4个,市级14个,县、乡速测站及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速测室908个,2010年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8.1%,与2005年86.7%相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

2.6 蔬菜新技术普及和推广

通过多层次推广、普及蔬菜栽培新技术,至2010年,蔬菜大中小棚栽培面积6.9万hm2,遮阳网覆盖 3.7万hm2,防虫网覆盖 1.1万 hm2,杀虫灯应用面积8.1万hm2。全省20个蔬菜标准园现已挂10万张黄板、730盏频振式杀虫灯、安装了诱捕器配套诱芯10 000套、应用大棚膜5万kg、地膜1.1万kg、遮阳网 11.6万m2、防虫网 9万hm2。

2.7 专业合作社力促蔬菜产业化

为提高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湖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切实解决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产销矛盾,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并扶持有条件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蔬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注重规模效益,鼓励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如华容县是湖南省蔬菜生产大县,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长江中下游蔬菜产业示范县,华容蔬菜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目前全县42个蔬菜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和最低保护价,彻底解决了菜农们的后顾之忧。

3 湖南蔬菜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科技支撑地位不突出

①专业人才短缺 20世纪80年代,湖南各地州市都成立了蔬菜研究所和技术推广部门,从事蔬菜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达1 200多人。20 a来,科技人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到现在的900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此外,各科研院所研究内容重复分散,不少研究所为自身眼前的生存而奔波,单位之间缺乏协作,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没有保障 2010年我国居住城镇的人口6.7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这样庞大的城市消费群体产生了巨大的蔬菜需求量,但2003-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却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蔬菜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转化过程,应依靠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湖南财政每年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1 280多万元,而至今没有增加,投入科研的资金非常有限,且各级财政投入缺乏保障,多年来未将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列入财政预算,致使蔬菜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其他省市,科研和服务工作滞后。

③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蔬菜科技服务体系缺失或不健全,科研、生产脱节,严重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得蔬菜生产不能上规模、设施技术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2 供应不均衡,价格波动大

湖南蔬菜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品种结构单一,茬口安排失调、生产总量不足,蔬菜供应“淡旺季”矛盾突出。辣椒、南瓜、黄瓜、番茄、大白菜、莴笋、菜薹等是湖南蔬菜生产的主栽品种,其花色品种少,尤其在蔬菜淡季供应总量严重不足,导致供求不均衡,价格波动大。2010年湖南蔬菜总产量3 123万t,人均拥有量约390 kg,总体上可满足供应,但60%集中在5~8月上市,同时由于信息不畅,在品种种植结构和生产面积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加上季节的交替、自然灾害等的影响造成供应不均衡,引起价格跌宕起伏。蔬菜属于生产周期长的商品,而市场反映的价格通常具有滞后性,其种植面积和自然气候因素对蔬菜价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蔬菜发展应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进行合理的蔬菜生产布局是促进区域供求平衡的可靠保证,可根据土地适宜性,调整蔬菜的生产布局,尽可能增加最适宜区和最适宜土地类型的种植品种,从而提高某种作物总产量和品质,缓解供求矛盾。

3.3 城市专业蔬菜基地日渐萎缩,市场供应保障能力下降

城市专业蔬菜基地是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应的基本资源,十多年来,湖南城市周边的专业蔬菜基地征占面积达1.5万hm2,占专业基地的60%。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大量城郊菜地被征占,蔬菜基地不得不为城市的发展让道,郊区蔬菜基地面积日益缩减,而城镇居民对蔬菜需求不断增加,最终造成供求失衡。目前,全省专业菜地缺口达2万hm2,全省菜地旱涝保收面积占专业基地的比重由原来的70%下降至目前的10%,且专业基地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60%以上的蔬菜基地水沟、道路不配套,灌排水困难,导致蔬菜生产整体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效益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长沙市的蔬菜供应80%~90%由本市专业基地供应,到现在本市基地仅能供应需求的30%。

3.4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湖南蔬菜生产多以一家一户小面积种植为主,据抽样调查2 317户蔬菜种植户,种植面积低于0.33 hm2的有1 384户,占59.7%。由于小生产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其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省共有蔬菜经济合作组织 718个,参与农户12.9户/个,加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只占全省蔬菜产业联系农户的13.6%,参与的基地面积1.75万hm2,仅占全省蔬菜常年基地的16.4%。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有限,销售利润不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加之基地建设规模小,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和产品优势,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小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蔬菜产业的要求。

3.5 产业信息不畅通

造成我国蔬菜价格暴涨暴跌、大幅度波动的原因很多,但蔬菜生产、流通、销售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成为政府、媒体和业界的共识。我国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对蔬菜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湖南蔬菜生产、流通、销售信息不畅,品种的种植结构和面积全凭菜农的经验和从市场了解的有限信息来决定,为避免大的经济损失往往都采取小规模、多品种的种植模式。流通领域由于缺乏信息,不能很好地与生产者和销售者对接;销售者也由于信息不畅,在大批蔬菜调进调出上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制定蔬菜信息采集标准,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个涵盖全省、市县和全国的蔬菜信息链及相关行业信息的共享平台已迫在眉睫。

