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2-03-31田小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胃动素功能性胃肠

苏 浩,田小平

(巴中市中心医院 康复医学科,四川 巴中 636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约占消化内科患者数的40%左右[1]。针灸治疗脾胃疾病历史悠久,其疗效也早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和患者认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针灸治疗FD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述评如下。

1 研究现状

1.1 针灸治疗FD临床研究广泛、深入,疗效确切 3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2-4]显示:针灸疗法能显著降低消化不良症状并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谢惺等[5]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针灸治疗FD的有效率在73.85%~95.00%,针灸的效果优于或等效于西药组,并且不良反应显著低于西药组。徐房龙等[6]通过检索2009年前的中文、外文数据库,以循证医学文献5级分类为级别评估依据,对符合纳入的针灸治疗FD的文献进行逐个排查,在2001年完成的1项68例RCT中证实针刺具有促进并协调FD患者胃肠动力的作用,疗效优于药物吗丁啉[7];2003年完成的1项131例RCT中,针刺在降低FD患者症状积分和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药物西沙必利[8];2004年完成的1项90例RCT中,与安慰剂相比,针刺能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9];2006年的1项62例RCT中,针刺能显著提高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胃电百分比,有效改善FD患者的3个主要临床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及上腹痛,并且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药物吗丁啉[10];2007年完成的1项50例RCT中,电针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电活动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药物普瑞博思[14]。此外,还有多项临床研究[11-14]都证实:针灸与促胃肠动力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疗效优势,且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最终分析结果证实FD属于Ⅰ级针灸病谱,即针灸可以独立的对发病环节进行良性干预或消除。

无疑,通过前期大量且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FD具有明显的效应优势,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量推广。

1.2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阻碍了其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尽管针灸治疗FD的临床疗效确切,但有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详细、明确阐释针灸调节胃肠功能关键物质及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少之又少。通过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e、EBM、CNKI、CBMdisc、VIP等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发现,1996-2012年的针灸治疗FD的资料中,进行手工筛选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83篇,其中期刊文献7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4篇。在83篇文献中,其中74篇为针灸治疗FD的临床疗效观察,9篇[13-18]涉及到针灸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未见有相关的实验研究报道。在仅有的针灸治疗FD的9项作用机制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围绕针灸对FD患者的血浆胃肠激素、胃排空、胃电图、胃运动总功率及血浆代谢物质的调节作用开展临床试验,结果发现针刺能使FD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升高,与针刺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电针能升高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MTL)含量,降低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17];电针对胃电频率、B超胃排空及血浆胃动素变化也有明显改善作用[14-16]。尽管这些研究均证实了针灸能对FD相关物质产生良性的调节作用,但均未能明确的阐释影响FD发病的关键物质及针灸作用的主要途径与相关信号通路,这使得到目前为止,针灸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尤其是国外相关领域学者的认可,这严重阻碍了针灸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因此,加强针灸治疗FD的作用机制研究,明确阐释针灸治疗FD的作用途径,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疗法在胃肠病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积极影响,至关重要,更势在必行。

2 思考与分析

影响FD发病的因素众多,其中胃肠激素在FD发病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胃肠激素Ghrelin和血浆胆囊收缩素CCK在影响胃肠动力的机制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研究[19]表明Ghrelin有促进食欲、促进胃酸分泌和类似胃动素样的促进胃排空、增强胃动力的胃肠道运动效应,并与神经肽、增食因子协同作用,增进摄食。而血浆CCK作为胃肠激素和神经肽,广泛分布于消化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外周血液等组织器官中,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国外研究[20-21]证实FD患者的空腹血浆CCK浓度及高脂肪餐后的血浆CCK浓度均高于健康者,浓度与胃的排空率呈反比关系,且相对于其他胃肠激素,CCK与FD患者联系更紧密。由此看出,胃肠激素Ghrelin、血浆CCK含量的变化及受体的表达与FD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相关性极强。因此,以胃肠激素Ghrelin、血浆CCk及其受体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可能是阐释针灸治疗FD机制的重要环节,这对揭示针灸效应的科学内涵,促进其在胃肠疾病中的临床推广,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1]周福生,祝淑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5):256-258.

[2]Park Y C,Kang W,Choi S M,et al.Evaluation of manual acupuncture at classical and nondefined points for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New York,N.Y.),2009,15(8):879-884.

[3]Ouyang Hui,Yin Jieyun,Wang Zhishun,et al.Electroacupuncture accelerates gastric emptying in association with changes in vagal a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2002,282(2):390-396.

[4]Chang Xiao-rong,Yan Jie,Zhao Yan-ling,et al.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Sibai on the gastric myoelectric activities of denervated ra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2006,12(36):5897-5901.

[5]谢惺,朱欢,吴曦,等.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对照文献用穴规律评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4.

[6]徐房龙,熊侈.概凝,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属针灸病谱等级的分类依据及其思路[J].中国针灸,2011,31(2):189-192.

[7]刘文全,王健,郝志友.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5):267-269.

[8]邓元江,刘卫英,陈乐华.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83-84.

[9]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80-882.

[10]唐胜修,徐祖豪,唐萍,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照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4):101-102.

[11]缪春润,缪卫华,周祝兰,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荟萃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15-216.

[12]唐胜修,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分型治疗胃动素和胃电参数的相关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85-86.

[13]黄科.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中医药,2009,29(11):949-951.

[14]杨敏,张红星,邹燃.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2):100-102.

[15]姚筱梅,姚树坤,张瑞星,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感性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4):228-231.

[16]吴巧凤.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17]赵宏,赖新生,连至诚.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J].新中医,2001,33(8):39-40.

[18]姚筱梅.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内脏感觉、胃电图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7:1-110.

[19]Gasco V,Beccuti G,Marotta F,et al.Endocrine and metabolic actions of ghrelin[J].Endocrine Development,2010,17(17):86-95.

[20]Parkman H G.Gastroparesisand functional dyspepsia:excerpts fromthe Aga/ANMS meet-ing[J].Neurogastroentero1 M otil,2010,22(2):113-133.

[21]Lee K J,Tack J.Duodenal implication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functionaldyspepsia[J].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2010,16(3):251-257.

猜你喜欢

胃动素功能性胃肠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运动的调控