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及现代意义*

2012-03-31林贤明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兰盆佛教日本

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及现代意义*

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意义、民俗娱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论证传承间具有的现代意义。

中日盂兰盆节;传承;现代意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中日两国因为地缘关系,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古代日本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借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并发展日本民族文化。其中,传统节庆文化“盂兰盆节”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典型。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一个节日,起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亲解脱。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1]。在中国,由于《盂兰盆经》倡导的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相同,所以佛教《盂兰盆经》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了中国历代帝王的推崇,在民间广为传播,南朝梁武帝时期形成盂兰盆节日,在长期的推广中,又受到中原本土追思亡灵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民间道教中元节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民间节日。盂兰盆节的兴盛,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也正是在这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一 中日盂兰盆节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有“倒悬”之意,盂兰与盆相结合,就有“救倒悬器”之意;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国的盂兰盆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唐宋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与道教的中元节完全结合),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普度”等,又称亡人节、七月半[2]。

日本的盂兰盆节是由中国在7世纪时传入的。唐朝时期,佛教兴盛,中日两国交往非常密切,日本派大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遣唐使们目睹了中国盂兰盆节的盛况。日本学者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年)条记:“(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就在这时,中国盂兰盆节传入了日本,渐渐成为日本民间的一种习俗。日本推古天皇十四年记载,“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斋。”这里所说的“七月十五日设斋”,指的就是盂兰盆节。

日本自古就重视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在日本,盂兰盆节会悬挂灯笼引领灵魂回阳世,还会有燃烧灯笼的习俗。此外,还举行“盆祭”,念佛歌舞,迎死灵送孤魂。日本的盂兰盆会在第一天(13日),为了迎接先祖灵魂的归来,会事先将先祖牌位佛坛清扫干净,并在佛坛前设一祭坛“盆棚”,供上新鲜蔬果、素面、麻糬等,还会将茄子和黄瓜雕成牛和马,作为祖先的交通工具。当天的傍晚会点燃“迎火”迎接祖先的归来,当然,有迎就会有送,十六日也会点燃“送火”,将祖先送回他们的地方。日本各地习俗略有不同,迎来送往的日子也略有不同。在各地的祭典时,会跳一种民俗舞蹈叫“盆踊”,千万别以为他们是拿着盆子在跳舞,只因为这是在“盂兰盆会”时跳的舞蹈,因此得名。盆踊因地域不同各有其特色,目的一为安抚亡灵、二为称颂生者、三为祈求丰年。

如今,日本全国各地七月十五都有大小的“盆祭”就是歌舞大会。但现在的盂兰盆节,虽保留了供养死灵、慎终追远的原意,但形式上已几乎却尽阴森的气息,而全然是喜悦的歌舞情调了。在盂兰盆节前后的这一段时间,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7-15天,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会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在这个节日里民众会相互馈赠礼品,以联络感情,也有日本人会利用这个难得长假,做国内或海外旅游。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在成为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

二 中日盂兰盆节对比研究

文化的传承绝不是机械性、工具性、程序化的生搬硬套,它会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日本民族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中国的盂兰盆节,而是结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对中国盂兰盆节文化进行了取舍与丰富,然后世代传承下来。

(一)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上的对比研究

中国的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鬼节。道教有“上元”、“中元”和“下元”,其中的“中元节”因与佛教的“盂兰盆会”同在一天,节日活动内容大同小异,故在中国民间,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经常混同为一。这样使得七月十五日的节日愈加兴盛起来。这一天,道教和佛教都要举行宗教活动,超度亡灵,追荐死者。在中国,可能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中元”节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中国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中元节与盂兰盆会也在这个时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民族的中元节和盂兰盆会。在现代日语中,“中元”一词来自汉语。与中国一样,在日本民间,民众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都要摆上各种供品祭祀祖先。而且在日本有这样的习俗,同宗族的人都把祭品送到“本家”。后来,这种“赠送礼品”的习俗扩大到一般民众。礼品都是像面条、大米、米粉、点心、水果等的食品。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间“赠送礼品”的习俗扩大到一般社会,不再限于亲戚之间。随着“赠送礼品”范围的扩大,百货商店、商业街等商家们会趁机在节日期间抢占商机,举行类似“中元大减价”等的促销活动。久而久之,“中元”一词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由指“七月十五日的节日”,演变为指“礼品”之意。传统的“七月十五日”这一节日,则由“孟兰盆会”(亦简称“打盆”)一词来表示。这样,在现代日语中,“中元”和“盂兰盆会”两个词有了分工和不同。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1997年)对“盂兰盆会”一词的解释是“阴历七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佛教节日”。显然“盂兰盆会”在日语中保持了原义。而“中元”的词义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则发生了变化。