3.6 安全监控、检测、溯源体系不完善,蔬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湖南共建有监测中心、站、室926个,但检测形式是抽检,无法全面覆盖,生产过程也无法全程跟踪监控,安全漏洞凸显。尽管各地加强了产地环境、产品检测监督管理等措施,然而,受经济利益驱动,加之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病虫害防控技术落后,生产中滥用、乱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情况较为突出,安全监控、检测、溯源困难较大,给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3.7 采后贮藏、加工技术落后

我国蔬菜绝大部分都是内销,而且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 “新鲜菜”。经过了预冷处理的还不到20%,从产地运往销地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每年在运输环节蔬菜腐烂率达20%~30%,超过600万t,造成的经济损失逾56亿元,占整个行业产值的30%以上。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美国和日本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自然产值比例分别为3.7∶1和2.2∶1,而中国仅为 0.38∶1[5]。 至 2008 年底,湖南蔬菜冷库总容量仅为1.52万t,商品化处理能力仅为2%,冷藏运输率还不到3%,包装率仅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外销蔬菜的预处理能力仅为5%。目前,湖南蔬菜初级加工产品依然统领市场,缺乏优质深加工产品,其蔬菜采后贮藏、加工技术落后,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经验缺乏,冷链设施匮乏,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等诸多问题。

4 发展方向及展望

蔬菜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从发展蔬菜产业出发,以蔬菜及其产品开发为对象,对蔬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特征、生态习性和土地适宜性进行耦合研究,和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技术总结,对建设生态-生产-高效益的蔬菜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湖南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重点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推广,突出抓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修订、完善,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与监控体系,提高蔬菜安全质量水平,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到2015年,湖南省蔬菜播种面积要达到133万hm2,年产值过800 亿元[6]。

4.1 创新蔬菜品种,实现高效的集约化栽培

我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保存3万多份蔬菜种质资源,其中我国原产的近2万份,为选育和开发新品种提供了条件。湖南是蔬菜资源大省,有蔬菜品种资源4 000多份,其中辣椒资源300多份。但是随着跨国种子公司进入我国种子市场,使我国蔬菜育种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市场需求、气候环境的变化也给育种材料和新品种选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资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育种需求。通过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进行资源创新,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抗、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品种的需求,并加强蔬菜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抗逆性研究;加强商品品质如外观品质、适合长途运输的耐贮运品质与机械采收的品质育种;加强适合加工型与反季节的专用品种及适合出口要求的品种选育;并将育种技术与集约化栽培相结合,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

4.2 研究推广规模化、工厂化育苗技术及设施栽培技术

按照湖南蔬菜产业规划(2011-2020年),湖南将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建设和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新建15~20个蔬菜育苗中心,每个生产基地也将配建育苗站,提高优质种苗供应能力,力争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比例达到50%,露地蔬菜育苗比例达到30%左右,并通过示范带动,优化基地的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因此,在提高种苗质量如育苗基质配方、播种催芽、补温补光、病虫防控、育苗设施、运输设备及包装、自然灾害防控技术等方面急需研究与推广。此外,嫁接可提高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对土传病害的抗性,嫁接技术及蔬菜嫁接苗的集约化生产也亟待加强。湖南冬春季低温、多雨、寡照,夏秋季高温、干旱,蔬菜生产的淡旺季非常明显,设施栽培是解决蔬菜均衡供应的有效途径。目前湖南设施栽培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需要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扩大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和外销蔬菜基地,实现蔬菜的春提早和秋延后,即蔬菜生产应提倡春季蔬菜、秋季蔬菜提早,夏季蔬菜延后的原则,错开蔬菜产量高峰期。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生产上急需春提早、秋延后和越夏安全生产等设施栽培技术。

4.3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是蔬菜发展中的绊脚石,每年的蔬菜损失20%~30%由病虫害造成。生产中,菜农对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缺少技术支撑,不能正确诊断、有效防控,导致病虫为害严重,减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盲目用药、频繁用药是产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农药普及率很低,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势在必行。

4.4 加强蔬菜的采后贮藏、加工技术

湖南蔬菜生产以露地种植占绝大部分,上市时间集中,易出现结构性过剩,需要贮藏和加工利用来拓展产业链。同时,品牌的建立和市民对蔬菜质量的需求也需要采后加工处理技术。此外,原有的近郊基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不断被征用,现建立的都是中远郊基地和县乡专业基地,其运输距离大大拉长,而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含水量高,不耐贮藏运输,运输途中我国蔬菜损耗率一般在20%~30%,而发达国家的蔬菜损耗率则控制在5%以下。

