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县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6-06邓小东聂志钦
邓小东,聂志钦
思南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处我国南方春早熟蔬菜产区与北方夏秋冷凉蔬菜产区中间地带。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沿乌江、龙底江低海拔河谷坝区冬无严寒、春季气温回升早,适宜生产春次早熟蔬菜;张家寨、东华、孙家坝等乡镇高海拔山区秋季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适宜种植秋延晚蔬菜。本县春次早熟蔬菜和秋延晚蔬菜上市季节正好弥补我国南、北方蔬菜之间的市场空缺。因此,发展蔬菜产业对促进思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调节市场供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产业现状
1.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思南是农业人口大县,20世纪80年代以前,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大部分集中于县城和区、镇所在地,市场蔬菜需求量不大,仅有思唐镇城郊4个专业蔬菜队,菜地面积13.3 hm2。20世纪80年代落实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城郊菜地因建筑占地逐年缩小,县城附近的龙江、大同岩、河东、双塘和塘头坚强、邵家桥雷坪等地蔬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农户由自给自足开始转向商品化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居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蔬菜需求量明显增加,塘头镇坚强、邵家桥镇雷坪等低热河谷坝区商品蔬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将蔬菜列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进一步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至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8万hm2(表1),商品蔬菜基地面积1 500 hm2,其中春次早熟蔬菜基地1 000 hm2(塘头镇700 hm2、邵家桥镇300 hm2),思唐镇城郊蔬菜基地200 hm2,其他乡镇及镇附近专业菜地300 hm2。
1.2 种植技术普遍提高
在21世纪以前,思南县蔬菜主要为传统方式生产,品种也多为地方常规品种。2000年以后,专业技术人员在低热河谷地带示范推广高畦窄厢、地膜小拱棚栽培技术,并广泛开展蔬菜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菜农的生产技能普遍提高,优质高产品种也得到普及推广,蔬菜单产水平大幅提升,比较效益愈加突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2007年末开始,农业部门在沿乌江低热河谷坝区建日光温室大棚,推广蔬菜电热育苗和设施栽培技术,至2011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面积达3万m2。2008年,塘头镇率先成立了以蔬菜生产和营销为主导产业的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已有8家专业合作社直接从事蔬菜生产,提高了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2008-2009年,县人民政府连续2 a聘请贵州省农科院蔬菜专家作蔬菜产业发展顾问,专家多次对全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社社员、种菜大户授课培训。农业部门也多次选送技术员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接受系统性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生产实践和技术指导能力。
1.3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思南县历来以传统农耕为主,灌溉用水、空气和土壤未受工业“三废”污染,具备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自农药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县农业投入品市场得到有效监管,杜绝了高毒禁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2008年,县农业局研究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县商品蔬菜基地按无公害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同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对县城主要农贸市场、超市的商品蔬菜进行定期抽检,并对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不定期检测,合格率都达到98%以上。2010年,塘头镇实施省级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安装了120盏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虫面积达400 hm2,项目区农药施用量明显减少,蔬菜质量明显提升。自2005年首次获得无公害大蒜产品认证及产地认定以来,全县又有大葱、辣椒、番茄、茄子、豇豆、苦瓜、黄瓜7种蔬菜相继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表2),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800 hm2。
表1 思南县1949-2011年蔬菜生产情况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化程度偏低
思南县蔬菜产值历年来都较低,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10。近几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蔬菜产值比重也逐渐升高。2011年,全县蔬菜产量20.39万t,产值4.7亿元(其中商品蔬菜产量4.71万t,销售收入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3%。全县蔬菜纯收入3.73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56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5%。而省内蔬菜大县罗甸2011年蔬菜生产面积达 1.53万 hm2, 总产量35.57万t,产值7.11亿元,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25%,蔬菜纯收入5.83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 880元,占该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6%。