(二)中日盂兰盆节在意义上的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盂兰盆节都体现了追思亡灵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儒家追祭祖先与民间的鬼月俗信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度为主题,蕴含着儒释道“追思亡灵”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人向来重视亲情、以死者为尊,有“追思亡灵”的传统。日本的“盂兰盆会”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追思亡灵的传统[3]。盂兰盆节表达了日本民族对佛陀和先祖的尊敬,和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儒家观念相同,同时也是对仍在世的父母、亲戚、长辈和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意[4]。如今,中日两国的盂兰盆节演变成为在外工作的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增进了人与人之间联系。

(三)中日盂兰盆节在民俗娱乐上的对比研究

在中国,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中元节除了有丰盛的祭品和进行虔诚的礼拜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用戏酬神、媚神、娱神,虽说这些戏剧是用来“酬神”、“娱神”,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娱人的效果。

而在日本,盂兰盆节最吸引人的是“盂兰盆舞会”,各地都要在节日晚上组织各种风格的民间集体舞蹈。祭祀祖先的仪式寄托了人们对故人的思念,但一般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盂兰盆舞”,它是人们纳凉宵夜的传统节目。每到此时,不分男女老幼,人们纷纷穿上“浴衣(单衣和服)”,手拿团扇,和着歌谣围在一起跳盂兰盆舞。与其说是宗教活动,盂兰盆舞更像是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三 中日盂兰盆节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不断深化,乃至改变原来的看法,使之更趋近事物的本来面貌。“知今是而昨非”。而作为这个认识过程的原始材料之一盂兰盆节还是有研究的价值的。

盂兰盆节最初起源于印度,传播过程中融入中土文化。从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的融合过程可以看出,孝道并不是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但在中国和日本,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目连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它选用的是最民族化的思想和行为。

中日盂兰盆节这种民俗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表示对佛陀和先祖的尊敬,对仍在世的父母、亲戚、长辈和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意,和中日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观念相同;另一个则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5],所以盂兰盆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中日两国间在传统节日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由于剔除了一些宗教色彩,仅仅保留了形式,鲜少有信的成分。而流传到日本的节日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日本民族并不仅局限于模仿,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日本民族很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特色。日本一些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虽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已经改变。这也许是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既能博采众长,又能独树一帜的原因。在这点上,颇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1]陈洪.孟兰盆会起源及有关问题新探[J].佛学研究,1999,(00).

[2]林贤明.闽南普度民俗的历史文化渊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邢永凤.盂兰盆节与日本的氏神信仰[J].日本研究,2009,(3).

[4]胡孟圣.“中元节”、“盆祭节”的文化蕴涵——中日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透视[J].日本研究,2002,(4).

[5]傅功振,樊列武.浅析“中元节”及其现实意义[J].寻根,2008,(2).

K891

A

1008-4681(2012)03-0016-02

2012-03-01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10041。

林贤明(1983-),女,福建安溪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

(责任编校:谭纬纬)

猜你喜欢

兰盆佛教日本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佛教艺术
同根异株的中日传统节日
——论日本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的分化
《黄金时代》日本版
佛教盂兰盆节的民俗化及其对外传播
日本盂兰盆节综述
日本盂兰盆节的历史演变和宗教影响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