4.5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

湖南蔬菜生产基地分城市专业基地、特色外销基地和加工蔬菜基地。要按照省政府制定的地级市、县级市、县城的城镇消费人口人均菜地最低保留面积分别为22,20,17 m2的标准,确保专业蔬菜基地面积,恢复扩大城郊基地与建设优势区域,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市场供应。重点加强基地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地设施建设、贮藏保鲜设施建设、抗灾设施建设,并开展生产基地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服务,提高管理水平。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蔬菜产业发展将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专业化,走特色品牌化之路。加强规模化特色外销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湘南南销出口蔬菜区、夏秋优势蔬菜区、冬春优势蔬菜区、环洞庭湖水生蔬菜区、特种蔬菜区和食用菌区;基地突出“一乡一品”,其产品以便运、耐贮、加工蔬菜品种为主,主要面向外地市场。“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全省新建蔬菜基地预冷库200座,并将抓好100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100个省级标准园建设,确保标准园面积达到1.3万hm2以上。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蔬菜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计划地根据城市人口按品种、区域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避免盲目生产,城市专业蔬菜基地要保证该区域内供应量的60%~70%。加大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的繁育、引进、示范与推广,重点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等。

4.6 加强农民合作社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体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小农户的小面积、多品种、盲目的生产形式不仅不能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还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信息采集、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今后生产组织形式将沿着小农户→合作社→专业农场的轨迹发展。在现阶段机械化水平不高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情况下,最适宜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其形式应以一家为一个社员单位,采用承包、转让、出租等土地流转形式流转0.67~2 hm2地,30~100户组成一个合作社,每户种植一个品种,基地建设由社员、乡镇、县市、省、国家按比例、有步骤地进行投入建设,有计划地规划品种和区域布局,逐步发展专业蔬菜农场,一场一品;并出台优惠政策,推行“农超对接”模式,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

4.7 建设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系统

对全省8个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生产进行信息监测,及时掌握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胡萝卜、黄瓜、番茄、辣椒、菜豆、豇豆、菠菜、芹菜、大葱、韭菜、大蒜等15种主要蔬菜的生产动态,逐步在全省推广和建立健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适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引导产品有序流通,促进市场价格稳定。

4.8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价调基金扶持蔬菜生产

蔬菜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要依靠市场的高效作用,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未来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扩大专业蔬菜基地。各市州应进一步贯彻落实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大力增加蔬菜基地建设投入,保证重要蔬菜自给率达到70%以上,价格调节基金20%以上用于蔬菜基地建设,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5%。全省14个市州每个市州重点扶持2个蔬菜基地,每个基地补贴资金100万元。

4.9 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素质

组建一支蔬菜专家队伍,发挥技术集成创新、技术指导和参谋等作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分层次搞好蔬菜技术推广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的定期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讲课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对技术员和菜农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检测、采后处理培训,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4.1 0 加强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标准化生产技术是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对用种、栽培、灌溉、施肥、用药、采收、包装、运输、加工等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操作。湖南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后备资源又相对不足的省份,蔬菜增产仅依赖于单产的提高和化肥的施用。长期以来,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规范、灌溉方式粗放、滥施肥、乱用药、没有采后处理等现象普遍,特别是滥施化肥现象严重,施用化肥比例失调,施肥量普遍过大,而化肥的利用率却普遍降低,这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盐碱化和耕力衰退及水资源恶化,严重威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据测算,世界N肥的平均利用率为40%~60%,而湖南N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流失率高达52%~60%。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农业污染,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目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上一大趋势,全球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普遍关注食品的安全性,未来人们对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应根据不同蔬菜作物的需求,在对基地做土壤普查的前提下,提供配方施肥技术,研制不同蔬菜的专用肥。此外,蔬菜乱用药和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现象严重,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为此,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蔬菜质量,确保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10%以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开展“菜篮子”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建立监控、检测、溯源体系。

4.1 1 切实建立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灾害是影响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最重要的因素。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灾害一般有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和生理性灾害。各种极端气候条件的不稳定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产业产生巨大的破坏,使得蔬菜作物无法周年均衡生产,因此菜价暴涨暴跌的情形无法得到改善。政府相关部门应从稳定蔬菜价格着手,形成一整套应急处理措施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保障蔬菜的正常供应和社会的稳定。采取外地蔬菜调运、拾遗补缺,尽快安排本地速生蔬菜、芽苗菜的生产,并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性变化,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制度等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1]张真和.蔬菜新品种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蔬菜,2011(8):3-5.

[2]杜永臣.加强蔬菜育种科技创新,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J].蔬菜,2011(8):1-3.

[3]农业部种植业司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J].中国蔬菜,2009(1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张德咏.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6):6-8.

[6]田家贵.做大做强我省蔬 菜产业[J].湖南农业,2011(2):1.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基地蔬菜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奇怪的蔬菜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蔬菜
我的基地我的连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