由于罗甸县是 “全国菜篮子生产先进县”、“全国早熟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蔬菜百强县”,蔬菜生产已经成为该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每年销往县外的商品蔬菜占总产量的80%。而思南县商品蔬菜只占总产量的21.92%,只有少量春季早熟果菜销往县外,大量蔬菜产品都在本县市场销售,不仅形不成产业规模,集中上市时还易导致价格暴跌,发生“菜贱伤农”现象。
2.2 市场旺淡季节分明
思南县蔬菜生产主要分为春菜和冬菜两大类(表3),春菜约占 2/3,冬菜约占1/3,秋延晚蔬菜尚未得到规模发展。全年商品蔬菜以春菜为主,约占全年商品蔬菜量的3/4。2011年全县春菜面积7 578 hm2,产量 15.05万 t,分别占全年面积、产量的70.4%和73.8%。春菜以茄果类、豆类和瓜类蔬菜为主,面积分别占59.82%、23.31%和14.52%,产量分别占61%、20.42%和17.05%。春菜上市季节主要集中在6~8月。利用日光温室大棚栽培的春次早熟豆类、瓜类蔬菜可提早至5月中下旬收获,时值市场淡季,最高价格可达6元/kg,以后随着上市量增加,价格逐渐降低,至6月上旬平均价格降至2元/kg左右。进入6月下旬,随着露地春菜开始上市,市场价格降至1元/kg左右,高峰期下滑至0.5~0.7元/kg。进入9月,低海拔河谷坝区春菜基本采收结束,市场蔬菜价格随供应量的减少又逐渐上涨,到10月上中旬又涨到4~6元/kg。冬菜主要以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为主,成熟期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上市初期价格3~4元/kg,以后基本稳定在1~2元/kg。
表2 思南县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及产地认定情况
除春菜、冬菜上市期外,每年 3~5月、9~11月共半年时间处于蔬菜淡季,本县生产的蔬菜品种少、数量少。市场销售的外来蔬菜因长途运输与中间环节加价,零售价3~4元/kg,有的种类甚至高达5~7元/kg。因此,县城居民每年有近半年时间消费“高价菜”,蔬菜消费成本明显高于大中城市。
2.3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目前思南县仅有亿农公司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厂从事油辣椒、糟辣椒、甜大蒜等简单制品或风味食品加工,年加工量近500 t,均采用传统方法生产,设备简单,工艺落后,产品单一,加工增值效益不明显。鑫园农产品开发公司在瓮溪镇以保护价和订单方式发展农户种植特色辣椒,面积约66.7 hm2,公司年收购鲜椒约500 t,烘干后销往本省 “老干妈”、亿农等辣椒加工企业。
思南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探索蔬菜生产与营销新模式,但仍未寻找到长期稳定的目标市场,在生产上无法作出长远规划,难以培育长期性拳头产品。合作社于2011年曾与湖南客商签订供货订单,并根据订单在县内以合同方式发展农户规模种植青豆和辣椒,因当年遭遇特大旱灾,县内蔬菜价格偏高,农户自行将产品在当地或本县县城销售,合作社收购不到产品,无法履行供货合同,不利于长远目标市场的培育,合作社的中介和带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此外,飞龙、龙底江、科龙、山农、凤鸣等专业合作社,因受自身经济实力或技术力量限制,蔬菜生产规模较小,都将当地或本县作为目标市场,多根据上年行情或主观意愿决定当年生产计划,种植品种多、杂、乱,增加生产、管理、销售环节成本,挤压利润空间,遇市场价格低迷时甚至会出现亏损现象。
2.4 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了思南经济的发展,随着在境内交汇的杭(州)-瑞(丽)、酉(阳)-剑(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将为思南发展外销蔬菜带来新的机遇。但是,至2011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里程仅有3 434.8 km,平均154 km/100 km2。而且,全县超过半数的通村公路因坡陡弯急或路面不平无法通行。从2011年起思南县交通局启动实施通村油(水泥)路建设,已建成30条共199.4 km,仅占全县通村公路总里程的5.8%,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全县蔬菜产区只有塘头镇芭蕉坝和关中坝建有机耕道19.98 km,其他蔬菜产区尚无机耕道。
表3 思南县2011年蔬菜生产情况
县境内除乌江外,有大小河流284条,较大的河流有7条。全县河道总长533.25 km,河网密度为24.03 km/100 km2,多属山区雨源型河流,年平均径流深 563.6 mm,产水 56.23万 m3/km2,外来过境水量2 683.9亿m3。全县出露的地下泉、井119处,枯水流量6.22 m3/s,一般流量11.06 m3/s,地下水储量为3.975亿m3,可灌溉面积585.73 hm2。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 153 mm,降雨季节性差异明显,大部分雨量集中在4~7月,约占年降雨量的55%,5~6月尤为集中,约占年降雨量的1/3。伏旱常发生在8~9月,平均每3年就有1次较重伏旱发生,属伏旱重度发生区域。全县耕地水资源占有量87.29 m3/hm2,但水资源利用率仅4.43%,因河流水位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化程度不高,工程性缺水严重。2010-2011年,塘头镇关中坝和芭蕉坝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排灌沟渠19.3 km,喷灌面积25.33 hm2,滴灌面积52 hm2,成为全县唯一具备排灌条件的蔬菜生产基地。
由于本县蔬菜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保鲜、冷藏运输设施欠缺,产品无法长距离输送至大中城市市场。近几年来,县扶贫、农业部门实施的蔬菜项目较多,但由于项目渠道不同、投资规模不一、实施主体不清,对本县蔬菜产业发展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2010年和2012年在塘头镇实施的蔬菜产业化省级扶贫项目,每年投资达500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日光温室大棚、太阳能杀虫灯及其他设施的安装建设。然而,本县冬季光照不足、春季气温回升早和灌溉条件差,大量建设的日光温室大棚除少数用于冬季育苗外,多数在大田生产中都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反而因棚内缺水灌溉影响蔬菜正常生长。
3 发展对策
3.1 准确定位产业
