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功能恢复策略
2012-03-31柴发喜
柴发喜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730020)
玛曲草原是黄河径流的主要汇集区和黄河上游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补充黄河水量约45%,对黄河径流的调节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玛曲草原的生态治理出现偏差,生态恶化,水源减少,从而直接影响黄河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本研究从宏观和整体生态功能恢复出发,兼顾各方利益,阐述减少人畜活动,养草补树恢复玛曲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以引起国土资源、林业、牧业、水利、气象等多部门政府和广大科技人员重视,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1 玛曲草原的重要性和区域特色
1.1 玛曲草原是黄河水源的主要补给区 甘南玛曲草原作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和内陆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黄河上游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及黄河径流的主要汇集区和补给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据记载,黄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5.8×1010m3,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2%的水资源,承担着向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50余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同时,黄河从青海门堂进入玛曲时水流量为3.891×109m3,而从玛曲再返入青海时水流量增加到1.47×1010m3,黄河水量在玛曲段径流增加1.081×1010m3,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 3×1010m3)的58.7%[1],从而使玛曲成为黄河水量的主要补充地,有“黄河蓄水池”之美誉。因此,玛曲草原对黄河水量补给的多寡与变动,对沿河8省(区)共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影响巨大。
1.2 玛曲草原保护和恢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 玛曲地形地貌多样,植被类型较多,从而形成适应高寒气候特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玛曲草原上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马鹿、麝、雪豹、白唇鹿、棕熊、藏原羚、猞猁、水獭、天鹅、雪鸡、蓝马鸡等;有种子植物57科430余种,如青藏高原特有种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狭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野生药用植物39科151种,如冬虫夏草、狭叶红景天(Rhodiola kirilowii)、黄毛杜鹃(Rhododendron rufum)、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水母雪莲花(Saussurea medusa)、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等[2-4]。同 时,黄 河 沿 岸 形成的乔科滩、万延滩、贡赛尔喀木道等滩地的水草沼泽地,是世界著名的若尔盖-玛曲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丹顶鹤、白喉红尾鸠、黑喉红尾鸠等国家特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玛曲草原养育了全球黑颈鹤种群的75%,湿地沼泽中有4种稀有和特有鱼类,2种稀有和特有两栖类及2种受到威胁的哺乳类动物[2]。但近年来,由于草地退化不断加剧,若尔盖和玛曲大片湿地逐渐缩小,很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玛曲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玛曲草原退化直接影响黄河区域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由于草地植被退化严重,玛曲境内黄河两岸的草地生态系统调蓄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河流洪枯比增大,旱象加剧,黄河下游断流频发,从而直接影响到黄河经济带的生态安全。1972-1998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5年黄河断流首次超过100d,从河南封丘县的夹江滩到山东东营垦利县的入海口,断流长度达500km;1997年黄河断流226d,下游700km河床不见流水;1999年从1月2日就出现断流,成为断流时间最早的年份[1]。黄河有向季节河演变的潜在危险,这一严峻局面与包括玛曲在内的黄河上游地区植被退化不无关系。如果任由玛曲草原植被继续恶化,在不远的将来,黄河首曲将沦为高寒荒漠,这将导致流淌了千万年的母亲河不复存在。因此,玛曲草原退化直接影响黄河区域的生态安全。
1.4 玛曲草原的生态恢复是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退牧还草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草地长期超载过牧,气候旱化等,致使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1)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玛曲县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其中中度和重度退化的草地分别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64.7%和25.3%,沙化草地面积已达6 080hm2,且以每年10.8%的速度扩展。2)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沿黄河地区灌丛草甸逐步退缩,玛曲草原高山阴坡分布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已减少76.6%,从而使玛曲草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下降。3)湿地萎缩。近年来,若尔盖湿地大面积萎缩,曼日玛、河曲马场、采日玛等乡境内的零星沼泽完全干涸,干涸沼泽总面积达3.50×104hm2。4)水资源量减少。由于湖泊萎缩、泉眼、支流干涸,使近年玛曲境内黄河年径流量由1.451 3×1010m3下降为1.195×1010m3,从而造成2.98万人和43.12万头牲畜缺水[1]。玛曲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不仅明显制约当地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隐患,同时还日益威胁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增长。若任其发展,青藏高原甚至会发展成为我国第4个沙尘源。因此,玛曲草原的生态恢复,不仅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退牧还草的需要。
2 玛曲草原的生态建设
由于玛曲境内具有重要水源涵养作用的灌丛草甸逐步退缩,黄河水源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直接影响黄河的生态安全,因而玛曲草原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农经〔2007〕3300号文正式批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三大工程17个子项目,实际实行三大工程23个子项目。根据2007年批准的《规划》,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即先期启动了游牧民定居工程。截至2010年底,国家共下达甘南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1.947 1亿元。在认真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同时,为全面落实国家批复精神,确保《规划》内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甘肃省也进一步加大《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分别完成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小流域治理项目、沙化草原综合治理、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奶牛养殖小区、牛羊育肥小区、暖棚养殖、青稞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10个暂无投资渠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批复工作,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关心支持下,2009-2011年国家为此共累计投资2.6亿元,从而有力地支持了《规划》项目的实施。
3 玛曲草原补水生态功能恢复的举措
虽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玛曲草原的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一定程度上探索了玛曲退化草原系统的退化机制,但由于玛曲草原特殊的区位特点,其生态功能恢复建设的范围广、力度大,需针对玛曲草原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现状,为玛曲草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进行玛曲草原区水源补给功能的恢复。建议措施如下。
首先,多部门协同作战,综合治理。由于玛曲草原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举足轻重,故应从国土资源、林业、牧业、水利、气象等多部门联动,追求宏观整体效益,实行恢复生态功能的综合治理。重点减少玛曲草原区人畜活动,实施养草补树,治理沙化,恢复草原植被的措施,从而恢复玛曲草原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源补给功能。同时,由于封山育草和育林是见效最快、效果最佳的首选治理方案,故按照国务院近期颁布的有关草地补偿规定和提高牲畜优化科技水平,在不降低或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限制或降低载畜量,将此方案分解各部门认真落实,由远及近,产生链锁效应,从而达到草原植被恢复的目的。
其次,实施复合技术,高效治理。结合甘肃省省情和玛曲的区域特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实施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地退化防治及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重点集成开发高寒区退化草地植被修复技术、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技术、人工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天然草地的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治理和管理技术、鼠害生物控制技术以及监测管理技术等。通过生物与工程技术集成开发和应用,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加黄河上游来水量,在改善生态效益基础上,有效提高区域内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配套相关项目,保障治理。应加大玛曲草原区畜牧业综合生产的投资。实行玛曲草原区牛羊育肥、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青稞基地建设、奶牛养殖和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等项目投资;启动玛曲草原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对水土流失严重的白龙江小流域进行工程措施治理,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将玛曲草原区域内属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游牧民纳入定居工程建设范围,提高牧民定居工程的补助标准,设立游牧民定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以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减轻牧民由于生态保护工程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1] 欧阳峰,王磊.玛曲湿地保护与管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71-75,78-99.
[2] 刘乃发,马崇玉.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3-5,77-171.
[3] 柴发喜,张世松.长江流域上游木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4):322-329.
[4] 柴发喜.甘肃长江流域木本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