①找准目标市场 以销定产,循序渐进,保证生产出来的合格蔬菜产品能销售出去。一是满足本县市场需求。思南县人口达68万人,城镇发展远景规划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口将增加到20万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购买蔬菜的比例和购买量也在不断增大,全县商品蔬菜年需求量达10万t以上,需要3 300 hm2基地周年生产(每年生产两季)方可供应。二是对接学校食堂需求。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90所,在校农村中小学生超过11万人,免费营养餐工程年需蔬菜约5 500 t,需要183.33 hm2基地生产供应,可在27个乡镇各建6.67 hm2营养餐蔬菜基地。三是拓展外地市场。本县生产的春次早熟蔬菜上市期较相邻的遵义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每年都有凤冈、湄潭、遵义等地客商来本县塘头镇收购早熟春菜。另外,本县生产的大葱产品也深受重庆、成都市场青睐,可与外地客商对接,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以订单方式适度规模发展外销蔬菜基地。四是发展加工型蔬菜。本县张家寨、瓮溪、宽坪、青杠坡、许家坝等乡镇山区生产的辣椒、大蒜产品辛香味浓,是加工风味食品的优质原料,若能与省内外大型加工企业签订长期订单,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②生产优质产品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所有蔬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鼓励、扶持福建客商在本县投资成立的丰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境内原生态环境建立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生产高端出口产品。同时,业务部门要加大力度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积极申请“乌江胡萝卜”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
③合理布局基地 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产业发展,均衡市场供应。结合各地土壤、气候条件,本县可发展七大蔬菜基地:一是塘头、邵家桥、板桥等乡镇低热河谷地带3 333 hm2春次早熟商品蔬菜基地;二是县城周边思唐、凉水井、鹦鹉溪、大河坝等乡镇333 hm2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三是乌江沿岸667 hm2优质胡萝卜基地;四是孙家坝、天桥、张家寨、东华等乡镇高海拔冷凉山区667~1 333 hm2秋延晚蔬菜基地;五是张家寨、瓮溪、宽坪、青杠坡等乡镇偏远山区667~2 000 hm2特色辣椒基地;六是许家坝、香坝、合朋溪、长坝等乡镇667~2 000 hm2优质大蒜基地;七是在海拔800 m以上山区发展3 333~6 667 hm2魔芋基地。
3.2 大力扶持企业
销售、储运、加工是连接蔬菜生产与市场的重要中间环节,需要企业充当桥梁作用。只有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才能支撑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结合思南县农业龙头企业现状,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扶持:一是发展壮大本土加工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帮助亿农公司、绿色食品开发加工厂等企业改进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产能和销量;二是培育营销企业和中介组织。鼓励、扶持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大户积极开拓市场,将蔬菜产品销往大中城市;三是引进外地企业。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地客商来本县投资兴办蔬菜冷链物流业、净菜或脱水蔬菜加工业、胡萝卜和魔芋深加工业,或直接建基地带动农户生产外销型特色蔬菜;四是提高企业素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财务、营销、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五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协调金融部门对涉农龙头企业放宽贷款条件限制,政府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为企业支付贷款利息,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3.3 改善基础设施
首先要解决排水灌溉问题。思南县雨量充沛,但降雨时段多集中在春、夏之交,正值蔬菜生长期,由于缺乏排灌设施,集中降雨易导致蔬菜遭受洪涝灾害并引发病害流行;夏、秋季节又常有伏旱发生,正处于蔬菜结果中后期,常因缺水灌溉而减产减收。在河谷坝区建设蔬菜基地,提水灌溉比较方便,只需安装提水设施和建造沟渠即可解决排灌问题;山区缺少水源,建设蔬菜基地除需要修建排灌沟渠解决雨季排洪问题外,还需建造山塘、水窖、水池等设施蓄积雨水解决旱季灌溉问题。其次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随着过境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本县蔬菜长途外运问题将随之解决。但县境内通村公路里程少、路况差,田间机耕道建设严重不足,不利于生产物资运进和产品运出,更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因此,建设蔬菜基地时配套建设通村公路和田间机耕道,可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种植效益。再次要解决育苗和防虫问题。适度规模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解决基地集中育苗即可;建设蔬菜基地宜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减少农药施用,提高产品品质。
3.4 组建发展机构
组建蔬菜产业发展专职机构,负责规划、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编制、申报蔬菜项目并负责实施,拟定生产技术标准,监控基地、市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引进蔬菜良种、特色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举办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宣传、推介本县优质蔬菜产品,引导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开拓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